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對糾結的鄰居——德意志與俄羅斯

一對糾結的鄰居——德意志與俄羅斯

文丨綠野仙蹤 圖丨網路來源丨智城新語

ID:WorldNewVoice

閱讀需要

5

分鐘

關鍵字:德意志 俄羅斯

近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對美國進行工作訪問,在面對已經近乎走火入魔亂打王八拳的美國怪老頭面前,除了儘力勸「老大冷靜,要是給小弟們點面子,我們就能一起圍毆東邊那隻熊貓!」,可惜怪老頭不領情,目前看來大媽進展很僵。這也好理解,這樣一個極度狂妄又情緒化的地產商,指望他來制定什麼高遠的戰略實在是難為了他。

值得注意的是,大媽此行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爭取老頭對與俄羅斯開展業務的德國企業免除美國的制裁,尤其是俄羅斯橫貫波羅的海向德國供應天然氣的管道施工項目。而近期默克爾在基民盟大會上暢談自己與普京互贈俄國熏魚與漢斯啤酒,也讓人浮想聯翩。

德國為什麼在美國老大的重壓之下,也要儘力維護自己與俄羅斯的關係?普京在批評西方時,為什麼也甚少指責德國?德國與俄羅斯,兩個世人眼中大男子主義的陸地大國,究竟有怎樣的糾結關係?

德意志位於歐洲中部,俄羅斯則發軔於東歐平原。二者之間有一定距離。德俄之間開始有「親密接觸」,與一個國家有著密切的聯繫:

被圍毆的波蘭

提到波蘭,大家想到的是那個被德國和俄羅斯夾在中間反覆摩擦的悲劇國家。但其實波蘭在15世紀到17世紀,都是中東歐的一個強國。普魯士王國當初就是從波蘭國王從中東招當打手用的條頓騎士團演變而來的。

在波蘭強盛時期,完全視周圍國家為無物,肆意欺凌,其中就包括當時年幼的俄羅斯。1611年波蘭佔領了莫斯科,這在今天看來是一個無比令人咋舌的軍事成就,然而當時俄羅斯畢竟弱小,那時佔領莫斯科的難度與之後的拿破崙、希特勒面對的完全不可相提並論。然而俄羅斯在國土面積、資源等方面的優勢不是波蘭所能比的。隨著俄波之間對抗的長期化,波蘭越來越撐不下去,而普魯士、奧地利兩個德意志邦國此時逮到了機會。18世紀中葉,俄普奧三次瓜分波蘭,便是這段歷史的一個階段性結局。從此,波蘭在歐洲版圖上消亡了近三百年。

今天看來,德意志兩大邦國雖然擴大了地盤,但卻遭遇了與後世的美國在對日政策上一樣的失敗:與強大對手直接面對面,失去了緩衝空間。

波蘭漸趨衰弱的同時,德意志與俄羅斯之間的緩衝帶越來越模糊,直到波蘭覆亡之後直接對撞,對德意志的未來發展來說,在東部方向增添了巨大的壓力。

戰爭中不斷變化的關係

三十年戰爭、七年戰爭、拿破崙戰爭,俄普奧三方之間的關係錯綜變換。一會兒俄普聯合對奧,一會兒俄奧聯合抗普。拿破崙戰爭中,三國對法態度也並不一致,但整體上,經過這一系列的戰爭,俄羅斯與德意志的近代民族意識都逐漸確立並鞏固。俄德兩族在發展資本主義上由於缺少海岸線和市場加政治不成熟的原因,長期落後於英法兩國的狀況開始出現改變,形勢有了新變化。

無法調和的矛盾

隨著資本主義的進步,德俄之間對市場、原材料和貿易航線的爭奪愈發激烈。在波蘭被瓜分,兩大民族在北部邊界上的爭奪暫時告一段落的情況下,巴爾幹成了雙方必爭之地。原因在於,德國的西部出海口 —— 北海正對著海洋霸主英國,東面的波羅的海過於狹窄而且還是內陸海,起不到什麼擴大本國產品市場的作用。而對於當時的沙俄來說,它與大西洋之間隔了一整個歐洲大陸,北冰洋的不凍港也有隨時被英國掐斷的危險。相比之下,走巴爾幹不僅可以直接瓦解老對手奧斯曼,還能威脅英法在地中海通往其亞非殖民地的航線,將俄國的巨大陸地優勢發揮在海洋上。德俄之間的矛盾由此開始變得難以調和。

1873年,德國在普法戰爭結束沒多久的這個時間節點為了孤立法國,建立了俄奧德三國同盟。以支持沙俄在巴爾幹方向擴張為誘餌,誘使北極熊在自己與英法兩國的衝突中站在自己一邊,自己則已支持俄國在巴爾幹、中亞、亞太等地與英國鬥爭奪取出海口為回報。然而,這個同盟很快破裂。今天很多人嘲笑德國為了俄奧之間的衝突與俄羅斯翻臉太不值得。然而真正更深層次的原因,除了德奧的血脈情誼之外,是德國自身由於國力大增,在巴爾幹、中東方向上與俄羅斯的勢力範圍爭奪變得難以調和。尤其是柏林 —— 巴格達 —— 巴士拉「三B鐵路」計劃,同時觸怒了英俄,將北極熊推到了英國一邊。德國原本以出海口為誘餌誘使俄國抗英,後來卻演變成了英國以出海口為誘餌誘使俄國反德。這有些滑稽的歷史,除了德英外交手段的高下立判之外,德俄作為鄰居在勢力範圍爭奪的問題上的長期矛盾難以調和是最根本的原因。

蘇德鋼鐵血戰

蘇德戰爭,不僅僅是納粹在西方資本力量的操縱之下「打碎歐洲」的戰爭,更是壟斷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殊死搏鬥。這場寄予了俄德兩大民族命運的血戰中,希特勒的瘋狂與斯大林的及時醒悟都給後世的世界各國領導人留下了血的教訓。曼施坦因的「閃電戰」與朱可夫的堅守,到反攻之間的軍事較量同樣令人無比震撼。蘇德戰爭雙方的總傷亡在六千萬左右,給雙方的人民帶來了巨大損失。

戰後發展

戰後德國一分為二,東德成了蘇聯的「衛星國」,蘇聯將其作為「社會主義樣板工程」與西方較勁,不過與西德關係也不錯。1957年聯邦德國總理阿登納就訪問了蘇聯,冷戰期間,蘇聯與西德之間的貿易極為頻密,對德供應天然氣是蘇聯到今天的俄羅斯最重要的外匯來源。德國的被壓制,構成了那一段時期德意志與俄羅斯關係的相對和緩。

俄德天然氣管道

歷史重現

蘇聯解體,東歐變色,德國被壓抑的那股歷史,向擴張的衝動重現。由於西面正對法國,向南有阿爾卑斯山阻擋,德國只得將擴張範圍正對東面。從積极參与肢解南斯拉夫、推動歐盟北約東擴,再到烏克蘭危機,德國步步緊逼,但也注意分寸,今天德俄之間的關係處於一種十分微妙的狀態。

不冷不熱的關係成因

縱貫歷史,德俄之間有過血仇,也有過血盟(拿破崙戰爭時期),但整體而言關係時好時壞,極少穩定,偶爾大打出手,今天不冷不熱,有以下幾大成因:

一 勢力範圍劃分彈性大。德俄之間的中東歐及巴爾幹地區面積廣大,是兩國之間的必爭之地。德俄為了爭奪這一地區結為世仇。烏克蘭和波蘭兩國的歷史及現實是最好的註腳。

二 經濟上的互相需要。德國需要俄羅斯的原材料,俄羅斯需要德國的市場,這使得德俄不可能像俄美那樣徹底僵持。

三 戰略地位的相互需要。國際格局中,當前德國在不可能消滅俄羅斯進一步向東擴展的情況下,需要俄羅斯來穩定東部,尤其是它是一個兩面都面對強國的國家。俄羅斯則需要德國的認可進入歐洲,比如拿破崙時代。

四 其他大國挑撥。前文所述的俄國由德國轉投英國,以及冷戰時西德受美國制約,都是明例。近期英國挑起「間諜門事件」,除了轉移國內矛盾以外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破壞德國與俄羅斯和解的企圖,將德國牢牢綁在西方戰車之上。

德意志與俄羅斯都是具有鮮明陸地屬性的強族,都不願意卧榻之側有對方,但客觀上都需要對方替自己牽制英美法等勢力,這是當年蘇聯即便攻進了柏林也沒有試圖徹底打碎德國,以及德國在今天往烏克蘭方向推進遇到阻力時,也尋求與俄緩和關係的根本原因。矛盾重重,卻又互相需要,德俄之間的糾結關係還將一直持續下去。

評時事 發新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智城新語 的精彩文章:

內外因結合——非洲貧困問題簡談

TAG:智城新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