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孔明將死, 司馬懿說了七個字, 一語道破他終不可興復漢室的緣由

孔明將死, 司馬懿說了七個字, 一語道破他終不可興復漢室的緣由

原標題:孔明將死, 司馬懿說了七個字, 一語道破他終不可興復漢室的緣由


諸葛亮臨死前,司馬懿說了7個字,不但道出了諸葛亮無法金甌無缺的緣由,而且道出了他終身中最大的悲哀。諸葛亮做為三國最頂尖級的奇才,人稱「卧龍」,才智無雙。關於蜀國可謂是忠誠耿耿,他終身最大的意願便是北伐中原,興復漢室。但是令人十分遺憾的是,諸葛亮終其終身都沒能完成他的意願。可諸葛亮擁有如許高的智謀,為何就無法金甌無缺,興復漢室呢?司馬懿說的7個字道出了此中的緣由。


公元234年,諸葛亮與司馬懿對陣於五原丈,深謀遠慮的司馬懿害怕不是諸葛亮這個人的對手,因而只守著要地不準備戰鬥,存亡都不接招,甘心穿著女人的衣服受辱,也不和諸葛亮過招。諸葛亮用盡渾身解數也無濟於事,索性直接在司馬懿的眼皮子底下屯田,預備和司馬懿打耐久戰。惋惜的是天不假年,由於過度勞累,諸葛亮病倒,危在旦夕。司馬懿等的便是這一天,打不過你,我拖死你總能夠吧。



此時恰恰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寫信訊問軍情,司馬懿提筆起首就寫了7個字:亮志大而不見機……這7個字可謂是字字誅心,總結出了諸葛亮終身搏命拼活也無法金甌無缺的緣由,更是道出了諸葛亮終身最大的無法。那麼,這短短的7個字是什麼意思呢?意思便是:諸葛亮志向宏大,惋惜的是沒有遇到時機。縱觀諸葛亮投身蜀國以來,他本來有兩次能夠把握的時機,惋惜一次都沒有得到。


一次時機是劉備拿下成都之後,蜀國坐擁荊州,當時諸葛亮正在協助劉備波動後方,只惋惜關羽太心急,孤身北伐,硬生生的丟了荊州。另一次時機是關羽丟荊州後,假如蜀國及時與吳國修睦,保存力量,很快就能夠有充足的實力北伐中原。只惋惜劉備獨斷專行,簡直喪失了蜀國全部的精銳,最重要的是劉備去世,窩囊的劉禪頂了劉備位置當了皇帝。



無能的劉禪加諸葛亮這兩個人的組合,蜀國就已經註定沒有將來,繼而只要劉備加諸葛亮的組合才能獲得成功。自古以來只要明主加賢臣方可成功,庸主加賢臣終極都會失敗。自此之後,諸葛亮再也沒有遇到過一個像樣的時機,讓他能夠施展拳腳,金甌無缺。放眼整個三國,蜀國地少人稀,人才匱乏,較之吳,魏可謂最差,而魏國自曹操之後,兩代明君勵精圖治,上下一心,鐵板一塊,諸葛亮基本就沒有任何時機。要想亡一國,須從內部紛爭開始,要不然除非你有相對高於對方的實力。


很顯然蜀國並不具有如許的實力。只能等時機,奈何的是老天爺卻沒有給諸葛亮如此的時機。因而司馬懿關於諸葛亮的這7個字評價可謂是切中關鍵,道出了諸葛亮的心傷與無法,更道出了諸葛亮無法一統三國的主要緣由。以上內容為小編原創,如有不同意見,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給小編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孔乙己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孔乙己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