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十世懸壺有玄機,文二村謝氏家族軼事

十世懸壺有玄機,文二村謝氏家族軼事

了解花都從這裡開始

文二村距離城區30公里,屬花都區西南部最邊遠的一條古村落,一條南北貫穿的文大公路是村民出行的交通要道。村面積5.72平方公里,現有2100人,下轄8個經濟社,村民自古至今以種植水稻、香芋、蔥、蒜、花生以及魚塘養殖為主業,其中種植香芋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遠近聞名的蔬菜村。

立村始祖謝子齊

文二村謝子齊始祖,原籍浙江省餘姚縣,娶妻戴氏,後娶妾陳氏、李氏。生有兩個兒子,長子隱文、次子隱昭。謝子齊於南宋景定辛酉二年(1261)參加科舉考中解元,南宋咸淳乙丑(1265)參加科舉考中進士,在廣西為官。於宋瑞宗年間攜家到廣州府南海縣三江都駱村堡文岡(即現在廣州花都文岡村)占卜選下寶地定居。

謝子齊中年入仕,多年為官,名氣較大,因權貴奸臣主宰朝政,忠奸不能同處,謝子齊給皇帝上奏,請求辭官迴文岡歸隱。當時其妻戴氏帶著兒子隱文、妾陳氏及所其生兒子隱昭操持家務,做事常常勝過男子。謝子齊去世前執筆寫下遺言,說明姓氏祖先起源,並囑咐隱文、隱昭兄弟好好侍奉生母、努力讀書、繼承先輩志向。謝子齊於宋德祐元年(1275)去世,終年41歲。十年後,子齊公之妾陳氏帶著親生兒子隱昭回到娘家,即現今的三水區范湖鎮園夏村定居,繁衍後代、開枝散葉。隱昭的第十三世孫有一分支到赤坭鎮的藍田村定居。子齊公長子的後代第九世琨瓊公又從文岡謝氏遷往炭步鎮橫崗定居,現已傳13代。

謝氏宗祠的變遷

子齊公後人為子齊公始祖首立祠堂「謝氏宗祠」始建於1326年,宗祠坐落在東面的象崗山下西蘆苞湧上,北面崗頂水塔下,與佛山的南海區、三水區隔水相望。謝氏宗祠重修於清代,坐北朝南,原為三間三進,現存兩進。硬山頂、人字牆(始建為鑊耳牆)、碌灰簡瓦、青磚紅石腳。全祠梁架、檁枋均採用坤甸木料,「文革」時期曾遭白蟻蛀腐,年久失修、已危在旦夕。

謝氏宗祠門口石獅

謝氏宗祠頭門面闊三間12.8米,進深兩間7.9米共11架樑柱,兩根石前檐柱。大門嵌寬1.8米花崗岩門夾,石門額飾以卷草紋邊框,中間陽刻「謝氏宗祠」蒼勁的行楷字體。前廊次間設蝦公梁、石獅、異形斗拱、雀替、石腳高1.4米,內面為花崗岩、外面嵌紅砂岩,台基高0.4米,門前三級石階。中堂面闊三間12.8米、進深三間10.1米共15架樑柱,坤甸木金柱。梁架柁墩、斗拱木雕捲雲紋。中堂前帶兩廡、面闊三間,六架卷棚頂。前設兩架軒廊,左右廊門門額灰塑有「鳳舉」、「鴻軒」字樣。天井闊5.1米、深6.6米,以花崗岩條石鋪地。

現門頭脊已不存,中堂前兩廡加建紅磚牆,祠堂旁邊棄置有紅砂岩柱礎,祠堂前一進左邊牆外西面緊連的是文一村譚氏宗祠,民國時期已被燒毀。祠堂牆外右邊建有子齊公嫡孫謝朝義、曾長孫謝蘭馨(中)、曾次孫謝蘭蕙(下)和其妻(西)等人墳墓。祠堂前面左邊種有一棵有85年歷史的古榕。正前方約15米處有近500年歷史的東西向水塘。祠堂後進牆外的西面分別建有洪聖廟、光廟,風格獨特、建築宏偉,光廟的建築面積500多平方米,洪聖廟的建築面積300多平方米,為文一、文二兩村三姓(謝、譚、鍾)共用,已經有300多年歷史,只是兩廟都在「文革」後拆毀建校。

文岡芋頭的美麗傳說

由於文岡土質含磷、鉀礦物質較高,生產的香芋不僅個頭大,且粉多、松化可口,用來做菜清香四溢,故又有「檳榔香芋」的美稱。曾一度風靡宮廷餐桌。

有傳說,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因為走錯路、來到了花縣赤坭附近的村,剛好有個文岡村姑娘嫁到這裡,生了孩子正在擺滿月酒,其中有一道菜香芋扣肉香氣四溢,乾隆皇帝經過時遠遠就聞到了香味。時值正午、饑渴交迫的乾隆再也走不動了,被熱心的村民請進去吃飯,乾隆皇帝吃了香芋扣肉之後大加讚賞,此後「文岡檳榔香芋」成為每年必須進貢的美食。這是一個杜撰的故事,歷史上從未有過乾隆到廣東的記載。而種植檳榔香芋成為村民的致富之道,這確實是真的。

文崗芋頭浮在水裡的情景

在坊間流行的關於檳榔香芋成名故事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元末明初時期,文岡村一村民挑著兩筐檳榔香芋到廣州的城門樓集市擺賣,在他旁邊一起擺賣的是江高鎮一村民,他賣本地香芋。兩村民的生意和平日一樣,不溫不火,時至響午,兩人打開帶來的午餐,才吃了幾口飯,忽然有一隊人馬急急地沖入城門樓,他們的籮筐被打翻了,香芋散落一地,由於香芋的個頭、外形差不多,很難分辨,兩村民在收拾時發生了爭執。這時文岡村民對江高村民說:「拿一桶水來,把香芋放進水裡,浮上來的都是我的,沉下去的都是你的。」江高村民一聽暗自高興:這麼大的香芋放進水裡肯定都沉下去,那豈不是全都歸我啦?不料香芋倒進水桶內,大部分都浮了上來,江高村民頓時目瞪口呆,眾人也覺得不可思議:體積那麼大的香芋,怎麼會浮在水面,難道有神仙作法?文岡村民笑了:「我們文岡檳榔香芋雖然個頭大,但粉多、心空,可以浮在水面。檳榔香芋是我們村特有的品種,吃起來特別香特別粉,口感特別好。」文岡村民的「特別解說」讓現場的群眾「特別好奇」,籮筐里檳榔香芋也被一哄而上搶購光了。自此,「文岡檳榔香芋」名聲漸隆。另外一個版本是:文岡一村民和鄰村南海官窖村一村民結伴坐船到東莞虎門賣香芋,不料行至珠江口附近遇到狂風暴雨導致翻船,船上的香芋全部落水。面對滿江的香芋,船夫不知如何是好。文岡村民對船夫說:「你把浮在水面的香芋撈給我就行了,沉在水中間的都是官窖佬的。」從此「文岡檳榔香芋」名聲大振。儘管兩個版本的時間地點不一樣,但「文岡檳榔香芋」可以浮在水面、吃起來又香又粉、口感特別好的結論是一樣的,這也是該香芋受到歡迎的原因。

而關於文岡香芋的來歷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500多年前,文岡村大面積爆發瘟疫,大部分村民一夜間都染上了瘟病,有一個謝姓的郎中因為忙於為村民診療而疏忽了正在患病的父親,他出診回來已是凌晨一點多,父親剛剛去世。謝醫生自責不僅沒有盡孝道為父治病、而且連最後一面都沒有見到,感到十分愧疚,守靈時一直哭到天亮。這時又有一村民找他說家裡老母親病危,謝醫生二話沒說就要出門,連妻子喊他為父親選墓地的話都聽不到,當弟弟攔住他要他答話時,他才丟下四個字:「等我回來。」便急急忙忙出門了。

拍下芋頭王風采

等到回家時已是下午4點鐘了,謝醫生走到半路,一個頭髮花白、一副道士模樣打扮的老者迎面走來,謝醫生因為急著趕路,兩人擦肩而過,不料那老者卻喊住他。謝醫生雖然每天接診許多病人,但大都是本村或鄰村的村民,基本都認得,但對這個老者卻一點印象都沒有,於是謝醫生遲疑地問:「你是?」老者笑了:「謝醫生真是貴人多忘事,你不記得了?前幾年那個上山採藥被毒蛇咬傷的人。」謝醫生想起了,前幾年剛過了春節,一天晚上有兩個年輕人抬著一個衣衫襤褸、正在呻吟的老人找到謝醫生家,說是被毒蛇咬傷了。謝醫生連忙為他清洗傷口、敷藥包紮,之後把一瓶珍藏的祖傳葯交給一個年輕人,並教他如何給老人上藥。不料這個年輕人卻不肯拿,說:「我身上沒帶銀兩。」謝醫生說:「老人家是被一種我們土話叫『花頸烏』(過山峰)的毒蛇咬傷了,這種葯是專治花頸烏咬傷的,他的情況很嚴重,不用藥會沒命的,你拿去吧。」聽了這番話,年輕人接過葯,十分感激地和老人離開了。眼前這個老者和早幾年那個老人完全兩個模樣,謝醫生當然不認得了。老者問謝醫生為何趕路趕得這麼急,謝醫生便告知原委,老者安慰了一番,說:「我是道士,略懂風水,今早上山勘察時發現了一塊風水寶地『葫蘆篤』(葫蘆底部),可旺行醫九代,現在碰見你是行醫的,又要找地方安葬剛去世的父親,真是合計有緣。你先回家,等到今晚子時月上中天的時候,我會到你家和你一起將你父親安葬到『葫蘆篤』,將來你的子孫就會因為行醫而名震一方。」謝醫生轉悲為喜,當晚便在老道士的幫助下順利地把老父安葬到「葫蘆篤」。臨走時老道士把身上一塊褐色的、呈欖核形的瑪瑙解下來,交給謝醫生:「你經常出外行醫,帶在身上吧,辟邪的。」謝醫生言謝一番後便帶在身上。

謝家有一畝地是種植香芋的,平時主要由謝醫生的妻子譚氏管理,謝醫生父親去世的第二年中秋前夕,譚氏一早要帶孩子回娘家送節,便叫謝醫生抽空為香芋地施最後一次肥。誰知謝醫生在施肥時不慎把瑪瑙弄丟了,找了半天沒找到,急得滿頭大汗。譚氏回來後也幫忙找,夫妻倆一直找到天黑都沒找到,正在互相埋怨之際,有三分香芋地突然間齊齊整整地下陷了,夫妻倆嚇得趕緊回家。到了收穫季,謝醫生家下陷的三分地出產的芋頭特別大,每個可達4公斤以上,而且比其它香芋更加鬆軟細滑、香甜可口。

文崗芋頭王展風采

正如那位道士的預言一樣,謝郎中的子孫代代都有懸壺濟世的名醫,到了其第七代出了廣州市地方志記錄的珠三角「四大名醫」之一的謝培初醫生,他的醫技醫德名噪一時,有許多醫患故事一度傳為佳話。其子謝惠民在廣州城區開設中醫館「謝惠和堂」,是廣州地區一個知名的中醫品牌,他曾擔廣州市政協委員,為弘揚傳統中醫文化而四處奔走。到了其孫輩更是人才輩出,謝琪樂、謝根樂、謝禧樂、謝端樂、謝球樂都是擁有執業醫師資格的醫生,他們治病救人的足跡遍布珠三角以及港澳地區。謝堅業(豐陽)是謝醫生第十代唯一的從醫者。

----------------------

編輯:小狼 攝影:關振倫

你是本土花都人,你要了解祖先

你是新花都人,要了解花都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花都人 的精彩文章:

尊師重教的平山「劉」,記平山劉氏大宗祠
公然持槍?鐮刀剃頭?這裡就這麼霸氣這麼神奇!

TAG:花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