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政治‖淺談大亂之後的大治的制度建構問題——以秦漢,隋唐為例

政治‖淺談大亂之後的大治的制度建構問題——以秦漢,隋唐為例

春秋戰國的大亂之後有秦漢的大治,三國魏晉南北朝的分裂混亂之後同樣有隋唐的崛起與中興。國家的興盛與衰亡離不開政治制度的建構問題,可以說,一套政治制度體系的好壞,已從根本上決定了一個國家的路能否走多遠。

一?歷史的周期演變,巧合?規律?

1945年黃炎培訪問延安,在窯洞里與毛澤東談話(毛澤東,黃炎培的這番談話,人稱「窯洞對」)提出了的王朝興亡周期律。縱觀中國歷史,就像《三國演義》中所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除此之外,我們還能看到的是,在每一個王朝剛剛建立的時候,總是勵精圖治,輕徭薄賦,政治清明一片新氣象。但是到了王朝中期的時候,統治時間長了,開國時新鮮的勁頭失去了,惰性出現了,各種矛盾開始孕育,吏治開始走向敗壞,腐敗現象滋生,統治者奢靡浪費成風,對外戰爭遷延不絕,農民小股起義開始出現。這時如果統治者能夠開始指陳時弊,倡言改革,並且有足夠的魄力進行大刀闊斧的整治時,王朝就能延續一定的生命。

反之,如果統治者仍然麻木不仁,那麼只會導致原先的矛盾繼續激化。到了王朝的末世,橫徵暴斂,吏治敗壞,賄賂公行,人民困苦,王朝就像滋生了毒瘤,已然無藥可救,只能坐等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最終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中走向毀滅。緊接著,新的政權出現,歷史再次重複上演。

其中,秦漢和隋唐的興起和滅亡比較有代表性,之所以這樣說,首先;秦和隋都是古代中國經歷過大動蕩大分裂時期之後統一的中央政權,但是就整個中國歷史而言,這兩個王朝都屬於「短命王朝」,而分別緊接其後的漢和唐則屬於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盛世。文化,經濟,政治大發展,還成為其他國家學習的典範。其次;秦和隋都有制度的創新,而且它們所創造的制度,對之後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產生了重大影響(隋所創立的科舉制甚至影響到西方國家,今天的公務員考試依然有其影子)也是古代中國制度建構中的主要組成部分,但是它們所創造的制度,都不是由它們發揚光大的,而是由緊跟其來的漢和唐所完成的。

二?權力的分配問題

中國歷史上一直存在著兩大矛盾,即皇權與相權(明朝時朱元璋借「胡惟庸之案」伺機裁撤丞相制度,之後皇權與相權的矛盾消失)與中央與地方的分權問題。國家機器能否井然有序的運轉,取決於權力分配的問題是否協調。

公元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大王朝,有感於自己的豐功偉業,秦王嬴政建立起了皇帝制度,自稱始皇,然後希望自己的權力能二代,三代……這樣傳承千秋萬世。他將國家的最高權力從宗族轉到家族手中。立法,行政,司法,監察,軍事等各種權力都操於皇帝一人之手。「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

此外,他還創立了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和郡縣制(地方官制),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各司其職,互不隸屬,九卿不僅負責國家大事,也對秦皇的家族事務進行服務。郡縣的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到秦朝時,世卿世祿制已不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秦朝之所以能一掃六合,它所採用的軍功爵的用人制度對提升軍隊的戰鬥力起了很大作用,這初步打破了世卿世祿制的怪圈。

漢代的國家機構基本上沿襲了秦的制度,所謂「漢承秦制」。但也做了較大的調整,漢初,漢高祖實行郡國並行制,以確保劉家天下,結果卻導致王國勢力大增,嚴重威脅中央,以至於爆發後來的「七國之亂」,後來為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劉徹先是實行「推恩令」,之後又是通過「酎金奪爵」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來加強中央集權。

到了漢朝時,秦朝的軍功爵制度已不適應和平年代的發展需要,漢朝實行察舉制和徵辟制。前者是自下而上的推舉,後者是自上而下的徵召。制度無所謂好壞,關鍵是執行的人,察舉制雖使世家大族壟斷官位的現象有所改善,但由於選官的權力是掌握在大官僚手中,其與自己的門生故吏結成集團,與門閥大族,宦官集團勾心鬥角,導致漢朝後期吏治腐敗,官場黑暗,嚴重影響到了漢政權的穩定。而徵辟制的效用好與否關鍵在於君主是否有辨別人才的眼光,若君王用人不當,對黎民百姓的傷害是極大的,而這又將會導致社會矛盾的激化。

隋初在政治上的改革主要有;置尚書,門下,內史三省,作為最高政權機關來分割宰相的權力,這也是唐朝時的三省六部制的雛形;把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九品以上的地方官一律由中央任命,大大的加強了中央集權。說到隋,不能不談到科舉制,科舉制的創立是可以與中國的四大發明相提並論的.

科舉制的創立,首先;它衝破了隋以前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改變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遏制了士族勢力的發展,將選官用官的權力收歸中央,大大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其次;科舉制擴大了官吏的來源,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所謂「朝為田舍郎,夕登天子堂」。這為貧民百姓提供了踏入仕途的機會,緩和了社會矛盾,鞏固了階級統治。與此同時,由於科舉制是主要通過考試實現的,所以這促進了教育的發展,也提高了官吏的自身素質,為政令的無誤執行提供了保障。唐朝進一步完善科舉制,武則天時還創立了武舉,唐朝的軍事力量之強大與武舉的創立是離不開的。此外,唐詩之所以如此興盛繁榮,與科舉制下學校的興辦時有很大關聯的。唐朝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分割丞相權力,進一步加強皇權。唐中期時爆發了長達七年的「安史之亂」成為唐由盛轉衰的標誌,為平復叛亂而大封藩王,導致唐後期藩鎮林立,國將不國。

三?結論

大亂之後有大治,是中國歷史上常見的現象。按理來說這樣的政權應該有很強的生命力,但歷史用秦,隋的事實告訴我們這個悖論。通過以上論述以及結合史實,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大亂之後的大治,是建立在制度完備的基礎上,如秦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隋之科舉制。

但是這兩個王朝還是很快就走向了滅亡,所以我們應該考慮另一個因素,那就是統治者的因素,由於古代中國是屬於封建的君主專制社會,君王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再天才的制度設計,如果君王無視遊戲規則,那麼制度所能起到的作用只能說是微乎其微,秦始皇,隋煬帝就是明顯的例子,前者焚書坑儒,大興土木,築長城,修阿房宮,不注重民情民意。後者開通京杭大運河只圖享樂,還發動戰爭,三征高麗。導致民不聊生,終自取滅亡。

漢和唐相對而言,就比較注重民生,漢初實行修養生息,輕徭薄賦。而唐太宗也早已明白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見閩師 的精彩文章:

TAG:看見閩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