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63年後紐約時報發林徽因訃告,比起八卦和愛情,她的成就更值得被記住

63年後紐約時報發林徽因訃告,比起八卦和愛情,她的成就更值得被記住

因為《紐約時報》的一篇訃告

林徽因的話題又被提起

喜歡她的贊她為世外仙姝

貶低她的稱之為綠茶婊

摘掉標籤之後

林徽因是建築師、詩人、母親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在協和醫院病逝。

大洋彼岸的《紐約時報》擬了一則訃聞,題目是「林徽因與梁思成:探索、挽救中國古建築的伴侶」,但是因為林徽因是女性,是第二性,這篇文章最終沒有刊發。

63年之後,也就是今年的4月,《紐約時報》又把它發表了,為的是彌補當年因為「性別歧視」扣發林徽因訃聞而造成的遺憾。

《紐約時報》發文《終止忽視:林徽因與梁思成,中國建築的記錄者》

林徽因是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她的讀者也早已分裂成水火不容的兩派。

擁林的贊她為世外仙姝,貶林的稱之為綠茶婊。

套用下企鵝的廣告語,我是事實派。我喜歡摘掉標籤後,那個不一樣的林徽因。

民國以才情名世的女子,多比較偏激,如張愛玲之涼薄孤高,蕭紅之矛盾偏執,陸小曼之放縱無度,無一不為情所困,為情所苦。

與這些同時代的才女相比,林徽因在情感人生上可謂全身而退,因為她從不偏執,她也不圓滑,只是用一種清明的理性來平衡生活中的種種。

林徽因對生活的認識,遠比我們一般人深刻。

她在給沈從文的信中寫道:

「我認定了生活本身原質是矛盾的,我只要生活……我的主義是要生活,沒有情感的生活簡直是死!生活必須體驗豐富的情感,把自己變成豐富,寬大能優容能了解,能同情種種『人性』,能懂得自己,不苛責自己,也不苛責旁人,不難自己以所不能,也不難別人所不能,更不怨運命或是上帝,看清了世界本是各種人性混合做成的糾紛,人性又就是那麼一回事,脫不掉生理、心理、環境習慣先天特質的湊合!」

這樣閃爍著智慧之光的通透認識,不要當做人人皆可熬制的雞湯。

我們大部分人,幹了這碗雞湯,照樣撞得頭破血流。

而林徽因卻能收放自如,每到一處都是眾星捧月卻又讓人無比受用,這是她比一般人的高明之處。

她的深刻,並非涉世已深的世故,而是與生俱來的清明。

林徽因在北平北總布衚衕家中,1935年

16歲那年,她隨父親林長民漫遊歐洲,父親去瑞士國聯開會時,她一個人悶得發慌,

「老希望生活有點浪漫的發生,或是有個人叩下門走進來坐在我對面同我談話,或是同我坐在樓上爐邊給我講故事,最要緊的還是有個人要來愛我。」

那時,她做著所有女孩子都會做的粉紅色的夢。

少女林徽因

這個人很快就神奇地出現在她面前,他就是徐志摩。

結果我們都知道,徐志摩糊裡糊塗就敗給了梁啟超的大公子梁思成。

後來還有個搞哲學和邏輯的教授金岳霖也義無反顧地加入追求林小姐的行列,結局是終身不娶為她守候一生(雖然金岳霖早有一個同居洋女友秦麗蓮)。

豆蔻年華的少女,誰能經得住翩翩濁世佳公子徐志摩濃得化不開的柔情蜜意?

林徽因偏偏就做到了。二八年華的林徽因,已經懂得了如何去選擇一個可以託付終身的男人。

林徽因、泰戈爾、徐志摩,1924年

徐志摩太浮,他永遠聽從「愛、自由和美」這三位女神的引導,來去無蹤,跟他在一起,就像駛入遼遠翻湧的海洋,雖則充滿刺激與驚喜,但也容易讓她的桅杆折斷。

金岳霖太沉,他的人生可以用邏輯來推演,理性得如同守時的鐘錶,在他那裡,她細弱的桅杆沒有斷裂之虞,卻也難以出海。

只有梁思成,如同一個寧靜的港灣,沒有驚濤駭浪,永遠風和日麗,既可以讓她徜徉其間而不必擔心船覆桅折。

選擇梁思成,是她理性的第一次勝利,這讓她避開此後許多驚濤駭浪。

民國知名的女子,「有女仳離」的多,像她這樣「從一而終」,善始善終的寥若晨星。

林徽因與梁思成

後來很多人對她的印象也是理智、冷靜,其實她並不總是這樣,她總是在用一顆敏感聰慧的心去體驗生活,不然她怎麼寫出那些露珠般瑩潔的詩行?

北總部衚衕3號時期,她的客廳里總是賓客滿座,胡適、金岳霖、沈從文、朱光潛、梁宗岱……這些全中國第一流的頭腦,全部願意坐在沙發上聽林徽因侃侃而談。

她不是像十七十八世紀巴黎沙龍女主人一樣靠機敏來主持話題,而是以過人的才情與學識,與他們交鋒、切磋,並從他們那裡獲得書本之外源源不斷的精神滋養。

林徽因的客廳,左起金岳霖、費慰梅、林徽因、費正清、梁思成,1934年

確定了古建築的事業,她和梁思成都以一種近乎神聖的信仰來獻身。

無論是三十年代的明媚,還是四十年代的顛沛流離,她都全身心地投入保護古建工作,與營造學社的同仁一道騎毛驢坐騾車行走在窮鄉僻壤間,勘探、測量、描繪古建。

她的素描生動逼真,每一道線條都像撥動歷史的琴弦。面對那些千百年屹立不倒的雕塑或寺廟,她彷彿聽得到清脆的開鑿聲音,聞得到建築工人汗流浹背的氣息。

在佛光寺,她被主持重建寺廟的高僧願誠法師和京都女弟子寧公遇所感動,希望自己也化身成一尊塑像,在肅穆靜謐的氛圍中與寧公遇一起再盤坐守候千年。

林徽因在佛光寺

李庄四年,是林徽因情緒最抑鬱的時期。

昔日神采照人的林徽因徹底成了一個「憔悴、蒼老、不停地咳嗽的病人」,肺部都已空洞,醫生也是回天乏術。

家裡所有值錢的東西都當掉了,只為用來換一條魚,一袋米。

即便如此,她仍然熱愛生活。

兩間簡陋的房子,總是收拾得井井有條,窗戶是用粉白連史紙糊過的,窗台上的玻璃瓶里,經常插著她從田野里采來的鮮花。

無論天空多麼陰暗,她一定要刷出生命亮麗的色彩。

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在天地萬物中,成就更美好的自己。

林徽因晚年

她和梁思成,不是不可以逃離戰爭,改善生活。

著名漢學家費正清夫婦邀請他們去美國,許以不菲的待遇,但他們明確回絕,要與國家共存亡。

費正清說:「林,我已經明白了,你的事業在中國,你的根也在中國。你們這一代知識分子,是一種不能移栽的植物。」

因為生於斯,長於斯,一生都要生活於斯。

你們說,這回她是理智的,還是不理智?

林徽因與孩子

只有一次,我確定她真的情緒失控了。

因為大搞社會主義建設,被林徽因和梁思成視為生命的古城北京,古建築、四合院、城牆一步步全拆毀了。

林徽因到處大聲疾呼,甚至聲淚俱下,卻也無法挽回北京城被拆的命運。

1953年,林徽因肺病晚期,幾乎難以說話。

為了保住永定門城樓,她指著當時的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的鼻子說:「你們拆去的是有著八百年歷史的真古董……將來,你們遲早會後悔,那時你們再蓋的就是假古董!」

這是林徽因最後的絕唱。

林徽因與山西汾陽小相村靈岩寺殘存佛像合影,1934年8月

這樣的抗爭,讓她從林小姐、林太太化身成林先生。

如同投湖自盡的王國維、不學馬列的陳寅恪、追求真理的資中筠一樣,自覺延續起不絕如縷的士人風骨。

中間:林徽因,左一:梁思成,右四:胡適等知識界名流合影,1933年3月21日

文 _ 石建磊

編 _ 阿作

圖片來自自網路

以上內容來自「外灘TheBund」(微信號:the-bund)

已授權律師對文章版權行為進行追究與維權。

歡迎分享,留言交流。轉載請註明出處。

- THE END-

長按下圖二維碼關注"外灘TheBund(the-bu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外灘 的精彩文章:

這間被當地人遺棄的建築,竟然被一對藝術家夫妻做成超奢民宿
看膩了好萊塢大片,本周還有這部豆瓣 8.2 的高分手繪動畫

TAG:新外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