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加拿大印象之-留學篇

加拿大印象之-留學篇

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家長,跟小編一樣,選擇把孩子送到國外讀高中、讀大學,當然,有更「膽大心寬」的父母,在孩子中考前就把他們送到國外讀書了。那麼,在國外學習,到底跟國內有哪些不一樣?送孩子出國後,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如何更好地幫助孩子接軌新的教育模式?如何更快地幫助孩子融入當地文化?今天,小編想跟天下父母分享一下這兩年我們的經歷和感受。

先來看個時間表吧。

上海重點高中

6:00該死的鬧鐘叫個不停,垂死掙扎般爬起來,匆匆忙忙套上校服,眼睛睜不開地 洗臉刷牙扎馬尾(從來不用操心穿什麼衣服,一律白衫黑褲伺候,不著擔心衣著搭配的問題。愛美的年紀,只能偶爾變換下頭繩,或者換雙新跑鞋穿穿)

6:30出門,全家或巴黎貝甜買個早點,帶著地鐵上吃

7:10到校,早自修,交作業。也有不少孩子藉機吃早飯或是補作業(抄作業的也有之,因為實在是熬夜也做不完或是做不出)

8:00-17:30一天的學習開始了。數理化、語英政、史地生,輪番轟炸,可憐的娃子們啊。體育課成了美麗的點綴。孩子們盼著午飯時間,一來早飯吃得不好,二來功課重容易餓。當然,大多數時候,自覺的孩子們還是會趕著吃了午飯,然後學習學習再學習。

18:30-22:30到家後,除了半個小時的吃飯時間,基本上都是關了自己房間里寫作業,各種寫,各種背,各種算,各種累,最後腦子麻木地睡覺去。看到孩子黃巴巴的小臉兒,我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周末補習班,數理化英必須的。從早到晚一整天。

加拿大公立高中

6:00死豬睡

6:30死豬睡

7:10睡到自然醒,賴在床上不起來,翻翻手機微信,聽聽音樂,或者啥也不幹,四仰八叉地懶。7點半左右,終於懶洋洋爬起來。鏡子跟前磨啊磨,照啊照,衣服左一件右一件,挑挑撿撿,搭配來搭配去,再化妝化上大半個小時。(每到這時,我就火大,吼著她吃飯,催著她上學)8:20左右出門,吃飽喝足,臭美著上學去,家裡走過去15分鐘。

8:50開課,一天一共三四節課,一堂課大概一個多小時。15:00左右放學。午休大半個小時。如果下午沒課,中午就可以早早回家。如果有時候老師缺勤,或者改成自習課,或者某節課自己不愛上,就開溜了。這種時候,我總是嚴厲批評,不過說也不聽,一句「課上大家都在聊天,沒什麼好上的」就把我打發了,那個氣啊,沒辦法,我還是「中國式家長」,「逃課」這種事有違我的價值觀。除了一些「傳統課」,比如數學、英語、化學、生物、微積分、編程、物理之外,還有一些人文課程,按個人興趣和愛好自由選擇,比如音樂、烹飪、機器人之類五花八門的課程。

15:00放學,時間大把大把。看看書(閑雜類)、刷刷微信微博、上網、追劇、動漫、還有圖書館的志願者活動等等。基本上沒有在家寫過作業。

周末去圖書館,一杯咖啡,一台電腦,消磨一個下午。不偷懶的時候,做做計算機編程作業,或者跟同學一起設計圖紙、買工具材料、鋸木頭、敲釘子,把物理項目交差掉。或者把拖了又拖的論文趕一趕,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啊,不知道她能寫出些啥。

為什麼同樣是高中生活,國內和加拿大卻有如此大的差別?個人見解,一是考試機制不同,二是教育理念不同。先來說說考試,跟國內「一切為了高考」不同,加拿大高中不設有高考性質的統一考試機制,也不存在「一考定終身」的說法。加拿大的高中是學分制,有必修課和選修課之分,只要及格就能拿到學分。成績高低不在於一次「期末統考」,而是靠平日的點滴積累,比如課堂討論、論文作業、平日小測驗、實驗項目等等,都按比例佔一定分值,不用擔心哪次考試考砸了。學期結束的時候,一門課程修完了,累計的分數也就出來了。如果哪門課學得不好,或是後來發現並不喜歡,可以退修,也可以重修。必修課往往與學生將來的專業取向和職業發展相掛鉤。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選擇適合的課程。比如喜歡人文的學生,不需要為難自己挑戰微積分;而擅長科學的孩子,可以逃離經濟學。

再來說說教育理念。說起「理念」貌似是個很宏大的課題。咱們這麼多年不是一直在強調「素質教育」么?可叫囂了這麼些年,也沒見有什麼實質性改變。課程還是越來越難,作業還是越來越多,補習班還是越來越離不開。畢竟,誰敢視分數為兒戲?誰敢拿高考賭未來?與此相比,加拿大的中學教育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動手能力,提倡學生自學和獨立思考。布置的課題或項目,需要學生自己上網或者去圖書館查閱大量資料,自己動手設計並實驗,匯總數據,寫總結報告,併到班級上演示和發表。同時,加拿大學校教育強調與他人溝通合作,一個項目或課題,學生自由組合,分頭準備,一起動手製作,共同檢討失敗,各抒己見出謀劃策。此外,加拿大學校鼓勵孩子們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和志願者活動,通過實踐,了解社會、鍛煉能力。高中畢業前,最低需要40個小時的志願者活動。

其實,「教育理念」從來都是與「考試機制」密不可分的。在加拿大,之所以可以做到素質教育,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相對靈活寬鬆的大學錄取機制。加拿大的大學分兩種,一種是College,大多開設實踐性、技能型、直接掛鉤就業的課程,學制兩年或三年;另一種是University,算是國內的大學本科,學制一般四年,個人覺得偏理論和研究多一些。每家大學的各個學院根據學生的學科成績錄取。有些學生可能高中畢業時沒想好自己的未來,那麼可以不急著馬上申請大學,先工作一年或者周遊各地一段時間,等想好了方向後再去讀書。

出國留學近年來越來越普及,聽說左鄰右舍誰誰家孩子出國讀書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那是不是出國留學就一定比國內讀書好呢?孩子越早送出來越好嗎?什麼樣的孩子適合送出來?我個人總結下來,出國留學這件事兒,因人而異。獨立性強,學習自覺性高,擅長人際交往,有抗壓性、「彈力」足的孩子,相對來說,比較適合送出國。畢竟,融入一個新環境,接受一種新模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還有一定的語言障礙和巨大的東西方文化差異。如果海外有親戚朋友可以借住,幫助孩子過渡和適應是再好不過的了。如果沒有這個條件,找一家靠譜的、專業的、負責任的代理機構尤為重要,這樣方便隨時隨地解決孩子在當地遇到的挑戰和問題。十幾歲的孩子們,第一次離開家門,離開國門,面對陌生的環境,通常沒有那麼強大的心理承受和自我調整的能力,一定需要專業人士的疏導和指引。否則,不光學業銜接和專業選擇上不順利,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會受到一定影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楓葉王國健康生活館 的精彩文章:

TAG:楓葉王國健康生活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