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王蓮 |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王蓮 |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  

作者簡介

  |


『Dramatic dd』


就職於陝西省西安植物園,


主要從事水生植物育種及應用研究方面工作


      第一次見到王蓮是在五年前,老師帶著我們去植物園實習,兩排油松夾出一

條通往紅葉李平台的路,平台右側便是王蓮的聚居地——水生植物展示區,這是西安植物園內著名的王蓮池,我們慕名而來。


      王蓮,睡蓮科王蓮屬,與荷花、睡蓮並稱為三大水生花卉,其葉片碩大如盤,直徑通常在2米之上,2010年西安植物園的王蓮單株葉片直徑長2.90米,承重達70kg之上,打破了當時世界紀錄2.78米,名氣大響。蓮中之王,當之無愧。



▲王蓮葉子


      後來我對王蓮的認知有了更新:其葉表面無刺,葉緣上翹,有缺口;葉片呈120°角的順序向外伸長;葉背面分布縱橫交錯的網狀葉脈,葉脈上主次分明,附著大小不一的刺,而每個交匯點都有一根十分強勁的大刺,若不小心被刺扎,陣痛感可持續兩三天。在倫敦海德公園舉辦的第一屆世博會,其中著名的水晶宮的建設方案,靈感即來源於王蓮,園藝師約瑟夫.帕克斯頓用簡潔的材料解決了水晶宮的承重問題。不得不說,這是一個仿生學應用成功的經典案例,感興趣的花友可以更深入了解一下。



▲王蓮種子萌發


      從王蓮小時候說起吧,「嬰兒」時期的王蓮,十分嬌弱,種子萌發率僅在30%左右,更有莫名的原因會刺激到萌發的種子幼苗,使纖細的針狀葉和潛水葉由翠綠色漸變成透明狀,最終停止生長。我小心翼翼地移栽它們,然而還是有一大半的「嬰兒」在此期間不幸夭折。


      成長需要改變。嬰兒期的王蓮在幼苗時期經歷著多般變化,首先破殼的沉水葉為針葉狀,之後第2-4片葉子會成矛狀,漸漸浮在水面,第5-7片葉子呈戟葉狀,葉面也出現明顯缺裂,此後,王蓮又會由戟狀葉變成圓形葉,而葉缺慢慢消失,直到最後變成盤葉狀。此時間段的王蓮,我稱之為第一次發育階段,此階段也是「個性」初顯之時。所謂「個性」,即葉表面褶皺初現,葉背面和葉梗上「柔刺」初成。此時的王蓮,仍是一個弱不禁風的少年。因為它的祖籍是在赤道的亞馬遜河流域,所以我必須持續的為它提供一個「像樣」的家。


▲王蓮第一天開花


      王蓮亦被稱為維多利亞女王水蓮,從其屬名(Victoria)可以知曉,借女王之名為其名,可見女王第一眼見到它時,那種難以名狀的喜愛之情;當王蓮被德國學者呈現在女王面前時,便註定了它將要佩戴上這榮耀王冠。從那之後,王蓮也成了當時貴族身份的象徵。金麟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


      當外界環境溫度逐漸升高,水池溫度達到一定程度時,王蓮的第二次移栽工程開啟。這次移栽的過程是十分痛苦的,因為你會發現自己捧著的,是一個另類的仙人掌,無從下手,稍不留神,它給你帶來的肉體刺痛感就直逼大腦神經中樞。王蓮的「胃口」很大,需要大量的底肥和營養來維持它接下來爆發性的生長,以直徑每天10cm左右的速度,侵佔整個池面,這只是「女王」霸氣顯露的開始。


      人們可以在圓盤狀葉子上投幣許願,小朋友模仿聖僧在葉子上打坐,還有一部分愛好者,在等黃昏來臨。



▲王蓮第一天開花


      水波不驚,蟾蟲對鳴,含苞未動而盡散其香。一個人坐在池邊的石椅上,靜待花開,其實只需等著陣陣清香襲來。運氣好的攝影師能在日落之前拍攝到王蓮花的初綻美景,極少攝影師能拍攝到王蓮完全綻放的「身姿」,或在亥時左右,或在凌晨之間。香味也隨之漸濃,慢慢迷惑著我們的五官,那一剎那,我們彷彿看到了一頂王冠,懸浮在水面。

      王蓮的花十分獨特,夜開晝合,每朵花限時三日。第一夜綻放之時,白衣裹身,亭亭如玉;第二夜綻放相對較早,卻煥然一新,紅妝艷抹,分外妖嬈。如此特殊的變化,被當地人稱為「善變的女神」。這也是它在熱帶雨林里練就的一身好本領,以此來吸引花粉搬運工,為它孕育下一代。第三日,王蓮的花慢慢沉入水中,花萼包裹自身,萼片上尖刺外露,為了在水裡能安全「養胎」。王蓮再次穿上它的軟猥甲以示女王之所,它人不可侵犯;女王之子,外敵不可觸碰。



▲王蓮第二天開花


      隨著植物學家多年的引種馴化,王蓮在我國不同地區均有栽培,如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所、上海辰山植物園等,一些以水生植物為主題的公園也相繼開始大範圍引種栽植,使得市民朋友能進一步關注和熟知王蓮,一同欣賞到女王「善變」的風采。


      王蓮的園林栽培技術及應用雖然還不盡善盡美,但我相信日後一定能解決相關問題。想像一下,如果自家庭院的水池中,養著這麼一株「巨無霸」女王,那麼夜夜對酒當歌,笑談人生幾何,豈不快哉?




THE END

編輯|幻秋   




重 拾 自 然


— 

讓科普更加科學  讓科學更接地氣 —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微信號:

zhiwufenleiqun


新浪微博:

重拾自然



新浪博客:

重拾自然



註:本公眾號由重拾自然工作室運營


重拾自然工作室長期承接以下業務:


野外科學考察,物種鑒定,科研材料採集,戶外拓展活動與博物旅行,家庭園藝,自然、文創課程分享,自然類自媒體運營與主題影展,基礎農產品推廣與自然農業傳承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重拾自然工作室

,了解更多活動和產品


聲明



1、本公眾號推文部分涉及觀賞、食用、藥用的介紹僅是根據作者生活經驗或文獻檢索的個人分享,未經任何科學考證,如需使用,請自行謹慎甄別或諮詢更專業人士,同時也絕不作為野外採挖的依據。


2、本公眾號頭條推文

均為原創內容,

歡迎閱讀者在個人網路媒介進行由原文鏈接轉發的全文轉載;

謝絕改編、摘錄、部分轉載,謝絕全文複製或重新編輯後自創新的鏈接發出。轉載時保留能夠跳轉至原文的鏈接,並保留本聲明。


3、超出上述許可的範圍如其他微信公眾號或印刷品等,如需轉載或使用,請先發函至郵箱zhiwufenleiqun@yeah.net聯繫。如有非法轉載,將追究一切侵權行為。公眾號長期接收自然類原創文章,投稿可發至郵箱zhiwufenleiqun@yeah.net,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重拾自然 的精彩文章:

解謎「天眼」 | 究竟是什麼阻止了植物在此紮根?
絨毛的畫法 | 穎兒的博物手繪

TAG:重拾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