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那些埋藏在他們心底的匠人精神

那些埋藏在他們心底的匠人精神

關於「勞動節」,你想到的是什麼?

除了睡眠和節假日,絕大多數適齡人士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

許多時候,勞動及其常常代表著的職業、工作是生活的一種手段,卻也賦予了我們人生在世最直接、明晰的定位和坐標。

沒錯,很多人並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但有更多人做著自己喜歡的事,一點點琢磨、鑽研,全身心地沉浸在工作中。每每遇到這樣的人,小編都會由衷讚歎,真幸福啊。

對於工作而言,謀求生計顯然是初級需求,從自己所專長的勞動中尋找自我價值,並在不斷專精的過程中努力提升自我,獲取成就感、認同感,將這種專註傳遞出去,讓更多人感受這種獨特的幸福感——這,也許是當下熱門的「匠人精神」背後的涵義。

所以在今天這個日子,小編準備了一份關於「匠人精神」的書單。那些心中有靜氣的人,是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隨小編一同去看看吧。

《生生·匠心比心》

王逸傑/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三百六十五天的準備,三十天的深度採訪,十二個行業、十五位匠人的三十三個故事終成一本《生生·匠心比心》。

生是生活,可以平淡如水,可以波瀾壯闊;生也是生命,可以片刻永恆,可以轉瞬即逝。《生生·匠心比心》從日本手工藝出發,講述工藝之美在生活中恰到好處的體現。通過對東京銀器、九穀燒、日本雕金、和紙、備前燒、輪島漆器、萬古燒、井波木雕、江戶版畫、高岡銅器、宮島木雕、大阪唐木匠人的深度採訪,將他們堅持手作的生活感悟展現出來。其中故事部分採用第一人稱手法,盡量還原每一位匠人的語言習慣,搭配207幅精美彩圖,生動呈現這些故事中人物的寂寞、疑惑、堅持、感動,更直觀、真實地體現人與技藝的情感。

《地工開物——追蹤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

蔡成/著 大連出版社

對於任何時候都可能徹底消失的民間手工藝,作者的努力不只是以文圖結合的形式去完成一本書的過程,而是儘力發現、挖掘與力爭揭示民間藝術真諦的過程,更是帶著濃厚的搶救意識的行為。作者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實現幾個目標:其一,儘可能詳細地記錄民間手工業的生產工藝;其二,挖掘手工藝的經濟價值與實用性之外,更注重挖掘它在文化、藝術、精神寄存等諸多方面的豐富內涵與作為「歷史活化石」的價值;其三,揭示藏匿於手工活動表象之下的真實社會生活——對手工業生產領域中漸行漸遠、日漸式微且模糊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細節進行精雕細刻。作者像一名老石匠,揮舞鐵鎚與鑿子進行深入淺出的雕琢,只是,作者不是在堅硬而冰冷的石頭上,而是在柔軟而溫暖的紙上刻錄文字和圖像。

《布衣壺宗:顧景舟傳》

徐風/著 江蘇文藝出版社

顧景舟是當代陶藝家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他的作品工藝精湛,氣質高雅,形式多樣,將「工」和「藝」兩者的結合做到了極致。他用畢生心血,將紫砂技藝發展為面向世界的成熟自信的工藝藝術門類,世稱「一代宗師」「壺藝泰斗」。作為顧景舟先生家人唯一一本正式授權的傳記,作品文字凝練,布局宏觀,細節嫻熟,分「縴夫」「櫓公」「舵手」三部分,展現了顧景舟波瀾壯闊的一生,多角度、多層面還原了大師生活的那個年代,行文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作品不僅書寫了一個人,更寫了一種精神,一種追求,既是對顧景舟一生不凡藝術追求經歷的回顧,更是對這位藝術大師技藝德操風骨的一次朝拜。

《東風》

葛幫寧/著 工人出版社

本書是對中國汽車發展史搶救式的挖掘和整理。全書涉及到27名在二汽乃至汽車發展歷史上有深遠影響的老二汽人,他們大都是汽車工業的開拓者和建設者,有黃正夏、孟少農、齊抗、李子政、吳慶時、段俊傑、支德瑜、王榮鈞、毛德猶、趙雲集、焦潤坤、陳清泰、馬躍、苗圩、李惠民、宋延光、高明祥、馬志誠、童東城、中村克己、閔佟、陳紉秋、楊少傑、程振彪、朱柏山、黃松、艾德昆等,通過他們口述創業年代的艱辛,較為生動地呈現老一輩汽車人的故事,與大國工匠精神相呼應,更是一部二汽發展史,是特有的歷史記憶。

《和紙之美》

[日]柳宗悅/著 九州出版社

「紙」的日文發音與「神」(kami) 相同,也許是這個原因,古時的日本人將紙推崇為至高無上的存在。2014年「和紙?日本手漉和紙技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記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日本人是如何極致發揮和紙的魅力與美感的?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為和紙四處走訪,並作《和紙之美》一書——其中包含《和紙之美》《和紙之訓》《和紙十年》,三篇長文除了《和紙之美》寫於1933年,另兩篇成文於1942年。字裡行間流露出對和紙傳統的驚嘆及愛惜之心,娓娓描述和紙「用之美」,也表現他對日本傳統文化的尊重致敬及延續創新的渴求。

《手藝與禪心:尋找中國匠人之旅》

淺草/著 文匯出版社

當第一次讀到日本作家鹽野米松的《尋找手藝》時,作者就隔三差五地出發了,想去看看中國還有哪些手藝人,他們生活和工作的現場是怎樣的,是我們想像中那般落寞和清苦嗎?或者是想像中那樣依然有手工時代的樸素、古典的浪漫。結果一路聽了見了好多故事,各種手藝人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智慧,不同地方的美食和風景。清空安寧,這便是作者所看到的他們身上的禪心。時間輪轉,終於使他也找到自己的定位,慢慢梳理這些手藝人的故事,這也是一種遊歷,像柳宗悅說的那樣:「尋找正確而美麗的東西,看看它們被做成什麼樣子了?」

《匠人》

申賦漁/著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一幅失落的鄉土中國縮影圖,一條流淌著近600年往事的時光之河。瓦匠、篾匠、豆腐匠、扎燈匠、木匠、剃頭匠、修鍋匠、雕匠、花匠、鐵匠、雜匠、裁衣、教書匠、秤匠、織布匠……作品講述了作者申賦漁的家鄉——申村中一個個手工藝匠人及其家族的命運故事,有花匠、雕匠、鐵匠、裁衣……從這些故事中,展現了蘇北一個幾萬人大村的鄉土、生活變遷,追憶了作者失落的故鄉。申村的興亡衰落,既是時代變遷,也是人世間的因緣際遇,令人感慨不已。

《匠人》

[美] 理查德·桑內特/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

本書要探討的是一種基本的人性衝動:純粹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慾望。儘管匠人這個詞讓人聯想到一種隨著工業社會的到來而消失的生活方式,桑內特卻認為,匠人的領域遠遠大於熟練手工勞動的範圍;今天的程序員、醫生、父母和公民都需要了解匠人精神的價值所在。

作者在書中探討了過去和現在的匠人的工作;他把身體勞動和倫理道德聯繫起來,他質疑當今公認的衡量工作好壞的標準。

理查德?桑內特在《匠人》中跨越了時空,從古羅馬的制磚工人到文藝復興時期的金匠,從巴黎的印刷社到倫敦的工廠,都是他筆下探討的對象。歷史在實踐和理論、技藝和表達、匠人與藝術家、製造者與使用者之間划下了一道錯誤的界線;現代社會仍然沒有擺脫這種歷史遺存的折磨。但從前那些匠人的生活和他們的匠藝也揭示了一些使用工具、安排工作和思考材料的方法,進而為我們如何利用技能來指導生活提供了各種可行的方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學報 的精彩文章:

郟宗培:一生只為「編輯」二字

TAG:文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