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千年歷史的都江堰,蘊藏著古人怎樣的智慧和水利工程原理?

千年歷史的都江堰,蘊藏著古人怎樣的智慧和水利工程原理?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於成都平原西緣岷江由山谷進入平原的地方。在都江堰修建之前,雨季岷江河水沖入平原往往泛濫成災;雨水不足時,又會造成乾旱。為了變害為利,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工程總的原理簡單來說就是「築壩分水,修渠引水」。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田、變害為利。都江堰主體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

首先是修築寶瓶口引水工程,將岷江水流分為兩道,使岷江水流向東邊的成都平原,同時減少西邊的江水的流量,使西邊的江水不再泛濫,同時也能解除東邊成都平原的乾旱,灌溉那裡的良田。

寶瓶口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為了使岷江水能夠順利東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並充分發揮寶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又在岷江中修築分水堰「魚嘴」,迫使大量江水流入寶瓶口。

魚嘴將江水一分為二:西邊稱為外江,它沿岷江河道順流而下;東邊稱為內江,它流入寶瓶口。由於內江窄而深,外江寬而淺,這樣枯水季節水位較低,則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內江,保證了成都平原的生產生活用水;而當洪水來臨,由於水位較高,於是大部分江水從江面較寬的外江排走,這種自動分配內外江水量的設計就是所謂的「四六分水」。

為了進一步控制流入寶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減災的作用,防止灌溉區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穩定的情況,李冰又在魚嘴分水堤的尾部,靠著寶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以保證內江無災害,溢洪道前修有彎道,江水形成環流,江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夾帶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這樣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

以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理答啦 的精彩文章:

地理答啦:山東魯西南地名中的堌、垓、那裡,是什麼意思?
地理答啦:舉目全球,有哪些國家曾經改過自己國家的名字?

TAG:地理答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