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當年那「迷一般的自信」

我們當年那「迷一般的自信」

我曾經被包圍在極度自信的氛圍中。那是20多年前的事了。我其時工作在湖北省江陵縣棉花公司。後來,江陵縣被分拆,一部分是現在的荊州市荊州區,另一部分組成了新的江陵縣。

當年,在棉花的收儲上實行統購統銷,即壟斷經營體制,原棉收購、加工指定由棉花公司獨家經營。大約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棉花公司的一般職工漸漸就進入了極度自信的狀態,那是「迷一般的自信」。

主要是兩個自信:

其一:棉花收購、加工關係國計民生,萬種行業皆可開放,唯棉花收購、加工不能開放,必須由棉花公司獨營。類似自信,在各自的壟斷小環境中,皆瀰漫於受益群體。如:「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國計民生云云,政策文件、宣傳資料中常見,「大領導」們常講,但究竟什麼是國計民生,國計民生具體是什麼東西,棉花公司的一般職工未必懂,公司里的許多幹部也未必懂。懂這些東西有什麼用呢?棉花公司里,大家一直要努力弄懂的只不過是、從來是:誰誰誰是誰的轉彎抹角的親戚,誰誰誰上面有人。

這個問題本來不是問題,漸漸卻成了問題,當然是因為國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的鬆動。當年還是比較封閉的,在我所居住的江漢平原的這個小鎮上,大家對於壟斷、計劃的直接印象,主要就是糧棉油分別由糧食局、棉花公司、油脂公司獨家經營。但上個世紀90年代,先是油脂公司,然後是糧食的收購、加工,漸漸不再由油脂公司、糧食局獨家經營,唯棉花收儲政策暫時還沒變。大家看得到的,稍經開放後,糧食局、油脂公司就經營極度困難、職工基本工資也不能保證了。這個時候,棉花公司的一般職工是怕的,不知道好日子還能延續多久。

國計民生云云,在這個時候,就是大家手裡的「佛腳」,是「滔滔江水裡的一根救命稻草」。一般職工未必懂這些東西,與其說是因為素質低,不如說是大家心底怕,怕弄懂這些東西,怕講道理。

棉花公司的短斤少兩在當時受制度性保護。當時的所謂誤差率,實際上,就是政策允許的短斤少兩的尺度。一般來說,每稱重一次,剋扣3兩左右。棉花公司每年的總稱重次數,在數百萬次以上。棉花公司的壓級壓價更在當時受制度性保護。不用什麼高素質,大家只要想一想,就能明白:棉花總不可能比糧食重要,糧食都能開放,棉花有什麼不能開放的?糧食開放了以後,農民賣糧更方便了,不用再通宵排隊了;價格更高了,這些就是最實實在在地保護農民的切身利益。一經開放,農民有機會堂堂正正做「人」了,為什麼還要巴巴地跑到油脂公司、糧食局的經營點裡來受盡「鳥氣」呢?

特定語境中,所謂國計民生,不過是一具霸道的擋箭牌罷了。強行解釋,意思大約是:國家規定,老百姓想要生存的話,就要給我們「上供」,讓我們拔一次毛。什麼道理不道理,誰跟你講道理!道理值幾個錢一斤?

其二:棉花公司錢多得很,3年不做事,還「工資照領,獎金照發」。某某地的棉花公司,比我們還有錢呢,據說5年、8年不做事,還「工資照領,獎金照發」。這裡的錢,指的是企業本身的節餘、「小金庫」。

棉花公司當然應該有錢啊。壟斷經營,即國家補貼收購費用,而短斤少兩、壓級壓價得利全歸己。但棉花公司哪裡有錢呢?多少人要養啊。小小一個縣級公司,經理、副經理最多時有16人,這還不算經理、副經理級調研員。棉花公司下屬的某個基層站,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吃喝招待費可以近千萬。經營混亂,用人單位自己來提貨沒有,非要經某個中間環節轉,而中間環節提了貨後「神秘失蹤」……

所以,棉花公司真沒錢。棉花公司有的只是壟斷經營、銀行貸款前提下的一種花錢如流水的敗家子作派。當棉花市場開放,馬上就不行了。全國的棉花公司一個樣。什麼多少年不做事而「工資照領,獎金照發」,都只是江湖傳說而已。「小金庫」等東西,真的存在過,或者確實曾窖藏豐富,但無論窖藏如何豐富,顯然只是領導們的禁臠,何曾與一般職工有什麼關係。

這個世界上,本來存在某種「迷一般的自信」,它並非是在開放的環境中,立足於對自身聰明才智、敬業精神、勞動能力的期許,而來源於極端封閉的環境中,因極度無知,對自身實力、重要性以及被恩賜眷顧程度的錯誤評估。一時間,或者還真的是「快樂多」,卻終究是不能不面對現實。或者有人曾希望:在這個世界上,永遠不需要講道理。但我們總是希望、總是堅信:終有一天,在這個世界上,還是要講道理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鄉下人看世界 的精彩文章:

「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TAG:鄉下人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