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缺失的桂冠:2018年度日本建築學會賞作品賞評述

缺失的桂冠:2018年度日本建築學會賞作品賞評述

2018年4月20日,本年度日本建築學會賞各賞發表。最受矚目的作品獎結果是「無當選」,缺失的桂冠引起一眾嘩然。

日本建築學會賞作品賞設立於1949年,作為日本建築界的最高獎項之一,其評價標準為「近年在日本國內竣工的建築(含庭院、室內及其他)作品。在社會性、文化性、環境性方面都有極高見地和水準的獨創之物,抑或對新建築的可能性有所暗示、有劃時代意義的優秀作品為受賞對象。」

與獎賞個人成就的普利茲克獎不同,日本建築學會賞作品賞以單個建築作品的優劣為唯一準則。往年的受賞建築師里,既有如安藤忠雄、伊東豐雄等泰斗級人物,也有如堀部安嗣、三分一博志等暫未受國際舞台關注之新銳。

自獎項設置之初,規定每年可有三個受賞作品名額,但以其評價標準極為嚴苛,鮮有年份能選拔出三個作品,多為一個或者兩個。「無當選」也並不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而是在繼1972年、1978年、1983年、1988年和2013年之後的第六次。

根據日經新聞的報導, 4月18日學會賞作品部會長堀賀貴(九州大學教授)就此結果召開記者發布會,對今年作品獎「無當選」決定之過程做出了說明。

在今年的評選中,組委會總共收到48件作品作為作品賞的候選對象。遺憾的是,在最初的資料審查階段,就鮮有發現洋溢著建築魅力的作品。而後,在現場勘探階段,組委會成員選拔出了其中的9件作品,從社會、文化、環境三方面進行考察。但無論是哪個作品,都沒有得到超過組委會一半的票選。

「建築學會賞的作品賞是以選拔劃時代意義之作品為條件,從完成度以及綜合實力的優劣作為判斷標準。受賞作品勢必名留青史。為了保持該獎項的權威,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做出任何退讓與妥協,所以今年的結果是無當選者。」會長堀賀貴說。

雖然組委會無不失望地做出了該項決定,可在今年的提名名單里,筆者認為其中也不乏優秀的作品。

在空間表現力方面,日本基督教團真駒內教會的連續45°斜角屋頂令人印象深刻——既作為天窗大膽而細緻地給教會一天之內帶來不同的光線變化,並給教會創造帶來良好的聲響環境。由於基地在北海道,連續45°屋頂也為冬日的卸雪帶來方便;

在對環境的考慮方面,太子町新政府大樓「太子之環」將綠色景觀空間打散分布於建築群各處,給建築帶來良好的通風與日光環境,同時通過大量的檐下空間,創造舒適的半室外活動空間,可以說是以景觀統領整個空間配置的廳舍;

在對社會的普世關懷層面上, 鶴見兒童療養院則是把公共醫院的尺度分到「家型」空間之中,並通過環形動線將彼此鏈接,讓疑難雜症的患病兒童也能「玩耍、嬉鬧、交流」,能有活潑而親切的空間體驗。

只是,對照近兩年的獲獎作品——

竹林寺納骨堂,堀部安嗣

2016年堀部安嗣的竹林寺納骨堂,是在既有百年歷史的竹林寺中新增的一個現代建築,然而在他的作品裡既沒有花哨的現代建築形式語言,也沒有獨創性的強烈光芒。而是如同研磨刀刃一般,浸透著日復一日的沉默的努力。在寬永22年的匠人所構築的廟宇之間,不過百年的近代建築理論顯得無力。而這個充滿了主持思緒的建築作品,卻舉重若輕地在這段厚重的歷史上加上了合適的一筆。「這個作為作品獎的建築,深思而欣賞它的並非我們審查員一行人,而是數代之後的土佐子孫。」獲獎理由里如此說道。

直島町民會館,三分一博志

另外,2017年獲獎作品三分一博志的直島町民會館,其巨大屋頂帶著某種原始的生命力坐落在村落之中,「有這種力量的同時,禁慾一般地排除了一切裝飾,不禁令人聯想起日本建築的原點一般的強烈存在。」

如此想來,在「劃時代的作品」意義之上,今年參選的日本建築師們確實打了一個敗仗。

但也許這個空白的頓點,反而給我們帶了一個契機,去反思何為一個健康的評獎機制。它沒有受到任何的社會道德捆綁,更沒有興趣將業界粉飾得歌舞昇平。它的本質在於任何時代,好年代也好,壞時代也罷,都以「劃時代的作品」這種也許略帶沉重、卻永遠公平的目光去審視建築作品。

這點非常重要,因為它會成為每一個建築師「心中的山」——我們可以一輩子不爬山,但我們的心中一定要有一座山——它會使我們在跌倒的時候爬起,在失望的時候看到希望,在迷茫的時候找到前進的方向。

提名作品名單

Audio Technica公司總部大樓

早稻田大學赤坂喜顯研究室

所在地:東京都町田市

選址於東京町田市的這一作品,是國際著名音響設備製造商Audio Technica Co.的新總部大樓。原有的建築物被徹底推倒重建,面寬9m的建築正面朝向道路,建築上部體量通過懸臂結構營造出宏大的入口印象。乍看是白色的主體建築,實際上在二層以上的外牆使用了為本案特製的噴漆,可以根據人視點的位置變化,產生白色到灰色的漸變。此外,建築師利用了平緩傾斜場地的策略,在平面的前後位置設計微妙的高差,平面由連續的台階和坡道連接,消解了空間邏輯上的樓層概念。

太子町新政府大樓「太子之環」

坂本昭·設計工房CASA

所在地:兵庫縣揖保郡太子町

建築主要由行政樓、議會樓、交流樓和兩座廣場組成。除了政府辦公和議會等基本職能之外,建築內還設置有社區的交流場所。通過建立貫穿南北的軸線以及置入兩個廣場,設計者讓不同的體量之間得以產生空間變化與功能互動,其目的是建立一個更加友好的社區型空間。同時,分散布置的建築也消減了對外部視線形成的壓迫感,公共空間連續且交錯,形成了一個愉快、舒適地向市民開放的新建築。當有突發災難時,它亦可作為高度職能化的防災和避難基地。

日本基督教團 真駒內教會

AtelierBNK

所在地:北海道札幌市

選址於札幌郊區的這一作品,地處離奧林匹克公園不遠處的住宅區,面對著植被豐富的主幹道。教會建築與教堂管理的幼兒園,同時出現在這塊緊湊的用地上。建築由禮拜堂和一系列小空間構成,禮拜堂被小尺度空間包圍。這些小空間的開窗位置和大小根據其需求設置,行走在其中觀者會體驗到內外空間關係的多樣性。與此同時,每個小空間也有著各自不同的氛圍。禮拜堂空間則是一個尺度更大、四邊均勻的空間。由於沒有了方向感,設計師將光從上方填入空間。天窗均質地分布於天花板之上,提供了充足的光線,同時其入射角度也富有變化,向禮拜堂的使用者暗示著一年之中每天的時間變化。同時,這部分空間也成為一個屋頂與使用空間熱量傳遞的緩衝區。為了應對北海道冬天的積雪,頂部天窗的角度設定為45度,形成了由連續三角形組成的屋頂形式。

山上的家

津野建築設計室

所在地:神奈川縣足柄下郡

這個周末別墅的基地,位於生長有落葉林的斜坡上。戶主不僅在此與朋友和家人度假,也可以和更多圈子的人相聚於此。原有的樹木生長的地方和流水的走向決定了建築的平面布局,斜坡的上部和下部被分成了兩個體量,並通過二層的連廊相連。

鶴見兒童療養院

設計:大成建設一級建築士事務所

所在地:大坂府大坂市鶴見區

設立在鶴見綠地公園內的這一作品,是面向患有頑疾的兒童及其家庭的療養建築。這些家庭原本往往與社區和社會相隔絕,而該建築利用了公園的公共屬性,建立起兒童與家庭之間的交流場所,將來則旨在成為向社區開放,支持整個地區兒童和家庭的基地。

該建築物由六個「家」的形狀的尖頂房屋體量和一個「道路」形狀的長條體量組成,共同圍繞著一個庭院,產生了像村莊一樣的整體感。通過讓六個「家」的空間承擔結構受力,「道路」空間沒有承重牆,形成了一個與庭院視線相連的通透空間。同時不同的「家」之間彼此錯位,也產生了小的空隙空間和各種花園,可以供人休息和放鬆。

東松山農產品直銷中心

馬場兼伸,江泉光哲,金井直

所在地:埼玉縣東松山市

建築位於埼玉縣中部,作為日本農協直營的農產品銷售中心使用。由於這是一個遷址重建項目,建築在原來的基礎上增設了美食廣場等新功能空間,目的是使這裡成為一個市民交流的複合設施。建在一望無垠的農田之中的這座建築,它的三個大屋頂也有著重要的標識性作用,其構造是由木質桁架構成。建築的下部構造也通過了一系列變化來營造空間,根據支柱的跨度不同,斜撐、網格梁、桁架的形式也會順序產生變化。當遇到柱子和牆壁的位置需要移動的情況時,整個屋頂的架構也會隨之連動,空間感也隨之發生變化。整個建築呈現出結構邏輯的動態之感。

立山的家

原田真宏,原田麻魚(MOUNT FUJI ARCHITECTS STUDIO)

所在地:富山縣滑川市

這座住宅建在可以眺望立山山脈的富山縣。這裡常年少日照、多雨雪,常用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住宅在此並不適宜居住。設計師在分散布置的牆體之上,放置了一個巨大的木框架屋頂。這個屋頂結構的木樑高210公分,寬21公分。原本只是線性結構的梁變成了一面牆的高度,使得其連接部使用的五金件也要專門為此開發。正因為屋頂的結構與建築結構相互脫離,屋頂的空間與建築空間也沒有對應,形成了重疊的空間感。通過放置這個與遠山「對峙」的巨大構造物,設計師想讓人把視線和注意力重新放回眼前的土地上,強調眼前這片土地之上生命的存在感。

ABUKUMA殘疾者支援中心

宇野亨,CAn設計事務所

所在地:福島縣田村市

建築位於福島縣的ABUKUMA復興公園,是為由於東日本大地震撤離家鄉的殘障人士提供服務的支援中心。基地背後是連綿的山脈,建築採用了層疊的坡屋頂形式。建築空間全部使用了市場上流通的木材尺寸和預製五金件,用樸實的施工方法完成了這個住宅尺度空間。用於屋頂錯位,舒適的自然光和風得以從屋頂的縫隙中進入住戶的生活空間。私人空間和共享空間之間由連續的木質空間過渡,使得其中的住戶可以自由地選擇獨處還是共處,建築內部成為一個生活感很強的連續空間。

內庭之家

松岡聰,田村裕希

一戶三口之家居住在這個僅有50平方米的場地之上,場地是一個狹長的空間,於是設計者採用了將不同的房間疊加在矩形平面之上的做法。為了保證房間的充足空間,只能通過在狹長的房間長邊設置樓梯來連接上下樓板。樓梯踏板用最大化的尺寸將整個樓梯空間填滿,呈現出一種向下開放並被擠壓的態勢,為日常生活的增添了韻律和行為的多樣。樓梯也像面紗一樣輕輕地覆蓋著建築,溫和地滲入層疊的生活空間——既是不同房間之間的百葉窗,也可供人倚靠端坐。

福増幼兒園新館

吉村靖孝建築設計事務所

所在地:千葉縣市原市

該建築是原本的福增幼兒園為了應對擴大的育兒需求而新設的建築項目。設計希望通過現有倉庫的再利用而實現。現有倉庫提供了遮風避雨的大空間,設計師通過在其內部插入木質的內部空間隔斷營造了蜿蜒曲折的空間。在這樣一個大空間和小空間的空隙中,孩子們可以自由開創自己使用場所的方式。部分內部的牆壁突破了倉庫的外壁,形成公共用途。讓這所幼兒園也成為了部分向公共場所開放的地方。

綠之丘集合住宅

若松均建築設計事務所

所在地:東京都目黑區

這是一處位於東京的九戶集合住宅,建在一片有著許多綠色植被的丘陵之上。建築本身也被設計成為這個丘陵的一部分,與周圍鬱鬱蔥蔥的環境相連。住宅體量由多個單元堆積組成,形成了豐富的外部空間。被釋放的屋頂空間成為適宜種植植物的露台,也成為上層住宅單元的專用花園。由於用地要求建築覆蓋率保持在50%,設計者還在用地中心設置了一個寬敞的共享花園。集合住宅的每一戶單元都可以確保四面通風和採光,使得這裡的居住體驗更接近獨棟住宅。

評述

在2018年建築學會賞作品賞的候選作品中,我們可以清晰地閱讀出日本建築師一如既往的設計風格和原則——從場地出發思考建築,同時關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情感。幾乎每一件候選的建築作品裡,我們都能強烈地感受到這些生長在該片土地,同時體會土地上人們的建築所散發的情感。

不論是為東日本大地震受災者設計的生活支援中心,還是為當地農民設計的特產銷售中心。日本建築師們對建築場地的深入理解、對風土人情細緻入微的觀察,都深刻地影響了建築的空間形式甚至是其構造形式。這些紮根生長的建築即便沒有奪人眼球的空間,也能讓使用者和觀者體味其實在的魅力。

日本建築師對人情感的細膩捕捉更是體現在這些受賞作品的各個方面。在鶴岡的疑難雜症兒童的療養院項目中,介紹特別提到正是政府的專門批准通過,使得該建築可以設立在城市公園中,以加強這些困難家庭與社會的聯繫。而在建築設計環節中,建築師甚至提到了應該在開敞的公共空間中也設計一些小尺度的隱蔽空間,也許患病兒童的家長也需要躲開別人的視線才可以安靜哭泣。可見在今日高度發達的日本建築業界之中,公共責任和人文關懷已經成為了一個主要課題。關注使用者在建築中的一舉一動,這一思想既深入建築的前期策划過程,也滲入後期設計施工的每一個細節。這種對人體現的關懷很難不深刻地打動建築的使用者和觀者。

如此看來,日本建築學會想要評出的:在社會性、文化性、環境性方面都有高水準的建築——究竟是不是日本建築師在工作時思考的出發點的答案也已經逐漸清晰了。身處當代的日本建築師所面臨的使命也許不再是創作出「劃時代的建築」。同樣地,「劃時代的建築」是否適應這個社會使用者的需求,也成為了每個建築業者都不得不面臨的思考。如果站在這樣的語境回看日本建築學會的2018年評審,得出「空缺」結論的背後,原因也許也並不再複雜。

註:項目概述翻譯自網路公開資料,圖片來自日本建築學會官網。

作者 |胡佳林 羅嘯天

編輯 |林楚傑

校對 |林楚傑

版權聲明

本文版權歸有方所有,如需轉載,請後台與有方新媒體中心取得聯繫。

投稿郵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方空間 的精彩文章:

地景:西班牙東北的地域精神
12座圖書館建築致敬世界圖書日

TAG:有方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