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盤點朱棣的兩個老師,一個是明朝開國文臣之首,卻捲入了胡惟庸案

盤點朱棣的兩個老師,一個是明朝開國文臣之首,卻捲入了胡惟庸案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十歲的時候就被封為燕王;同時朱棣也是明朝歷史上第三位皇帝,但是這個帝位來得並不光明,而是奪取的侄子朱允炆的帝位。

盤點朱棣的兩個老師,一個是明朝開國文臣之首,卻捲入了胡惟庸案

朱棣就藩燕京北平後,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

曾經朱元璋為禦侮防患,在位期間曾兩次分封諸子為藩王。藩王各擁重兵,坐鎮一方,其中尤以秦、晉、燕、寧諸王勢力最強。太子朱標病故後,繼立為皇太孫的朱允炆對諸王勢大難制深感憂慮。

盤點朱棣的兩個老師,一個是明朝開國文臣之首,卻捲入了胡惟庸案

朱允炆即位後,即與齊泰、黃子澄等密議削藩。燕王朱棣本來就有不臣之心,加上見到周圍兄弟一個個的都被侄子朱允炆給削藩了,最終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誓師出征。

現在很多人都認為朱棣竟敢反皇帝,是為「亂臣賊子」也,實在是「大不逆」;但其實朱棣的老師,可是被朱元璋親封的「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盤點朱棣的兩個老師,一個是明朝開國文臣之首,卻捲入了胡惟庸案

此人就是宋濂了,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朱棣等人也跟著宋濂一起學習。

1377年,宋濂告老還鄉,朱元璋親自餞行,並命宋濂之孫宋慎送其回家。宋濂以頭叩地辭謝,並約定說:「臣沒死之前,請允許臣每年來宮內覲見陛下一次。」回鄉後,宋濂每年乘著帝慶節的機會如約進京陛見。

盤點朱棣的兩個老師,一個是明朝開國文臣之首,卻捲入了胡惟庸案

1380年,宋慎被牽扯進胡惟庸案中,導致宋濂一家遭禍,宋慎與宋濂其次子宋璲都坐法死,朱元璋想處死宋濂,經馬皇后及太子朱標力保,才得免一死,徙至四川茂州安置。

但是此時的宋濂已經已經七十二歲了,而且宋朝之後的文人,基本都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除了讀書以外,基本啥都不會;可想而知當時宋濂的身體狀況,最終在流放過程中,病逝於夔州。

盤點朱棣的兩個老師,一個是明朝開國文臣之首,卻捲入了胡惟庸案

當然,宋濂主要是太子朱標的老師,叫朱棣等人只是後來順帶的;朱棣還有一個正兒八經的老師,這人叫龍文淵,名字聽著就霸氣;龍文淵小時勤學,取秀才,中舉人,後任陝西學官。不久,他進京考教,明太祖朱元璋封他為翰林院侍讀學士,專教四皇子朱棣。

盤點朱棣的兩個老師,一個是明朝開國文臣之首,卻捲入了胡惟庸案

但是龍文淵並沒有教朱棣多久,因為龍文淵忠於職守,要求嚴格,務使四皇子有所成就,但當時朱棣年幼,怠惰頑皮,龍文淵就責打了朱棣三板。朱棣又哭又罵地說:「我登基做了皇上後,必報這三板之恨。」龍文淵聽後,氣憤不過。他想:雖娃兒不知天命,但此地不能久留,恐異日性命不保,不如趁早告老還鄉。龍文淵遂辭職回到了家鄉會同。

盤點朱棣的兩個老師,一個是明朝開國文臣之首,卻捲入了胡惟庸案

數年後朝廷官員來會同縣城找他時,龍文淵正在後花園作詩,聞聲連忙擱筆,疾步走到院中。為首的官員笑著取出一封請柬,躬腰遞給龍文淵。龍文淵雙手接過請柬,眯著昏花的老眼疾速掃視了一遍。當他的目光落在「朱棣拜請」幾個字上時,不禁渾身一顫,驚訝地說:「是他?是他!」原來當年的四皇子燕王朱棣已當上了皇帝。

盤點朱棣的兩個老師,一個是明朝開國文臣之首,卻捲入了胡惟庸案

皇上突然勞師動眾前來恭請,太師心情忐忑:難道皇上還不忘當年那「三板責打之恨」?想到這裡,龍文淵便問為首的官員:「皇上遠駕有請,不知旨意如何?」為首的官員說:「近來皇上臨朝,常常提到尊師,說他如今能執掌乾坤,多虧尊師教導有方。今日恭請太師進京,以報答師恩。」

龍文淵聽了,半信半疑,但聖旨不可違,於是備了些簡單的行裝就隨官差上路了。時值酷暑,加之路途遙遠,身體虛弱的龍文淵經不起顛簸,行至辰州便病倒了。經醫治無效,溘然長逝,享年55歲。

盤點朱棣的兩個老師,一個是明朝開國文臣之首,卻捲入了胡惟庸案

至於朱棣還有沒有其他的老師,就不太清楚了,但是毫無疑問,所有教過朱棣的老師裡面,最有名的莫過於宋濂了,但是要說最悲劇的,還是龍文淵莫屬,原本前景遠大,卻因身體虛弱而病逝,帝師啊!在古代對文人來說,比什麼高官厚祿都尊貴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黑白歷史 的精彩文章:

霍去病的繼承人,征匈奴、破樓蘭,戰功赫赫卻因巫蠱之禍而被滅族
司馬懿完美的繼承人,卻因驚嚇過度導致眼疾發作,劇痛而死

TAG:黑白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