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的「頭號天敵」!每天堅持吃一點,祛濕健脾效果杠杠的
最近濕氣見長,別說衣服、傢具發霉發臭了,就連自己也變得身軀沉重,整個人濕噠噠的。於是敏感地意識到——該祛濕了。
但對於怎麼祛濕,卻是一知半解。
別人說紅豆薏米水能祛濕,那就一煮一大鍋;別人說這個祛濕湯好,那就天天煲來喝……
喝來喝去,濕氣卻不見減少。那是因為,你可能用錯方法了!
身體的「濕氣」,到底是什麼?要如何有效地「趕跑」它?
怎麼判斷體內的濕氣重?
有人說萬惡濕為首,胖了怪它,長痘怪它,眼袋怪它,睏倦賴它。
其實,從中醫角度來講,體內有「濕」,主要是脾胃出了問題。
脾胃作為運化水谷的重要臟腑,很脆弱,容易被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壞習慣所損傷,導致水濕運化失常,濕氣內生。
比如吃太多甘甜肥膩的食物和生冷瓜果,以及煙酒不離手等等。
濕氣重的人,往往會有以下這些表現:
①舌頭:舌胖大,兩側有齒痕,舌苔厚膩。
②大便:大便溏爛,黏滯不爽,馬桶難沖乾淨。
③身材:通常來說,「肥人多濕」。
④精神狀態:頭腦昏沉,懶得動彈。
⑤皮疹形態:腫脹、糜爛、滲出明顯。
⑥瘙癢部位:濕氣重濁,易侵犯人體下部。瘙癢多發於陰囊、小腿、腳部等。
紅豆薏米水≠萬能祛濕方!
紅豆薏米水,可以說被大家吹上天了。凡祛過濕者,無人不識其大名。
這裡的紅豆,是赤小豆,味甘、酸,性平,利水消腫。
而薏米,又稱薏苡仁、土玉米,在超市的八寶粥中,經常可以找到它的身影。
中醫認為,薏米性涼,味甘、淡,具有利水滲濕,除痹止瀉的功效。
但有些人在喝了一段時間後,卻像一個拳頭打在了棉花上,不痛不癢的;還有的人,喝了之後出現便秘、拉肚子、皮膚髮緊。
看看自己有沒有踩到這三個坑:
1、用了生薏米
有個人容易拉肚子,知道薏米能治療脾虛泄瀉,於是經常煮些薏米湯來喝,但收效甚微。
原來,他用錯了薏米——用的是生薏米。如果改用炒薏米煮粥或者泡茶喝,效果就會明顯得多。
同是薏米,炒的比生的好在哪?
其實,它倆都能利水滲濕,治療濕盛泄瀉,不同之處在於,生薏米偏寒涼,假如本身脾胃就虛寒,很容易耗掉本來就不多的陽氣,使濕邪更猖狂。
而炒薏米是取凈薏米用文火炒至微黃色、鼓起時取出,放涼,略有焦斑,微香。薏米炒過之後,少了一分寒涼,多了一分溫澀。
2、沒把握量和度
儘管赤小豆能排濕,但同時也能攪動身體津液。
如果過度使用,或者你本身就有陰虛癥狀,比如失眠、心煩、易渴、便秘,那隻會適得其反。
3、用錯材料了
脾胃就像人體的一台抽水機,當脾胃功能不好時,就很難有動力抽出體內的「水濕」。長期以往,會導致濕阻中焦(表現為神疲乏力、消化不良)。
而薏米雖有利水滲濕功能,但健脾作用弱,祛不了這種濕。
它適用的是這種情況:
由於「抽水機」的出水道被堵塞,引起身體「水濕」過多,排出不通暢,從而導致濕蘊下焦(常表現為大便稀溏、下焦濕熱、水腫、腳氣等)。
所以,ball ball各位了,別把紅豆薏米水當萬能祛濕方,用錯了照樣沒效,甚至有害!
而針對脾胃功能差所引起的濕,倒是另一種藥材更合適——白朮。
白朮,祛脾胃氣虛之濕
白朮,味苦甘,性溫,可以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常用於治療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等症。
白朮氣味清香,煮粥、泡茶、熬湯都可以加一些進去。
白朮陳皮粥(炒白朮10克、陳皮3克、大米50克一起熬粥),適用於食慾差、脾胃弱的人;
白朮黃芪茶(取白朮10克、黃芪30克、防風10克,用開水泡),適用於體質差的人;
白朮茯苓山藥湯(取白朮10克、茯苓30克、山藥30克、大棗2枚、豬排骨100克煲湯服用),適合脾胃氣虛、水濕內停的人群。
※ 白朮有禁忌證,熱病傷津及陰虛燥渴者不宜服用。
健脾祛濕,這些藥材也挺好
大家在春天不妨適當多食用這些食材:
茯苓
又稱雲苓,性味平和,利水但不傷正氣,可用於各種水腫、小便不利以及痰多。
炒扁豆
性微溫,味甘,能健脾化濕、和中解毒,可用於暑濕以及脾虛濕盛、脾胃運化失常所導致的食慾減少、大便溏稀、白帶過多等。
芡實
能健脾除濕,固腎益精。
當然了,要想真正有效地祛濕,除了要注意吃吃喝喝,關鍵還要記住這9字真言:
適當動 運動能促進氣血運行,引汗出。以微微出汗為好。
降外濕 少在潮濕的地方待著;回南天時,可以用抽濕機或吸濕物品降低房間濕度。
管住嘴 脾虛的人心裡要有點數,少吃生冷、冰凍的食物,因為這會加重脾虛,脾虛又加重內濕,形成惡性循環。


※排卵期是月經後的第幾天?到底該怎麼算?今天就告訴你
※酸奶飯前喝好,還是飯後喝好?原來這個點才是喝酸奶「最佳時間」
TAG:家庭醫生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