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東漢「度田」反映了什麼社會問題,這個事件到底是怎麼回事?

東漢「度田」反映了什麼社會問題,這個事件到底是怎麼回事?

劉秀創建的東漢王朝,是在南陽、潁川、河北等地的官僚、豪強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起來的。劉秀本人出身於南陽著名的豪強地主家庭,跟隨他打天下的所謂「雲台二十八宿將除吳漢、馬武家境貧寒外,大部分都出身於地主階級家庭。劉秀的外公樊重,「世善農稼」,「開廣田土,三百餘頃」「池魚牧畜,有求必給」,是地地道道的豪強大姓的姐夫鄧晨家,「世吏二千石」,「家自富足」;劉秀的妹夫李通「世以貨殖著姓」,與其父皆仕於王莽。東漢王朝建立後,劉秀大封「三百六十五功臣」,加上「雲台二十八宿將」,外戚四十五人以及大批宗室王族,形成了一個力極強的豪強地主政治集團。

東漢王室的嫁娶,基本上不出這個集團的範圍,重要官職的任命也大體上從這個集團中選取。如鄧禹家族,先後有二十九人封侯,二人稱公,大將軍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至於一般官吏,就更是多不勝數在豪強地主擁戴下建立的東漢王朝,對豪強地主的利益倍加保護。在經濟上,它竭力維護豪強地主田莊的大土地佔有制;在政治上,則通過「察舉」、「徵辟」的選舉制度保障他們從政的特權,使豪強地主世世代代牢牢地控制著中央和地方的各級政權。

這些豪強大族利用他們的政治特權,瘋狂地兼并和掠奪土地,不斷地擴充自己的經濟力量。《後漢書·張禹傳》載:張禹「買田至四百頃,皆涇、渭灌溉,極膏腴上賈」;光武帝劉秀的兒子濟南安王劉康有田八百頃,奴婢一千四百餘人;劉秀的大司馬吳漢「嘗出征,妻子在後買田宅。」伏波將軍馬援,因罪亡命北地遇赦後,「因留牧畜,賓客多歸附者遂役屬數百家。轉游隴漢間,因處田牧。至有馬牛羊數千頭谷萬斛。」其子馬防兄弟,各有奴婢數千人,「資產巨億,皆買京師膏腴美田。」漢章帝時,外戚竇憲居然低價強買冰心公主的莊田,章帝責駕竇憲說:「今貴主尚見奪何況小人哉?」

公主的莊田尚敢侵奪,一般投告無門的小民將何以保障自己的田產?這些侵佔民田的豪強大姓,「館舍佈於州郡,田畝連於方國。身無半通青綸之命,而竊三辰龍章之服。不為編戶一伍之長,而有千室各邑之役。榮樂過於封君,勢力侔於守令。財賂自營,犯法不坐。刺客死士,為之投命。致使弱力少智之子,被穿帷敗,寄死不斂;冤狂窮困,不敢自理。」瘋狂的土地兼并,使大批農民不斷破產。失去土地的農民面前擺著兩條出路:一條是被迫投向豪強地主的田莊,成為他們的依附農民(徒附);另一條是離開土地,離鄉背井成為流離失所的流民。而流民的大量出現,勢必造成對東漢王朝封建統治的嚴重威脅。因為小農的大量破產,直接影響了封建國家的賦稅收入和徭役的徵發。

同時,流民的大量出現,也增加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為了解決這一引起社會動蕩的嚴重問題,東漢政府曾採取把國有荒地、苑及山林川澤租借給流民使用(即「假民公田」)的辦法以解決流民問題。但是,假民公田既不能抑制豪強兼并土地,也不能挽救小農的破產。相反,在豪強地主把持政權的情況下,往往是「令下而奸生,禁止而詐起」,假於貧民的公田也同樣會被兼并,使「豪右得固其利」,而「黎民流亡,困於道路」的情況愈演愈烈。因此,社會矛盾不斷激化,人民群眾的不滿情緒與日俱增。劉秀本人也不得不承認:「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氣滿腹為了緩和階級矛盾,鞏固封建統治,公元39年,(建武十五年),劉秀「詔下州郡檢墾田頃數及戶口年紀,又考實二千石長吏阿枉不平者。」

這就是東漢前期喧囂一時的度田」。東漢王朝企圖通過「度田」和核實戶口,把農民的土地和人口數字登記下來,以便收租征役。同時,對豪強地主田莊里的土地和「徒附」也進行核實,以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總之,東漢政府企圖通過「度田」,加強封建國家對土地和勞動力的控制。但是,由於「度田」不僅要度農民的土地,也要度豪強地主的土地,而執行「度田」任務的郡縣官吏又大多數是豪強地主,或和豪強地主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必然不肯如實丈量土地,呈報戶口,損害自身的經濟利益。尤其象河南、南陽、河北等地區,「度田」官吏都深知「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陽帝鄉多近親,田宅逾制,不可為準」的道理根本不敢如實「度田」。

一些既非「近臣」,又非「近親」的豪強地主,也憑藉自己的財勢與度田官吏狼狽為奸,互相勾結,大量隱瞞土地和人口。更有甚者,一些貪官污吏還借度田」之機貪贓賣法,盡量把地主的租稅轉嫁到農民頭上。他們不僅丈量農民的小塊耕地,而且連宅基和村落都丈量進去,這就引起了農民的強烈不滿和反抗。劉秀獲悉「度田」不實的情況後,對行私舞弊特別嚴重的大司徒(宰相)歐陽獻、河南尹張伋和郡守十餘人,皆下獄治罪。建武十六年,又下令把「雲台二十八宿將」之一的劉隆免為庶人並下令嚴格檢查田畝和戶口。

但是,這引起了豪強地主和廣大農民更大的不滿和反抗。《後漢書·光武帝紀下》記載說:「郡國大姓及兵長、群盜處處並起,攻劫在所,害殺長吏。郡縣追討,到則解散,去復屯結。」特別是「青、徐、冀四州尤甚」。這樣一來,劉秀「度田」的結果就引起了性質不同的兩種反抗:農民的反抗是為了爭取生存,豪強地主的反抗是為了維護他們既得的利益。這兩種反抗,都給了東漢王朝以巨大的打擊和震動。面對這種局勢,以劉秀為首的東漢政府採取了軟硬兼施的兩手策略:一方面,「遺使下郡國,聽群盜自相糾,五人共斬一人者,除其罪」,採用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辦法,很快鎮壓、平息了反抗;另一方面,又對豪強地主採取讓步措施,決定取消「度田」,並公開宣布:「吏雖逗留、迴避、故縱者,皆勿問,所以禽討為效。

其牧守令長坐界內盜賊而不收捕者,又以畏捐城委守棄其所守者,皆不以為負,但取獲賊多少為殿最,唯蔽匿者乃罪之。」,查三人量大一。很顯然,劉秀髮起的「度田」失敗了,豪強地主勝利了這個事件表明,違背豪強地主的利益,劉秀就不能鞏固他的統治。後來,劉秀總結他的統治經驗說:「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劉秀所說的「柔道」,就是對豪強地主採取姑息遷就的政策。正因為如此,所以東漢一朝豪強地主的田莊經濟得到了惡性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阿寶給你講故事 的精彩文章:

TAG:阿寶給你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