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尋根:一種愛一種痛

尋根:一種愛一種痛

編者註:我們平台於4月28日發有此文,文章作者王學松先生提出發表的文稿有部分文字錯誤,所以又發來修正版。在此發表。

嗨,大家好,我是完顏氏香格格

尋根:一種愛一種痛

老祖奶奶說;「人呀,是一輩輩傳下來的,傳你的人,是和你有血緣關係的,這個人是女真人,300多年前從北京城來的,再往前,在800多年前呀,這個人是大金國人,姓完顏氏……」煙袋鍋在炕沿上磕打著,發出篤篤的聲音……

——摘自香格格日記

「岫岩,我來了!」

有一句話讓我動心了:「這一次續修族譜,女子也可以入譜了!」此前,在我的印象中,家譜都是只記錄男性的,女子沒有入譜的權利,這是時代進步了。

2017年1月21日,汪氏啟動了第三次修訂族譜活動,族人反響熱烈,紛紛參與。

「我姓汪,來自哈爾濱雙城,在微信群里,大家稱我為完顏『香格格』」。其實,我是一個結過婚的女子。不過,我還是願意聽到這個稱呼,因為,它代表了我是一位滿族女子。尋根,是一次奇妙的發現之旅,這裡有好奇,也有驚喜,更有一份來自靈魂深處的撞擊。我是誰?來自哪裡?這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發出的蒼穹之問。廣義的,也許只有上帝才可以回答。狹義的,則是指血緣傳承關係。我是誰?問題簡單,回答起來卻並不容易。

第一次聽到完顏這個字眼,感覺很驚訝,一下子想到一個名字;「完顏洪烈」。對,是他,那個大金國的皇子,電視劇《射鵰英雄傳》里的「大壞人」。想不到,我這個小女子,居然和大金國的完顏氏有了關係。呵呵,很奇妙吧!因為續修家譜,才打開了這個家族神秘的姓氏傳承密碼……

小山村裡,有一支「完顏氏」後裔

在遼南的岫岩縣,一個叫哨子河的小山村,300多年來,這裡隱藏著一支老姓為完顏氏的金國女真族後裔,族人現以汪為姓。成書於清.嘉慶七年(1803年)的《汪氏宗族譜書》,在關於先祖的來源上,是這樣說的:「嘗聞先輩故老云:汪氏系大金之苗裔,原在鐵嶺凡河南岸居焉,因國朝太祖札營於凡河南,夜間偶然失火,汪氏偕眾奮力救止,太祖因用為軍校。」

「系大金之苗裔」, 既是說,汪氏一族,是大金國的後裔。大金,是由女真族建立的政權,創立者為完顏阿骨打,都城在今黑龍江阿城之白城子,共存國120年。譜書的編著者之一永升額,是清.乾隆年間人、貢生。永升額說:「雲宗譜以吾藍泰為始祖,自茲以前,溯於宋初,蓋更有祖焉,然世遠不可考矣。」溯於宋初(960—1279),是說汪氏一族,可以追溯至宋朝的初期,再往上,不可考矣。這是先祖關於汪氏的族系源流,所做的直接記載。

凡河,源出撫順白旗寨,「凡河南」,為清初哈達部轄地。西距明廣順關20公里……其地扼女真「貢路」。如《明實錄》上說:「惟由開原之東北而南至鴨綠江,約八百餘里之間,環東邊而居者,皆為女真遺種,所稱東夷者是也。」既是說,這一支汪氏在居地上,是生活在哈達部地域內的,在種姓上,與建州完顏氏是一家的,因救火與清太祖努爾哈赤有了交集,因功封為軍校。

族人考據認為,這是在1618年的5月,努爾哈赤在攻掠鐵嶺周邊的明十五堡之戰時發生的。

1942年,另一位 「進山系」族人汪世業,在續修訂汪氏族譜自序中說:「原夫汪氏者,姓本完顏,源出金國,推求遺脈,遠在白山,只聞居岫以前,來自北京,住京以先,去從鐵嶺,清太祖朝,曾為軍校,順治定鼎,隨龍入關,康熙二十六年,京兵撥防,只祖孫母子六人來至岫岩,入鑲藍旗哈什哈佐領下當差,以後子孫繁衍,世居岫邑,遂為岫岩人焉。」

有意思的是,在永升額的譜敘中,是以王氏為姓的。而在咸豐10年的譜序中,則改王姓為汪姓,原因不得其詳。有族人考據認為,王改汪,大約是在清.道光末期、咸豐初期完成的。因為汪氏「道光版」族譜,既被疑為是永升額的兒子岱齡完成的。完顏,女真族種姓, 百度百科解釋為古肅慎語音譯:「wan yan」。現漢姓為汪、王。

「三百餘口人丁,猶未眾也」

在永升額編著的《汪氏族譜》序中,記載有一句話:汪氏自京兵以來,特百十餘年,世系猶未遠也;三百餘口人丁,猶未眾也;況宗分九支,實源於一本。

既是說,汪氏自康熙二十六年,由京兵來至岫岩,至嘉慶七年永升額編著《汪氏族譜》時止,116年間,只有「三百餘口人丁」。從人口可看出,在當時,汪氏一族的生息之力,尚未緩過來,當兵拿俸祿的少了,生活也並不富裕。也難怪,既使作為旗人,要娶妻生子,也是需要錢糧的。

有族人考據說,來岫岩的汪氏先祖,三世祖三各的官職是領催,弟四各、五各當時年齡尚小。母劉氏,是一位中年寡婦,因丈夫悟理,是「故於京,後葬在京」的。嫂李氏,是以三各的口氣來指稱的,李氏的丈夫名叫雅力泰,是二世祖悟理的長子,是一位護軍校,在很年輕的時候,既戰死疆場,李氏是攜幼子常保,隨夫家自京城來至岫岩的。

由此可看出,汪氏的先祖們,是為大清江山出過力、流過血、送過命的。汪氏的一世祖為吾藍泰。族譜中記載,「氏失傳,三子,學名妻氏職業行蹤俱無考,在京未來。」長子仲科:「在京未來,官名妻氏無考,傳說陣亡無後。」次子悟理:「在京為兵,後葬於京,止劉氏隨子來此。」三子仲銀:「在京未來,官名妻氏職業行蹤俱無,考子孫在京。」……可憐,只剩下了孤兒寡母。由此可見,在清初時,汪氏是有三代以上的男人上戰場了,活下來的,則在康熙年間,被撥防到岫岩屯戍。

旗人,亦兵亦民,在此可看出,至康熙年間,這個傳統也一直在執行,既屯戍。

另一本在光緒四年九月抄訂的《汪氏族譜》敘中,是這樣記載的:原吉(籍)順天府廂(鑲)藍旗哈什哈佐領下人丁戶口數目清冊:自京兵以來,陳滿州一戶,後敘譜冊一本,盛京奉天府岫岩廂(鑲)藍旗佐領哈什哈下官兵閑散等,邊裡邊外,大小人丁戶口數目清冊。以上自同治十年理城(指岫岩)抄來,共大小人丁七百七十八名(778)。搃(總)冊。又因光緒四年五月十五日,結敘雙城戶口清冊,內外合成一本。

也就是說,在清.同治10年時,汪氏的在旗冊的人口數,也僅有778人。結合在雙城的人丁數,也不過2000人左右。光緒四年本汪氏族譜,是由在雙城的一支汪氏後人抄錄添續的。

清.道光二年,也就是1822年,汪氏「三各支靠山系」、六世祖七成額,自岫岩哨子河遷至雙城,從而分出在雙城的一支汪氏。這一支汪氏先祖的名字叫「七成額」,是一位醫生。以此為基點,此後,陸續有各支系汪氏後人,為生息前程計,在不同年代,分別離開岫岩,向雙城以遠地區遷徙。時至今天,汪氏後裔,枝葉已遍及全國各地。

想一想,先祖們離開親人,跋涉千里之外,來此辟出一路生機,也是夠艱辛的。好在這裡土地肥沃,來此地的汪家人,所經歷的戰事不多,卻是繁衍了眾多的後代。有的人,成了新的領催,如七成額的長子玷住。只是,這些都是「前朝舊事」了。

不過,以雙城為基點,隨後,各支系的汪氏後人,在以後的200多年間,也陸續來了,並且向雙城以遠的地區發展,於是才有了今天在哈爾濱、佳木斯等地居住的汪家人。人說雙城是汪氏的第二故鄉,有一定道理。因為在這裡,有好幾個地方,都以「汪家窩棚」為名的。

2018清明,「風水」老墳山

2018年4月5日,清明節,雨加雪。遼寧岫岩哨子河村鑲藍旗滿族汪氏老墳山。

雨雪中,由山下到山上,數百位汪氏後人,有男有女,站成一排,以接力方式,一袋一袋的在向山坡上傳土。雪水、泥水、汗水,在他們的臉上、衣襟上,一直流淌著。沒人說苦,相反,人人臉上,透著一種自豪和欣慰。山上,是先祖們埋骨的地方。今天是清明節,後人們從各地趕來,給老墳山填土、種樹,並進行祭祖活動。

看著這一切,香格格感慨萬端:是血緣和親情,將自己和這些「不相識」的人,緊緊聯結在了一起。一棵老樹,枝葉萬千。先祖在天有知,一定會欣慰不已的。這是她第一次回到祖先居住過的地方。

先輩汪盛懿,在重刊譜書序中說:「溯我汪氏之來滿州迄今將300年,已傳及14世。原系白山之遺脈,金國之後裔,世居京師,供職清庭。於康熙26年撥駐防兵來居岫岩……時『三世祖諱三各,同弟四各、五各,奉母劉氏,並嫂李氏,侄常保,自京來至岫岩,戶落哨水之西藍旗堡焉,墓葬洋河之北西甸山焉。』」

腳下,就是先祖們的墓葬之地,——位於洋河之北的西甸山。從山上向遠處望去,明堂遠眺,一派沃野。而埋骨此處的,既是劉氏夫人、李氏夫人,及三各、六十五、保德、保全、常保、觀音保等八位先祖。族人——道士汪世臣一語道破玄機:祖墳落處,背枕青山,左環右抱,藏風聚氣,為一處風水絕佳之地。據了解,汪氏族人中,年齡壽逾80、90者,不可勝數,不知與道士說的風水寶地,是否有關。或許,這是祖宗在保佑子孫吧。不過,哨子河被譽為遼南的長壽鄉卻是真的。

上午10點,祭祀活動正式開始。來自全國各地的600多位汪氏族人,按字輩排序,開始向埋骨山上的、以二世祖悟理為主的八位先祖三鞠躬,獻花、焚紙錢、宣讀祭文。半山腰,一幅幅巨大的條幅,在雨雪中格外醒目,紅紙黑字,上寫著:「百年親情,祭祖念宗」。事畢,鳴煙花禮炮。隨後,族人齊聚一堂,共敘親情,並一起聚餐。往日清靜的小山村,今天,變得熱鬧起來了。

據「42版」譜書,「汪氏祖塋藍旗祭田沿革中」記載:「汪氏有祭田114畝,位於一面山前,大潮溝處……每年得租糧25石。公推靠山系永奎之孫盛慶者為經理,每年秋時收租,四時祭掃,四時祭祀,款余之時,三節買紙宰豬,祭祀之餘,凡汪姓者,每戶一人,在墓前共食,可雲盛會矣!」

無法想像當年的聚餐情景,然而時隔75年後,2018年汪氏一族清明祭祖後的這一次聚餐,卻是可雲盛會矣!當天中午,約擺有八十餘桌,按當地風俗,殺豬三口,並及魚肉禽蛋,主食是小豆飯。在當地的族人攜家帶口,圍坐桌前,一臉喜氣。其實,大家不是來吃飯的,是參與到這個氛圍中。可以說,近百年來,汪氏一族,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有眾多家人聚在一起,喝碗酒、吃塊肉、敘一敘親情。

此前幾天,由汪氏宗親志願者出資,新立八塊石碑,並在山上植樹200棵。這是汪氏來岫岩330年後,舉行的規模最大的一次祭祖活動,當初,來者只祖孫六人;現在,汪氏子孫已近萬人。是這一次續修家譜,才把這一份百年親情,重新凝聚在了一起。本次祭祖活動,由汪氏在岫岩的志願者組織發起。祖碑前,來自哈爾濱雙城——美麗端莊的「香格格」,情不自禁,深深三鞠躬:「300多年了,今天,您的後人們來了……」

2018年4月26日

作者王學松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清末新軍的現代化
在早烏拉街的商鋪和買賣家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