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果你一直找不到女朋友,不如試試改個名字

如果你一直找不到女朋友,不如試試改個名字

圖片:《你的名字》

學心理的你,在生活中見識或經歷過什麼東西或事件,讓你想設計成實驗?

知友:包寒吳霜(200+ 贊同,知乎編輯推薦)

100% 親身經歷、100% 源於生活——我的名字!

下面的對話可以說是我從小到大的日常了……

我:「大家好,我叫包寒吳霜。」

甲:「原來包寒吳霜是個男生啊。」

乙:「你姓包還是姓包寒?」

丙:「你的媽媽姓寒?」

丁:「你是少數民族?」

以及肥腸尷尬的……

小學某老師點名:「包寒到了沒?」

我:「到。」

老師繼續點名:「吳霜到了沒?」

我:「到。」

老師:「???」

很多人都會認為「包寒吳霜」是一個女生的名字——這不奇怪,根據中國姓名大資料庫,「寒」、「吳」、「霜」三個字的性別傾向(性別比例差值,從 –1 到 1)分別是 –0.19、0.34、–0.81,平均值是 –0.22,屬於中等程度的女性化。

而且,這種「名字的性別反差萌」並不是個別現象!比如……

這些讓人哭笑不得的生活經歷,使我對一個問題產生了強烈的研究衝動:

名字和性別如何影響他人對我們的評價?

大概在 2013 年剛上大學的時候,我隨手就把這個問題記在了一個小本本上:

沒想到,2014 年申請本科生科研項目的時候,真的和小夥伴一起申到了這個研究課題。

當時的項目名稱很草率也很幼稚,叫《名字中性化對人際交往的首因效應:性彆氣質評價的中介作用》。後來文章發表的時候,標題就正常多了,叫《名字與性別的人際吸引機制:性別角色評價的中介作用》。

這個研究到底做了什麼、發現了什麼呢?

簡單來說,我們使用內隱態度測驗和實驗模擬情境,測量了人們對不同的「名字 - 性別」搭配的內隱和外顯喜好程度(交往意願)以及人格特質預期(性別特質評價),結果發現:

中性化的名字(就是分不清是男是女的名字)會被預期兼具男性和女性特質,因此在人際交往情境下能帶來最高的人際吸引力;符合個體本身性別的名字帶來的人際吸引力次之;而對於「名字 - 性別反差萌」現象,取女性化名字的男性人際吸引力最低(但取男性化名字的女性人際吸引力並不低)!

這意味著什麼呢?

意味著起名就起「中性名」!也意味著諸如「包寒吳霜」、「向詩蕾」這樣取女性化名字的男生,別人最不願意和他交往……(再次心疼一分鐘)

* 了解具體內容和理論解釋,可以到知網下載全文(名字與性別的人際吸引機制: 性別角色評價的中介作用 - 中國知網),也可以看我在「京師心理大學堂」公眾號寫過的一篇文章:名字心理學第 1 期 | 聽你名字是女生,原來你是男生啊!

PS:不慎入坑,名字心理學一做就是四年,本科畢業論文也是關於名字,現在依然在做一個有關名字的研究……

參考文獻:

包寒吳霜, 陳俊霖, 林俊利, 劉力. (2016). 名字與性別的人際吸引機制: 性別角色評價的中介作用.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24(4), 595–600.

知友熱評

真酷,引自己的文章做參考文獻。很有趣的領域。

Dreamboat

本文內容來自「知乎」

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乎日報 的精彩文章:

小事 | 午睡醒來,發現舍友都在
知乎神吐槽 | 你有哪些成功的報復經歷?

TAG:知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