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深潛器令中國軍力深潛大洋

深潛器令中國軍力深潛大洋

前不久,中國有好消息傳出——繼深潛器「蛟龍」之後,更加先進的「海龍11000」潛水器橫空出世。

4月9日,《科技日報》報道,中國研製的「海龍Ⅲ」潛水器在西太平洋完成首次4500米級下潛試驗,最大潛深4266米。至此,「海龍Ⅲ」本航次海試任務全部圓滿完成。

眾所周知,此前的「蛟龍」載人深潛器是中國首台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作業型深海載人潛水器,設計最大下潛深度為7000米級。這使中國成為繼美、法、俄、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掌握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

據悉,全世界投入使用的各類載人潛水器約90艘,擁有6000米以上深度載人潛水器的國家包括中國、美國、日本、法國和俄羅斯。除中國外,其他4國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最大工作深度為日本深潛器的6527米,「蛟龍」載人潛水器在西太平洋的馬里亞納海溝海試成功到達7020米海底,創造了作業類載人潛水器新的世界紀錄。

專家認為,中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龍11000」萬米級無人潛水器如果試驗成功,將使中國在這一領域大幅度處於國際領先地位。毋庸諱言,深潛器不但具有民用價值,也同時具有軍用價值,中國深潛器必將提升中國軍力。

延伸到海底的「眼睛」和「觸角」

所謂深潛器,是指由一個充滿輕液體的船型浮筒,與可容納2至3人的耐壓球組成的深海潛水器,這一裝置屬於進行深海作業的專用特種設備,用來執行水下考察、海底勘探、海底開發和打撈、救生等任務,以及作為潛水員活動的水下作業基地。

海洋和空間是人類需要不斷探索的領域,海洋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1%,深底不僅有豐富的石油蘊藏,有至少數萬億美元價值有待勘探和開發的礦產資源,而深潛技術則是海洋開發的必要手段。這一開發系統由深潛器、工作母船和陸上基地組成,深潛器可以說是人類延伸到海底的眼睛的觸角。深潛器建造難度較大,電氣化、自動化的程度相當高。

世界上第一位利用深潛裝置探索海洋的是一位叫奧蒂斯巴頓的美國人,1928年,他發明和建造了第一艘球形深潛器,通過一艘水面船舶連接的電纜,下潛到海面之下。兩年之後,奧蒂斯巴頓和另一位名叫威廉·彼博的科學家一起,乘坐自製的球形裝置,下潛到距海面245米的深度。1932年,兩人曾下潛到923米的深度,這一紀錄一直保持了15年。

在人類深潛器研製歷史上,瑞士籍探險家奧古斯特·皮卡德是另一位有重大貢獻的科學家,他發明的深海潛水器,在原有基礎上加裝了升力和推進裝置,從而建造了名為「迪里亞斯特」號第二艘潛水器。

1957年,「迪里亞斯特」號深潛器被美國海軍購買。1960年,皮卡德的兒子雅科斯和美國海軍上尉唐·沃爾什搭乘「迪里亞斯特」號,下潛到了馬里亞納海溝的深處,距海面10916米的海洋深處。此後,經過改進的深海潛水器「迪里亞斯特II」號,一直在美國海軍中服役,曾承擔多項深海探險任務,其中,包括搜尋美國海軍失事的「天蠍」號核潛艇殘骸,和打撈墜入海底的航天器裝置。

1964年,美國海軍建造了服役時間最長的深潛器「艾爾文」號。「艾爾文」號可搭乘3名研究人員,能下潛到4500米的深度。在近40年中,「艾爾文」號曾有4000多次深潛經歷,在尋找美軍丟失的氫彈和勘測海底火山口任務中,曾有過良好表現。此外,它還是第一艘到訪過泰坦尼克號沉船的載人潛水器。

如果說,對全人類來說,海底一直是一個盲知的世界,而擁有深潛器的國家則最先在海底延伸了自己的眼睛和觸角。深潛器是一種能在深海進行水下作業的潛水設備,分為民用和軍用兩大類,其中,具有軍民通用性質,一般不攜載武器,噸位在20至80 噸左右,個別達300至400 噸,潛水深度一般為2000至5000 米左右,個別達 11000米。

中國先進載人深潛器進軍大洋

2010年8月,中國科學技術部與國家海洋局聯合宣布,中國自主研發的「蛟龍」載人深潛器已成功完成試驗性深潛,到達了南海海平面下3759米的深度。試驗中,試潛航員在洋底拍攝了照片和錄像,收集了海洋生物樣本,並利用深潛器的機械臂將一面中國國旗插在海床上。

有評論認為,中國「蛟龍」深潛器的亮相,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掌握了3500米以上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一舉打破過去由美國、日本、法國、俄羅斯在深海探險領域裡的壟斷地位。

有評論認為,中國官方在報道這一消息時,雖然只提到研製和發展深潛器目的在於深海探索與海洋資源開發,但是,國際媒體極為關注中國在深海開發項目潛在的軍事用途,其中包括:蛟龍號的下潛深度和性能,未來在實現其海洋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據來自海內外的消息證實,2002年,為推進中國深海開發技術的發展,中國科技部將蛟龍號開發項目列入國家高科技發展計劃,即:有名的「863計劃」,決定發展深潛器,經過約達多年努力,先後完成了深潛器的設計、製造以及其它後勤支持設備的開發與改造。

負責「蛟龍」深潛器項目設計與製造的部門是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又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第702研究所,分布於全國的100多家企業也大多參與了蛟龍號深潛器及其母船的開發。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的官方網站在對蛟龍號項目的簡介中稱,該機構負責全面協調項目開發事宜,主要負責其中10至12個關鍵子系統的開發,以及組裝及整合。

國際媒體關注蛟龍號的建造和試潛,有報道認為,中國有能力進入過去由外國所把持的高端技術領域,同時認為,中國在高技術裝備研發、製造方面存在缺陷。

《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稱:「中國持續從外國購買複雜設備和技術以裝備其最新的深潛器。事實上,據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的專家稱,『蛟龍號』大約40%的重要設施或技術來源於國外,其鈦合金耐高壓外殼從俄羅斯購得,船體上配備的高級深海燈光、攝錄設備以及機械臂則定購自美國。」

中國在研製國產深潛器時,借鑒了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驗。據悉,早在2005年,中國就派出潛航員和科學家參與了一系列由「阿爾文」深潛器進行的水下科考活動,當年,參與「阿爾文」深潛的葉聰,後來是「蛟龍」試潛的潛航員之一。

中國深潛器性能和特點優越

據悉,「蛟龍」號深潛器一次補給可在水下持續工作12小時,裝備有高可靠性的全套生命維持系統,以及兩套氧氣供應系統,確保內部人員生命安全。「蛟龍」號全長8.2米、寬3米、高3.4米,重量約為22噸,從重量及尺寸上看,與美國上世紀60年代開發的「阿爾文」深潛器相似。

「蛟龍」號深潛器擁有獨特的水下懸停及定位能力,具有先進的微聲吶通信和海底地形探測能力,可將收集到的聲像數據高速傳輸到水面支持船上,具有探測水下小型目標的能力。同時,可配備多種高性能工具,能夠完成諸如洋底現場取樣、地質鑽探等複雜的任務。

據參與該項目的數名中國專家介紹,蛟龍號深潛器能夠在洋底以恆定深度巡航,根據指令在指定位置懸停,可在洋底停留。蛟龍號可遂行多種任務,比如洋底礦物或生物採樣,測量水下溫度,收集洋底水層樣本,利用其搭載的測深側掃聲吶對洋底地形環境進行精確地形測繪,巡視並維修洋底管道及光纜等多種用途。

早在2006年,中國有關部門就開始選拔、訓練專業深潛器潛航員。對於潛航員綜合素質的苛刻要求,決不亞於宇航員。深潛要求潛航員必須熟悉各種海洋科考儀器設備、裝備,具備在任何情況下操縱深潛器的能力。具體的選拔標準是:潛航員年齡必須在35歲以下,具有學士以上學位,必須擁有船舶建造、機械或電子等專業的學歷和工作背景;此外,初步入選的潛航員還必須接收嚴格的體能訓練和考核,只有通過的成員才能正式隨船下海。

到2013年,中國具備深潛能力和資格的潛航員有3名,也就是參與「蛟龍」號深潛器試驗的3人,但是,隨著未來海洋開發的深化,這一群體還將擴大。中國已開始選拔和培訓更多的潛航員,目標是培養6名或更多的合格潛航員。

2009年,中國開始「蛟龍」號深潛器的一系列試驗任務,此後,在長達15個月的時間裡,蛟龍號進行了數十次海上試驗。2009年8月起,「蛟龍」先後成功深潛至海平面下1000米、2000米和3000米。2010年5月31日至7月18日,「蛟龍」密集地進行了17次深潛,其中,7次超過2000米深度,4次達到3000米深度,下潛最深的一次就是7月13日達到的3759米。

在下潛最深的試驗中,「蛟龍」和其3名潛航員在水下持續工作時間超過9小時,試潛驗證了深潛器的功能和技術性能,達到了設計要求,為繼續進行更大深度的試潛以及後續科學考察、資源勘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未來,中國「蛟龍」將搭載海洋科學家及工程人員,深入海底進行科學調查和海底山脊、盆地以及中國周邊海域熱液噴口的探索。科考活動主要涉及洋底資源調查;高精度洋底地形測繪及探測;在洋底旋轉固定儀器設備、鋪設及維修海底電纜和管道;以及深海打撈等項目等。

深潛器軍事用途獨特不可或缺

深潛器分為有人深潛器、無人深潛器和遙控深潛器等多種類型,主要任務有三類:一類是用于海洋調查,採集水下標本,進行水下攝影,開展潛水醫學和生理學研究,進行水聲學研究;另一類是協助進行深海石油資源的勘探與開發,檢查及維修海底電纜管路,運送潛水員在水下執行任務,進行水下救生與打撈。

深潛器除以上兩項民用外,還有一項重要作用就是軍用。在一些國家中,深潛器被用於執行軍事偵察、掃雷、布雷等任務,試驗和回收魚雷、水雷、深彈等水中兵器,營救失事潛艇的艇員,觀察武器的水下發射情況,進行水下噪音測量等眾多不為常人知曉的秘密任務。在軍事行動中,深潛器常常與己方或敵方的潛艇相伴相行,執行偵察和監視任務。

多年以來,美國海軍繼推出「海洋探險者」、「曼塔」、「奧德塞」Ⅲ、「遠距離環境監測單元系統」、「戰場準備自主潛動器」等自主潛航器,不僅如此,還一直研究更加新型的自主潛航器:主要用於特種作戰部隊的支持與攻擊、反水雷、沿海地區潛艇跟蹤以及情報、監視和偵察任務的「任務重組無人水下航行器」等。

在軍事專家看來,中國「蛟龍」和「海龍11000」深潛器無疑將提升中國海軍的情報、監視、偵察、反水雷、淺水反潛等能力,將在落實中國海軍遠海軍事戰略中,發揮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們尤其期待「蛟龍」和「海龍11000」深潛器更多的好消息。

- END -

華語智庫專欄作者 |楊民青

華語智庫高級研究員。新華社高級記者。歷任新華社解放軍分社副社長、新華社《世界軍事》雜誌總編輯、中國軍事科學學會會員、新華社新聞研究所特邀研究員。

華 語 智 庫

更 多 專 家 解 讀 可 按 國 家 查 看 文 章

長 按 下 方 二 維 碼 , 關 注 本 公 眾 號

專家 | 深度 | 權威 | 原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語智庫 的精彩文章:

砸向晶元科研的巨額經費去了哪兒?
西方不亮東方亮:俄國際安全會議又擴容了,咋看?

TAG:華語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