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鐵山古道,自貢一條寂寥的歷史印記

鐵山古道,自貢一條寂寥的歷史印記

原標題:鐵山古道,自貢一條寂寥的歷史印記





鐵山古道·一


鐵山古道,是成都至仁壽到犍為郡再貫穿榮縣全境,然後進入當年的江陽郡(今天的貢井,自流井)部分地區,再到宜賓的一條石板山道,是古代宜賓(敘府)經過富順、榮縣到成都的大道。





奇怪的地名「舖」——古道驛站


如果從成都出發,從仁壽進入榮縣西部鐵山古道,鐵山山脈古道一路都有驛站,當年這些驛站是用 「舖」來命名的



△ 《榮縣誌》關於舖舍的記載


△ 榮縣古鹽道上的摩崖石刻



△ 筆者與專家們在鐵山古道大石門段考察


承載著歷史的西南大通道


在歷史上,鐵山道與成都西線沿青衣江加入岷江到西南宜賓、東線沿沱江南下的水道進雲南三大通道一起,成為蜀國向西南進發的三大通道


其中的鐵山古道是三國時期諸葛亮進軍西南的陸路兵道,是隋唐以前多民族發生戰爭的重要道路,是南絲綢之路的分道,是榮縣自秦漢以來的鹽鐵馬道,同時,也是蜀南進成都的官道。



△ 鐵山古道的遺迹


在這一條古道上,充滿了傳奇。除在歷朝歷代的留下的大量遺迹、摩崖石刻外,在辛亥革命中,榮縣民軍也是沿這路進攻成都的。當時在仁壽集聚了數萬民軍,經過血戰,民軍失利。辛亥革命的先驅龍鳴劍血戰鐵山道口,在仁壽一戰後犧牲。


△ 《榮縣誌》關於鐵山道重要作用的記載


承載歷史與文化的道路


01


青陽古國


青陽國部落是早期的形態,是榮縣開始有獨立形態的發端,今天青陽洞還在旭水河邊。在這樣一個古代高度發達的地方王國,它的交通與周邊有密切的關係,特別是在漢以後,榮縣有鹽、鐵、陶等重要物資運輸與外面的交往,就是依靠榮國的鐵山古道。



△ 遠古青陽洞遺址


兵路與戰事


02


榮縣西部鐵山山脈地理位置特別,山高嶺削,西高東低,是地處蜀郡到西南夷的通道必須之路,交通位置非常重要。


△ 鐵廠鎮的漢代冶鐵遺址


乾隆黃大本主編的《榮縣誌.事記十五》記:「列光五年(漢武帝紀元光五年)發巴蜀治南夷道,遵義府從之。」在漢武帝開始開通這一條古道以來,榮縣鐵山古道就是蜀郡到西南的陸路官道的雛形中段



△ 《榮縣誌》關於鐵山古道的記載



△ 牛角山大石門古道


我們在《漢書。西南夷傳》中,看到這樣一件記錄戰爭的往事。《昭帝始元元年益州夷反,為犇命往擊之》記載:「元年,益州廉頭姑繪民反,殺長吏。牂牁(今天貴州黃平縣舊州鎮)談指同並二十四邑、凡三萬餘人皆反。遣水衡都尉發蜀郡犍為為犇,命萬餘人擊牂牁,大破之。」這一記載在《漢書.武帝紀》也有相同的記錄。就是犍為郡授將為犇鎮壓西南的少數民族,從犍為出發到貴州,走鐵山道是最近的路。


相關這一古道的用兵記錄在《三國志.劉焉傳常記》也有記錄:「涼州逆賊馬相趙氏等,於緜竹自號黃巾,殺縣令李升,便前破雒縣,攻益州,到蜀郡犍為郡,相自稱天子,眾與萬數。州從事賈龍素領兵百人,在犍為東界攝劍吏民,得千餘人,攻相等。數日破走,州界清凈。」按當時的記載犍為郡是在榮縣的西部,今天樂山市的犍為縣,從犍為進攻西南,只有走鐵山道。


△ 鐵山古道大石門遺址考察


而後多種《榮縣誌》里都記載了:諸葛亮在鐵山道建兵工廠造兵器的事情,與今天發現榮縣鐵廠鎮的漢代冶鐵爐是一脈相承。筆者在雲南與四川交界的馬湖中心島上,見到了「諸葛亮南征行軍路線圖」碑,刻了三路大軍路線,其中的中軍路線就是鐵山道。



△ 鐵山古道的摩崖石刻


03


民族戰爭與融合


在隋朝時期,鐵山古道記述了軍事上的很多次大的爭奪戰,主要是軍隊鎮壓鐵山獠的戰爭。鐵山山脈西接樂山市犍為縣、井研縣;南連宜賓市宜賓縣;北靠眉山市仁壽縣、內江市威遠縣,幅員面積多達上百平方公里,覆蓋榮縣大部分地區。鐵山古道其中主要通道,猶是在榮縣西部大山斷崖處很多路段。


這裡的生長土著就是鐵山獠人,雜居夷人、僰人、南蠻等少數民族。隋朝前的歷史時期,他們不停地反抗,又不停地被殺戮,是一部血腥的少數民族之間戰爭史,主要是漢、獠、夷、僰人爭鬥的記錄,為了關押多民族的叛亂份子,以致將這一帶改設置為大牢縣。



△ 鐵山古道上的獠人圖騰雕刻

《隋書.衛玄傳》記:「仁壽初,山獠作亂,出玄為資州刺史,以鎮撫之,玄即到官(資官縣,今井研一帶),時獠攻圍大牢鎮,玄單騎造其營,謂群獠曰,我是刺史,衛天子詔,安養汝等,勿驚懼也,諸賊莫敢動。於是說以厲害,渠帥感悅,解兵而去,前後歸附余萬口。」衛玄與諸葛亮相同,是與詔安來安撫這些反抗的民族,鐵山獠及參加反抗的所有民族之間,以後再沒有見到大的戰爭的記錄。


通過這樣的文字,我們看到鐵山古道在軍事上的重要作用,也看到了鐵山山脈中的多民族鬥爭歷史。


04


民族戰爭與融合



△ 榮縣誌關於鐵礦的記載


榮縣鐵山道在歷史長河裡,還是榮州鹽、鐵、陶運輸與佛教的重要傳播道路。在古代巴蜀地區,普遍都發展農業,出產鐵的地區很少,出產鹽的縣也很少,而榮國則盛產鐵、鹽、陶,三樣合為一體,這是全國都很少見的。


榮縣西北古有鐵礦山,冶鐵鑄造較早,三國時期已具規模,成為兵器生產重地之一。目前發現在鐵廠鎮(原鐵廠舖)發現的榮縣漢代冶鐵遺址「鐵爐嘴」,是蜀南地區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久、規模最大、保存完好的古代遺址,它見證了榮縣冶鐵在巴蜀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 古道上的摩崖石刻

今天的榮縣的鐵廠鎮邊(鐵廠舖),漢代冶鐵遺址還在。冶鐵在古代,是國家的重要戰爭物資,是國家專門特殊管理的重要產業,它在戰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與鹽一樣,是國家的重要資源之一,鐵山古道為運鐵道路,自然是國家重要道路。


來源:自貢年輪



監製/王曦 主編/余靈 本期編輯/李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貢廣播融媒 的精彩文章:

TAG:自貢廣播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