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簡史-一戰風雲

美國簡史-一戰風雲

當美國人沐浴著反壟斷的春風,坐著福特汽車遊覽北美如此多嬌的山河時,薩拉熱窩的槍聲打破了歐洲寧靜的天空。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費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青年刺殺身亡,巴爾幹火藥桶被點燃。同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一戰爆發。英法俄為核心的協約國集團和德奧為首的同盟國陣營傾舉國之力在歐羅巴大地展開慘烈廝殺,一整代歐洲青壯年相繼踏上戰場。

諾貝爾發明的烈性炸藥,牛頓力學計算出的精準炮彈,遵循麥克斯韋方程式的電磁波,萊特兄弟為鼻祖的飛機等這些人類科技進步的產物被悉數投入戰場。工業革命讓人類這個靈長類物種駕馭了更高級別的能量,也讓戰爭的殘酷性超出當時任何人的預見。

歐洲戰場的硝煙飄散到美洲時,那些歐洲的後裔聞到的只是大西洋海風的清新。內戰後數代人不曾聞刀兵,戰爭似乎只是存在於廣播中,用於提供茶餘飯後的談資。幾億年前大陸板塊漂移形成的大西洋曾經為美利堅人的祖先逃離歐洲提供了天然屏障,現在又守護他們遠離歐洲戰火,讓民主文明的火種在北美大地繼續燃燒。

主觀上講,歐洲各國只是為了自身利益在進行生存競爭。如果將尺度擴大到整個人類文明,一戰客觀上已經變成英法的民主制度和德奧君主專制的角斗。當人類社會的生產力被工業革命提高後,武力掠奪的成本已經大於經濟競爭的成本,曾經的全球殖民體系不再符合歷史潮流,已經開始走向終結。英法在完成民主政體後,開始倡導先進的經濟競爭模式,完成了國家政策轉型。

後起的德國依然處於專制體制之下,依然妄圖通過武力掠奪殖民地來化解專制和生產力的矛盾。從政體到政策都和英法產生根本利益衝突,導致戰爭的必然產生。德國在夕陽產業道路上漸行漸遠,逆人類社會發展大潮而行,註定了戰爭的失敗。

搏殺依然在繼續,交戰雙方都在傷殘,疾病,飢餓中煎熬,等待對方首先倒下。時間流逝到1917年,依然看不到戰爭結束的跡象。2月,德國採取了無限制潛艇戰,意圖打破英法的海洋封鎖並切斷英國的全球貿易。該政策損害了美國對歐貿易利益也導致了很多美國公民和商船葬身大洋,激化了德美矛盾。3月1日,威爾遜對外公布了一份電文,內容是德國準備幫助墨西哥攻打美國。美國人被激怒了,4月6日國會順利通過了戰爭決議,美國正式參戰。

美國和英法具有相同的政治體制和經濟競爭政策,根本利益比較一致。同時,很多人都是二者的後裔,對英法普遍懷有同情態度。當美國參戰後,勝利的天平開始向協約國一方傾斜。

戰前,美國的國民收入已經超越了歐洲總和,但由於兩洋阻隔,周邊沒有強國,所以並未維持龐大的常備武裝力量。奉行的孤立主義政策也讓美國較少參與歐洲和國際事務,專註於國內發展,所以當時並未引起歐洲強國的戰略重視。

當一百多萬桀驁不馴的西部牛仔踏上法蘭西土地時,英法對於這支久疏戰陣的生力軍抱著懷疑態度。但經過戰場考驗後,這支美國遠征軍獲得了盟友的尊重和信任,而更為恐怖的是這支軍隊背後無窮盡的國家力量。意志再堅強的日耳曼戰士此時對戰爭也不再抱有獲勝的希望。普魯士軍國主義鍛造出的鐵血大軍,在人類發展大潮面前檣櫓灰飛煙滅。

1918年11月11日,德國戰敗投降,美國開始走向世界舞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之古今 的精彩文章:

美國簡史-南北戰爭

TAG:雲之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