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東孫台奇人奇事——河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沙英奎

東孫台奇人奇事——河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沙英奎

在河東商業中心津塘路蝶橋北側的大橋道上,那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和五光十色的燈標廣告刻錄著城市的繁榮。但大橋道的聲名鵲起,不只是「大橋道湯圓」和聚美時尚、沃達、英迪格、縈東花園等商標品牌所展示的現代化節奏,還有天津源遠流長直沽文化的深厚積澱。

大橋道人煙稠密,其中東孫台平房是建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職工宿舍,也是一片即將房改的居民區,河東區非物質文化特色榫槽傳承人沙英奎先生就生活在這裡。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涉及人類文化遺存的各種技能、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及其相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由於大自然和社會的變遷,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代代相傳中得到創新,繼而形成歷史認同感和促進地區文化的多樣性。特種榫槽藝術已成為震驚世界的中國瑰寶,沙英奎是開拓榫槽木型化的一代宗師。

俗話說,古建築是有靈魂的音樂,工匠就是古建築的靈魂。沙氏家族是河南、山東、京津有名的古建築工匠世家,擅長明清風格的亭台樓閣長廊飛檐的構建。沙氏第五代傳人、沙英奎的父親沙雲祥,是天津棉紡一廠的木工,身材高大,業精而專,是廠里有名的能工巧匠。對於這位老木工,沒有太多的文字記載,但是他「七十二行,巧數木匠,精一技者通百路」的人生哲理影響了沙英奎的價值取向,是他循循善誘使沙英奎義無反顧走上特種榫槽藝術之路。

世界真奇妙。沙雲祥小小的工作間里常常賓朋滿座,左近的木工愛好者將這裡視為行業「沙龍」,他們探討拱形門窗的最佳夾角,辦公用具的選料,暢談數學、力學、濕度、形變,還不時蹦出冷暖色調、對稱與反差等新詞。這時,年僅9歲的沙英奎悄坐在屋子的一角,傾聽著父輩們那些懵懂的對話,倒是那些形態各異的模型使他對神秘的木工行業充滿了嚮往。他開始崇拜土木工匠的祖師——魯班,鋸、刨子、鑽、鏟和曲尺等木工工具成了他特有的玩具。1962年父親沙雲祥收他為徒,引導他走進榫槽藝術的王國。

沙英奎在父親手下干木工,他兢兢業業是棉紡一廠的模範職工。那時正是計劃經濟年代,非遺等文化延伸工作還沒進入議事日程,家庭藝術只能在八小時外進行,自家那間14平米的工作間成了沙氏特種榫槽藝術的發源地。

日復一日,沙英奎成為一個出色的木工。一天,沙雲祥解析木工活路時,有意提到了魯班的「三一工作法」。沙英奎聽著先是愕然,後來便拿出小本將父親的話原原本本記下來。父親說:「三一」就是三根通過獨特工藝加工成型的木條,不用釘、不用鉚、不用粘合劑,也不藉助其他輔助條件,只靠自身榫槽的相互結合拼組成「一體」,而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觀察,都會顯示出不同形狀的「一」字型。木工行家們也稱它為木條榫槽構造工藝。

父親這番談話勾起了沙英奎對榫槽拼插技術的濃厚興趣。沙雲祥先生已經謝世,我們無法考察他在榫槽藝術上的貢獻,但至今猶在的工作室證明,他本人就是一個實踐家,為徒弟沙英奎的步入榫槽殿堂、拓展思路、創新作品創造了前提條件。沙英奎是特種榫槽藝術的發揚光大者,他通過50多年努力不但將這門家庭藝術傳承下來,還帶它走向世界。更令人充滿冀望的是沙氏特種榫槽藝術第七代傳人——沙文鋼先生,大膽引進機械木型加工技術,為實現榫槽藝術的市場化獨闢蹊徑。

從仿生寫意到「天人合一」

東孫台是海河沖積而成的高地,這裡無不受到直沽文化的浸染,獨特的環境氛圍造就了沙英奎。榫槽藝術不知不覺中成了沙英奎的生活「全部」,除了完成廠行政科派的任務外,他就沉溺在奇妙的榫槽拼插組合中,爭分奪秒進行榫槽藝術的原始積累。那些近乎瘋狂的日子裡,沙英奎騎自行車上了六緯路,兩手扶著車把,大腦還沉浸在「勾肩搭背、你追我趕、來來往往」(「三一」口訣)里進行榫槽拼插創作,當迎面駛來的汽車軋壞了他的自行車,司機當場嚇得不敢動彈,不料沙英奎卻爬起來推著「翹軲轆」車就走,嘴裡還連連道歉,說是自己不慎撞了汽車。妻子怕他走火入魔,特意支他上附近誠友庄副食店去買米醋,沙英奎一路小跑走到櫃檯前卻忘了妻子囑咐自己買什麼東西?!1992年春節,院外鞭炮聲不絕於耳,別人都在走親訪友,只有沙英奎依然在工作室里苦幹,年初四大早,他笑吟吟地站在門口,遞給妻子一個非驢非馬、非騾非狗,被戲稱為「四不像」的造型動物。當「四不像」在家人手裡傳遞欣賞時,他心裡甜的像喝了蜜,因為,這是他茹苦含辛創作的第一個象形動物,也是沙氏榫槽藝術仿生系列處女作。

沙英奎經過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榫槽藝術「噴發期」,其作品日臻成熟,並為推廣普及向市場化過渡創造條件。他的作品是榫槽藝術和直沽風情的完美結合。如要搞一組12生肖的象形寓意木型。這12種動物除了傳說中的「龍」之外,都是能以活物為借鑒的。於是,他利用公休日回老家葛沽灘涂尋找山羊寫生;在市動物園的虎欄前一站就是幾個小時,默默觀察老虎的習性和特徵;為了畫雞,硬是把鄰居家的公雞逼到衚衕邊的三輪車底下;難度更大的是製作「老鼠」,他絞盡腦汁四處找鼠洞,那天終於在東孫台一家院子里發現了一個,他灌下一壺開水,但不見動靜,又苦苦地蹲守了幾個小時才逮住了那隻老鼠。後來,為搞大型榫槽拼插藝術作品《九龍壁》,他曾十幾次坐火車直接去北京北海公園臨摹。這期間,「多面金字塔」、「孔雀開屏」、「長頸鹿」、「山虎」等別開生面的作品風起雲湧登上榫槽藝術平台,沙英奎迎來了人生豐碩的秋天……

民文協會至今流傳著一個真實的故事:1994年夏天,據新聞媒體報道,天津地區民間藝術精品、珍品的預展盛況空前,被展出的有楊柳青木版年畫、泥人張彩塑、魏記風箏和北辰區「民間現代繪畫」等4個品類的29件作品。它們都是為迎接建國45周年即將舉辦的全國性最大規模的民間藝術展覽——《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的征展作品,這些作品經過各方推薦和層層上報評選,都是足以代表地方民間文化的精品。

但沒過幾天,藝高膽大的沙英奎就拎著手提箱,將滿滿一箱子榫槽拼插藝術作品送到天津市群眾藝術館預展現場。他受到熱情接待。市文化局群眾文化處和群眾藝術館的領導還為他開具了「追加參賽」的推薦信。沙英奎拿著文化局的信和作品進京找到文化部。國家文化部社文司的美術專員讓他先留下作品,後經評委同意一併參賽了。在展廳水銀燈的照耀下,一組組原色的榫槽藝術作品使玻璃展櫃變得生氣盎然:前面是一群木製老鼠,它們排著整齊的隊列,擺弄著喇叭、銅鑼、嗩吶、小鼓,敲敲打打抬著轎子去迎親,20多隻小老鼠各司其職,看起來一本正經令人發噱!這組創作取自中國古代寓言,題名:《老鼠娶親》,它是用600多根木條、木塊依靠自身的榫槽相互結合而成。後邊是《孔雀開屏》、《鳳凰展翅》等35件拼插作品,展示了民間文化的豐富內涵……

誰也不曾料到:沙英奎這匹半路殺出的「黑馬」,一個人同時獲得了兩個大獎(「榫槽動物銀獎」和大會惟一的作品創新獎),為天津市贏得了榮譽。

近十年來,沙氏特種榫藝已從仿生寫意向「天人合一」發展。從2008年起,沙英奎便投入新一輪生肖創作。這一輪他對生肖動物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細膩的工藝表述。沙英奎說,我們面臨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而生肖動物本身有律動、有靈性、有肢體語言,它們給我以靈感,我還它們以生命,因為動物也有七情六慾,常常一個動作能帶出一串故事。我要在年復一年的榫藝構建中,讓生肖動物從無聲無息到生氣勃勃,並按照民間故事和成語演繹成洋洋洒洒的劇情。我準備連續創建一個以「十二生肖」為主線的文化生物鏈,讓動物用表情、用心來說話,實現「天人合一」。

特種榫藝「兩手」都要抓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和利用好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繼承和發展天津優秀特色文化,促進文化傳承,弘揚民族精神,建設和諧天津,具有重要作用。而作為民俗文化沉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始終伴隨著時代的變遷,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天津城鎮化的過程中,農耕文明迅速向周邊退去,海河文明日漸成為主導,而大量外來人口的到來,加劇了北方中心城市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樣性。在時代浪潮洶湧而來之時,很多年輕人選擇了現代生活方式,而沒有繼承九河下梢海河文明的文化。

我們的非遺傳承人,大多處於一個過渡期,從農耕文明過渡到了工業文明和海河文明,對於日新月異的城市化進程,他們也漸漸感到不適。非物質文化傳承與保護,是一個與時間賽跑的過程。對於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來說,盡量需要用新的思路,打開新的格局,特別是農耕時代遺留的項目,需要注入新的時代基因,拉近與市民的距離。

20年前,宋平同志在觀看「一絕大展」後對異軍突起的榫槽藝術十分關注,他說:「這組工藝品是中國自己的民族玩具,應該為孩子們生產出來!」

這個樸實的期望成了讖言。沙氏特種榫槽藝術想避免被社會邊緣化,就必須在市場運作上闖出一條路來。令人欣慰的是沙氏第七代傳人——沙文鋼先生對方興未艾的特種榫藝看得更遠。他不再拘泥於藝術家和作品的「天人合一」,而是運用他高超的電工技術,引進多功能車床和精微工藝,下一步將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動物為突破口,創作中國式兒童玩具和魔方。

沙英奎先生說,藝術的「高精尖」和市場的「短平快」兩手都要抓。只有具備了自我造血功能,特種榫藝才有新的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我們為什麼要結婚!
世界上最耀眼的光芒是我們努力的模樣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