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思君若汶水 浩蕩寄南征:自古文人亦相惜

思君若汶水 浩蕩寄南征:自古文人亦相惜

如今「文人相輕」這一成語幾乎成為文人行事風格與品性的定評。這句話出自曹丕《典論·論文》:「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大意是說,文人對於自己的才識、文采太過自信,走向極端而恃才傲物、鄙薄他人,自古以來就是這樣。

文人何以相輕

這其中原因很多,但不外乎如下兩點:

從文人之「人」來說,出於「人」對自己的作品、學識的過分自信。自信自然不是壞事,但如果過了頭,就往往會走向反面。由自信膨脹而自負狂妄,演變為目空一切、目中無人,輕視一切同道中人。

從文人之「文」來說,出於「文」無確定的標準。文人賴以生存的法寶在於作品。而文人作品水平的高低並沒有確定無疑的標準。這也是所有人文學科的通例。既無確定標準,那麼「我」就可能是天下第一呀。

「文」其實是有一定標準的。如文字要講語法、講邏輯,要追求美的標準。但這個「美」是不確定的。比如因受眾的不同,而有雅俗之別。

但我們要知道,文人及其作品的地位最終還得由文學史給出,而不是個人說了算。那種以為貶低了別人,就抬高了自己的想法,既幼稚可笑,還誤人誤己。文人相輕是有害的,不利於文人正確認識自身及其作品,也不利於文人的成長與文化的發展。

文人亦相惜

從歷史與現實來看,文人相輕者有之,而文人相惺、相惜者更有之。如東漢末年遍注群經的經學大師鄭玄。他曾經對《春秋傳》進行注釋,已經形成了大體的思路與框架。

但他聽到另一位學者服虔也正在進行這項研究,並且思路、想法與自己不謀而合,於是他親自找到服虔說:「我的《春秋傳》注釋正在進行中,但聽說你正在研究,就把我寫的注釋送給你吧。」

就這樣,鄭玄將自己的心血傾囊相授,成就了服虔的《春秋傳注》。

唐代的李白與杜甫,均是才高之人,但互相欣賞,並互贈詩作。如杜甫寫有《春日憶李白》、《夢李白二首》、《天末懷李白》等十幾首經典詩篇。

李白也有《戲贈杜甫》、《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詩篇回贈。我們可以從中看出詩仙與詩聖之間的惺惺相惜之情。

再如近代的朱自清與聞一多。二人在清華大學共事十四載,是清華的「雙子星」。儘管在文學主張上有抵牾之處,但這絲毫不影響對彼此才華的欣賞。

從朱自清日記中,可以看出朱自清讀了幾乎所有聞一多的文章,並給予極高的評價。

更讓我們敬佩的是,在聞一多被刺殺後,對《聞一多全集》的整理出版,用力最多的恰恰就是朱自清。是時,朱自清雖重病纏身,但對好友的著作盡心儘力。讓人感到可惜的是,他沒能看到全集的出版就去世了。

文人當有坦蕩灑落的襟懷,當有風流蘊藉的品格,也當有光輝俊潔的志節。於是有人提出「文人相親」、「文人相重」、「文人相惺」的說法來矯正「文人相輕」這一固有說法。

衷心希望「文人相輕」這句話成為時時警醒文人的警示語,而不是綁架、菲薄文人的一條繩索,更希望「文人相惺」、「文人相惜」、「文人相敬」成為新時代文人的相處之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孝經》真的贊成「移孝作忠」的做法嗎?
李白: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