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劍散文《清正持敬張伯行》

王劍散文《清正持敬張伯行》

清正持敬張伯行

王劍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江蘇巡撫衙門外。數十位地方官員穿戴一新,等著給巡撫大人送禮。可是左等不見人,右等不見人。「莫非新繼任的張大人還在路上?」大家心裡疑惑著,不免焦躁起來。

這時,巡撫衙門裡出來兩個衙役,把一張告示貼到牆上。眼尖嘴快的人,早已讀出聲來:「《禁止饋送檄》:一黍一銖,皆民脂膏。寬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賜;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告示上說的什麼呢?只有一條「金繩鐵矩」。意思很明確,口氣沒商量,就是規矩改了,新巡撫張伯行大人不收禮了。

江蘇六合縣的王知縣仍不死心,他輾轉找到張伯行的家裡,送上一幅山水畫,敬請「指教」。張伯行回來後,掂掂這幅分量頗重的山水畫,一下子就發現了藏在畫軸里的金條。張伯行沒有聲張,他把這位王知縣找來,連連誇讚他的畫兒畫得好。最後,溫和地對他說:「你的畫我收下了。根據禮尚往來,我也送你一幅字吧!」王知縣很高興,接過巡撫大人回贈的墨寶,就回去了。回到家,王知縣一抖落,畫軸里竟也掉下一根金條來。仔細一看,正是他送去的那根。

再看這幅字,「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至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雲交際之事,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好傢夥,一連八個「一」。個個像伸展的木棍,打在王知縣的心上。

王知縣金條沒送出去,倒領受了巡撫大人的一番「訓導」。羞愧之餘,他乾脆把這幅字大大方方地掛起來。從此,張伯行的「一」字檄文,就在江南地區流傳開來,成為大清官場的一段佳話。

張伯行在仕途上嶄露頭角,始於治河。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張伯行的家鄉儀封一帶(河南蘭考縣)連降暴雨。河水猛漲,儀封北部的堤壩潰決,洪水如奔騰的野馬咆哮而出,城鎮和鄉村頓時成了一片澤國。儀封百姓驚慌失措,亂作一團。

在這萬分緊急的關頭,丁憂在家的張伯行挺身而出。他一邊安撫驚魂未定的百姓,一邊就近組織人手,用麻袋裝沙,填塞決口。決口被堵住了,幾天沒合眼的張伯行,累得癱坐在地上。這一幕,剛好被前來巡視水患的中央大員、河道總督張鵬翮看在眼裡。他非常欣賞張伯行的才幹和魄力,便向皇帝大力舉薦,言其「堪理河務」。康熙皇帝立即下達諭旨,命張伯行兼任河工,督修河南境內黃河南岸的二百餘里河堤。

因為治河有方,張伯行在朝野名聲大噪。不久,他被調往山東濟寧應急。張伯行根據自己的治河實踐,參酌古人的治水經驗,提煉出治河四字訣:「疏」、「浚」、「築」、「塞」,認為只要「蓄」、「泄」得宜,河水就不會為害。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山東水患慢慢平息了。

康熙皇帝第五次南巡時,途徑山東,見濟寧境內河晏水清,運河通暢,大為感慨。特意召見張伯行,說了很多讚賞的話,並親書「布澤安流」的匾額送給他,作為對他治河有功的褒獎。

張伯行自號「敬庵」,他關心民瘼,敬重民心,時時想著為百姓辦實事、辦好事。他說:「聖人們的學問,概括起來就是一個『敬』字。只有心中有敬,才能以敬自守,以敬謀事。」

張伯行到濟寧上任時,正逢荒年。面對嚴重災情,他不等朝廷下令,就先從河南老家運送糧食救濟災民,並讓家人連夜趕製棉衣棉被,分裝數船,分發給凍餒戶。接著,又在汶上、陽谷等縣開倉賑饑。正幹得起勁,有人彈劾他「擅動倉谷數萬石,邀譽肥己」。罪名非同小可。這時正好朝廷下旨賑災,張伯行據理申辯:「開倉放糧,乃是廣布皇恩。面對流離死亡的災民,我們做臣子的是以倉谷為重呢?還是以人命為重?假如因擅動糧谷而獲罪,我也不怕,我上對得起天,下對得起地,中間對得起老百姓!」他由此聲名日隆,不久升任江寧按察使。

在福建巡撫任上,張伯行的為民情懷錶現得更加充分。福建人多田少,一年所產糧食,不足一年之用。不法商人趁機牟取暴利,市場米價昂貴。張伯行到任後,一方面廣設倉儲,積貯糧食,嚴禁走私,另一方面請求動用國庫官銀五萬兩,派人赴湖廣、江西、廣東等省採購糧食,然後平價出售給百姓。「數月之間,怨曠得所,輿情大悅。」民眾感念恩德,稱其「居官若父母」。康熙皇帝也表揚他是「真能以百姓為心者」。

張伯行的清廉耿介是出了名的。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張伯行被任命為江寧按察使。按照當時的官場舊例,新任官吏是要給總督、巡撫、布政使表示表示的。這大概需要白銀四千兩,幾乎是他二十年的俸祿。張伯行橫下一條心,誰愛送誰送,反正我不送,「我為官,誓不取民一錢,安能辦此!」不送銀子,那就送些土特產吧。繭納扇帕,每人一條。據說總督、巡撫都沒收。張伯行也沒往心裡去,依然我行我素。

因為見面禮這件事,張伯行得罪了上司,好機會自然沒有他的。有一年,康熙皇帝南巡到達蘇州,諭令總督和巡撫舉薦賢能的官員。在舉薦的名單中,他沒有看到聞名朝野的張伯行,就對總督、巡撫申斥道:「張伯行為官清廉,深受百姓愛戴,他可是國家的棟樑,你們怎麼不舉薦他?」說完,又轉向張伯行:「朕很了解你,他們不舉薦你,朕舉薦你做巡撫。將來你做出政績來,天下人就會知道朕是明君,善識英才;如果你貪贓枉法,天下人便會笑朕不識善惡。」當場寫下「廉惠宣猷」四個字,賜予張伯行。

張伯行生活簡樸,幾乎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他的官邸,四壁蕭然,僅小桌一張,床榻一副。他的日常花銷,包括米麥蔬菜、衣服穿戴,甚至是磨面的牛、石碾,都是從河南老家運來,盡量不用公家錢物。「一架繩床供眾同,坐虛使院仰清風」。儘管條件簡陋,張伯行卻「恬然安之」。

由於張伯行「操守極清」,摧抑污吏,很快就與頂頭上司兩江總督噶禮打起了御前官司。康熙皇帝下令將二人一併解職查辦。聽說張伯行被撤職審問,輿論一片大嘩。蘇州揚州的百姓紛紛罷市歇業,跪集在張伯行的會館門前。他們知道張伯行清廉不貪,不接受禮物,便用水果蔬菜哭送:「公在任,止飲江南一杯水;今將去,無卻子民一點心!」萬不得已,張伯行只好收下一束青菜。最後,案子審理下來了:張伯行留任,噶禮革職。消息傳出,江蘇官民爭相慶祝,紛紛寫下紅幅貼在門旁:「天子聖明,還我天下第一清官」。

雍正三年(1725年),張伯行重病離世,終年75歲。下葬這天,儀封城萬人空巷,連生意人也關門閉市,眾人慟哭扶柩。雍正皇帝也很悲痛,贈謚「清恪」(為官清廉,恪盡職守),精確概括了張伯行的一生。

生為守大義,死成千古賢。張伯行慎初慎微的高風,在歷史深處不斷發出迴響。

光緒四年,張伯行塑像從祀文廟。清代以名臣從祀文廟者,僅有三人。

2015年,蘭考重修請見書院,范曾先生為書院題寫院名。在請見書院的學堂里,依然飄蕩著清官張伯行教化民風、啟發民智的聲音。

2016年10月,豫劇《張伯行》公演。張伯行「位高不改凌雲志,權重不移愛民心」 的高尚人格,再次打動了億萬觀眾。

「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

張伯行56字的「官箴」,句句鏗鏘,字字生輝。

作者簡介

王劍,男,教師。作品散見於《人民文學》、《詩刊》、《星星詩刊》、《散文詩》、《莽原》、《奔流》、《四川文學》、《山東文學》等報刊。著有詩集《濺在思緒里的泥巴》,文學評論集《冷火焰》。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河南省散文詩學會理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河南王劍 的精彩文章:

TAG:河南王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