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決定未來是孩子的天分與勤奮,哪個更重要呢?

決定未來是孩子的天分與勤奮,哪個更重要呢?

天分與勤奮,哪個更重要?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心理學系近期的一項研究成果,也許為這個爭議命題找到了答案。

《音樂家基因》雜誌發表的一篇文章內容如下:

進行跟蹤調查後發現,那些在音樂上有所成就的被調查對象,之所以能夠堅持每日長達數小時的枯燥練習,是因為其先天的基因起了決定性因素。且不論最終成就如何,一個人之所以願意為提高自己的音樂技巧而投入常人所無法想像的大量時間和精力,更多是因其天賦所驅動,而非僅僅是後天的勤奮苦練的習慣使然。也就是說,天分不僅作用於對所從事事件的學習能力,還作用於對事件的投入意願度。針對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心理環境通報與評論》上的一篇論文指出,這個結論挑戰了「勤能補拙」的常見看法,如果對所從事的事件缺乏天分,再「勤」也難與天分激發的「勤」比肩,再「勤」也難以彌補沒有天分的「拙」。

由此可見,天分與勤奮,兩個都很重要,但一定要排序的話,天分更重於勤奮。天分就像「1」,勤奮就像「0」,找對了「1」,後面跟越多的「0」,價值就越大,反之,沒有「1」再多的「0」也可能是徒走彎路。

既然天分如此重要,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才能找到個人的天分呢?在青少年受教育時期,個人的天分就已經展露無遺了,但是在受教育環境中,如何才能呵護和發展孩子的天分,而不是壓制和誤導?

我們先用以下實例來看看中國現行教育體制下的個人天分的培養環境究竟如何:

《上海教育》雜誌做了一系列調查,結論有些令人惶恐:(《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第34頁):

1、調查了恢復高考以來的3300名高考狀元,沒有一位成為行業領袖;

2、調查了全國100位科學家、100位社會活動家、100位企業家和100位藝術家,發現除了科學家的成就與學校教育有一定關係外,其他人所獲的成就中,學校教育並不是核心決定元素。

以上調查結論讓我們思考,應試教育到底是引導發展個人天分,還是抑制甚至扼殺呢?我們所熟知的錢鍾書、季羨林、羅家倫、臧克家、吳晗、朱自清等近代大師們,他們都曾國文滿分而數學0分或幾近0分(見附錄2),卻在那個年代幸遇豁達開明的教育環境而造就成為大師。反觀現今大師之後無大師的局面,雖然,我們暫時無法改變現實,但是,思考可以讓我們有所警醒!

喬布斯說:「我最幸運的是:在年輕的時候就知道了自己最愛做的是什麼。」這真是何等的幸運,年輕之時就對自己的所專所長如此清晰。身為家長,身為師長的我們,在這不盡滿意的大環境中,如何能夠發掘孩子的天分,呵護和引導這難得的成功基因,如何找到那個「1」,讓他們揚其所長避其所短,讓他們天賦盡顯,而不是盲聽盲從、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誤打誤撞,這是個重要的責任與課題!

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1. 放手孩子:多給孩子嘗試的機會、滿足孩子的求知慾,讓孩子自己經歷失敗,只有在嘗試和失敗中,才能找到真正天分所在;

2. 做好自己:多觀察孩子的興趣愛好,並陪伴和支持,在需要時予以引導;接納孩子與自己的不同,放下自己對孩子的期待,允許他做他自己;

3. 藉助科學工具:科學發展至今,有一些可以利用的科學而精準的工具,例如「九型人格」等性格心理學,通過已經成熟的科學體系,幫助家長和孩子找到自己的天分,有的孩子天生擅長邏輯思維,有的孩子天分在於超強行動力,有的孩子天分在於領導能力等等,不一而足,利用科學的工具找到孩子的「1」,定會事半功倍!

最後用現代九型人格鼻祖海倫·帕爾默的一段話和中國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一首詩來結束今天的話題:

海倫·帕爾默說:「孩子的求知慾往往使父母驚奇,支持兒童以自己的方式去展開未來。親子關係中只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孩子將顯現出意想不到的能力和處事方式。如果父母設法阻攔兒童自然的開展,孩子將不會成功,僅會成為扭曲的人或神經病患者。父母必須觀察兒童的類型,並且以兒童所屬型號的最佳發展來與他相處,而不是意圖去改變他們。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立即刪除!)

歡迎關注『雲學習平台』,

如有問題請及時反饋,

為您提供優質的學習資訊和服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學習服務平台 的精彩文章:

TAG:雲學習服務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