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淺談京劇與梅蘭芳先生

淺談京劇與梅蘭芳先生

在我國綿延千年的戲劇藝術歷史長河中,似乎從來不缺乏溫潤的土壤。

在這片神奇的土壤上,孕育出了諸多形式各異、眾彩紛呈的戲劇藝術表演形式。在長達數百年里,它們以其奪目的光輝,普照世人。在這一過程中,它們不僅互為扞格,有的作品銷聲匿跡,成為遺響,它們也相互吸收借鑒,推陳出新,在變化發展中曲折前行。這些戲劇不僅是歷史的選擇,更是勞動人民智慧和意志的體現。

展開這幅偉大的圖卷,縱覽我國戲劇藝術璀璨的星圖,我們無法稱哪一種藝術表演形式為最。藝術沒有好壞之別,陽春白雪是藝術,下里巴人同樣也是藝術。一如在這幅浩瀚藝術之海中,誰也沒辦法掩蓋誰的光芒一樣。它們各自都以其獨特的魅力稱盛一時,在中國戲劇藝術歷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此,我要跟大家介紹其中較為年輕的一門劇種。它不僅纘續了中國兩千年戲劇藝術歷史的優良傳統,融會貫通的將各種地方戲劇中積極因素與自身結合,適時的推陳出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魅力,同時,它突破地域的壁壘,真正的深入街頭巷尾,為公眾接受和認可,融入百姓的生活之中。此外,它更是走出國門,成為新時代中國文化對外交流的名片。它就是我們的國粹——京劇。

【京劇】貴妃醉酒

 京劇流派唱腔精粹(一)

梅蘭芳 

00:00/08:30

京劇肇始於清代前葉,它的前身是流傳於安徽地區的以唱西皮、二黃兩種聲腔為主的徽班。在京劇藝術逐漸成熟的過程中,它以徽班為基礎,兼而有之的吸收了崑曲、漢劇、秦腔等等諸多戲曲種類中的良性因素,成為當時流行於全國各地不同劇種中的集大成者。在結合北京當地的語言後,才正式形成京劇這一劇種。

在京劇傳承的兩百年歷史中,京劇藝術名家接踵出現在京劇舞台上。其中名氣最大、影象最為深遠就是梅派京劇藝術的創始人——梅蘭芳先生。

梅蘭芳出身於京劇世家,其祖父梅巧齡是名噪一時的同光十三絕之一。其父也是工旦角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受家庭的影響,梅蘭芳八歲學戲,始學青衣;十歲上台表演,十四歲後逐漸顯露名氣。梅先生生活的時代,正處在京劇藝術變革的時期。著名京劇藝術表演家王瑤卿,一改固有京劇的陳規,將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表演形式相互借鑒,始創「花衫」這一行當,極大增加了京劇的表現力和舞台藝術效果。作為王瑤卿的弟子,梅蘭芳自然扛起了京劇革新的大旗,這體現在他後來的京劇藝術創作中——梅蘭芳在唱腔、服飾、表演、伴奏等諸多方面均有所創新,幾乎涉及到京劇藝術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獨特的表演風格和藝術氣質,被後人稱為「梅派」。

梅蘭芳最初學戲時的道路也並不順利,一開始,因為天賦的限制,曾有師傅坦言說他「不適合吃這碗飯」。更加之少年時期的梅蘭芳眼睛有些近視,在舞台上難以表現旦角靈動的風韻,為此,梅蘭芳先生險些與京劇絕緣。梅先生之所以能成功,定是經歷了一段艱難的童年時光,正是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堅信勤能補拙,在唱腔和表演上不斷累積經驗,才能在藝術的道路上有所建樹。也正是梅先生一日日的堅持用遠眺鴿子的方式訓練眼睛,才使得他的眼神重新煥發光彩,顧盼留情,為後世遺留下許多為人稱道的女性人物形象。

霸王別姬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代表歌曲

梅蘭芳 

00:00/05:09

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畢生的謙虛好學,傳聞梅先生在名顯以後還曾對喝倒彩的觀眾恭敬有加,多次拜謝其指出自己在戲曲表演過程中的紕漏。為了演好《霸王別姬》中虞姬的劍舞,梅先生還曾專門請教太極劍的老師,在將太極劍學習掌握以後,才上舞台。「虞姬劍舞」也是為京劇《霸王別姬》中最為精彩的一著。為了唱好京劇,梅蘭芳又學習了崑曲等其他戲曲的表演形式和唱作手法,為他以後革舊鼎新奠定了基礎。

以梅蘭芳為首的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改變了京劇藝術的劇作結構,開闢了以旦角為主角的京劇新時代。從此以後,誕生了諸多專為女性設計的橋段和劇本,女性人物開始演唱最後的壓軸大戲,旦角行當發展到最盛的時期。伴隨著旦角行當的興起。京劇藝術的發展也到達了頂峰。據不完全統計,清末民初時,全國的京劇戲台多達十萬多個。京劇的表演往往萬人空巷,受到全民的追捧。它突破了階級、地域、文化的限制,全民崇尚京劇,成為時代的潮流。

20世紀30年代,京劇走出國門,開始走向世界。梅蘭芳便是這將京劇介紹給全世界人民的第一人。他曾出訪到美國、蘇聯、日本進行訪問演出,所到之處無不引發熱潮。他的表演更是與布萊希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並稱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

抗日戰爭爆發後,四大名旦都展現出了高尚的民族大義。他們洞悉日軍妄圖通過京劇進行文化侵略的陰謀,拒絕與日軍合作。梅蘭芳蓄鬚明志,拒絕為日本人演出。棲居香港,艱難時只能靠賣畫維持生計;程硯秋隱居務農,專心讀史明志;尚小雲開班辦學,他「典房辦學」的事迹,成為一時佳話;荀慧生奔赴前線,演出慰問抗戰將士。在此山河破碎、國破家亡之際,四位藝術名宿,身體力行間為我們譜寫了他們一生中最為精彩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舞台講演人生,人生亦如舞台。演員演繹歷史的本身就是一段歷史。在兩百年的傳承之中,我們看到他不斷地顯現。歷史中的故事被演繹,演繹故事的人又被後世所演。時代給了京劇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和發展的不竭動力。戲場小天地,人生大舞台。數千年的歷史掠影被京劇人搬上戲場的方寸之間,它們或凄切溫婉,展現美好愛情;或義憤填膺,以此諷奸刺佞;或慷慨激昂,演出家國情懷。戲場舞台之上,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得以淋漓盡致體現的地方。一代代的傳承人,一代代的聽眾,都基於這種基本的文化訴求。以其為底蘊,為審美取向,為評判標準,去認識和審度京劇藝術。在這數百年里,京劇又成為中國文化的另一個標誌。

不可否認的是,21世紀以來流行音樂文化的眾彩紛呈給京劇帶來的衝擊是巨大的,曾經屬於京劇的那個世界漸漸消聲滅跡了。但傳承仍在繼續,新一代的年輕人仍然堅守在舞台上。他們在為京劇音樂的創作注入新鮮血液的同時,也將為京劇的創新發展提供新的思路,為京劇的繁榮發展譜寫新的篇章!

山東師範大學

編輯/高洋

排版/木棉

圖片來源於網路

未經允許 不得轉載

關注@YD樂亦有道 官方微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YD樂亦有道 的精彩文章:

TAG:YD樂亦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