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方劑學-辛溫解表劑-麻黃湯

方劑學-辛溫解表劑-麻黃湯

【組成】麻黃去節,三兩(9g) 桂枝去皮,二兩(6g) 杏仁去皮尖,七十個(6g) 甘草炙,一兩 (3g)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葯,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現代用法:水煎服,溫覆取微汗)。

【功用】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

【方解】本方證為外感風寒,肺氣失宣所致。風寒之邪外襲肌表,使衛陽被遏,腠理閉塞,營陰鬱滯,經脈不通,故見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痛;肺主氣屬衛,外合皮毛,寒邪外束於表,影響肺氣的宣肅下行,則上逆為喘;舌苔薄白,脈浮緊皆是風寒襲表的反映。治當發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黃苦辛性溫,歸肺與膀胱經,善開腠發汗,祛在表之風寒;宣肺平喘,開閉郁之肺氣,故本方用以為君葯。由於本方證屬衛郁營滯,單用麻黃髮汗,只能解衛氣之閉郁,所以又用透營達衛的桂枝為臣葯,解肌發表,溫通經脈,既助麻黃解表,使發汗之力倍增;又暢行營陰,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葯相須為用,是辛溫發汗的常用組合。杏仁降利肺氣,與麻黃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復肺氣之宣降,加強宣肺平喘之功,是為宣降肺氣的常用組合,為佐葯。炙甘草既能調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緩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過猛而耗傷正氣,是使葯而兼佐葯之用。四葯配伍,表寒得散,營衛得通,肺氣得宣,則諸症可愈。

本方配伍特點有二:一為麻、桂相須,發衛氣之閉以開腠理,透營分之郁以暢營陰,則發汗解表之功益彰;二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則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是治療外感風寒表實證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惡寒發熱,無汗而喘,脈浮緊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若喘急胸悶、咳嗽痰多、表證不甚者,去桂枝,加蘇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蒼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竅;若夾濕邪而兼見骨節酸痛,加蒼朮、薏苡仁以祛風除濕;兼里熱之煩躁、口乾,酌加石膏、黃芩以清瀉鬱熱。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屬風寒表實證者。

4.使用注意 本方為辛溫發汗之峻劑,故《傷寒論》對「瘡家」、 「淋家」、 「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虛自汗、血虛而脈兼「尺中遲」、誤下而見「身重心悸」等,雖有表寒證,亦皆禁用。麻黃湯藥味雖少,但發汗力強,不可過服,否則,汗出過多必傷人正氣。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純陽之劑,過於發散,如單刀直入之將,投之恰當,一戰成功。不當則不戢而召禍。故用之發表,可一而不可再。」(《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上)

【附方】

1.麻黃加術湯(《金匱要略》) 麻黃去節三兩(9g) 桂枝去皮,二兩(6g) 甘草炙,一兩(3g) 杏仁去皮尖,七十個(6g) 白朮四兩(12g)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葯,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功用:發汗解表,散寒祛濕。主治:風寒夾濕痹證。身體煩疼,無汗等。

2.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金匱要略》) 麻黃去節,湯泡,半兩(6g) 杏仁去皮尖,炒,十個(6g) 薏苡仁半兩(12g) 甘草炙,一兩(3g) 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12g)。水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功用:發汗解表,祛風除濕。主治:風濕在表,濕郁化熱證。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

3.大青龍湯(《傷寒論》) 麻黃去節,六兩(129) 桂枝去皮,二兩(6g) 甘草炙,二兩(6g) 杏仁去皮尖,四十枚(6g) 石膏如雞子大,碎(12g) 生薑切,三兩(9g) 大棗十二枚,擘(3g)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葯,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

不得眠也。功用:發汗解表,兼清里熱。主治:外感風寒,里有鬱熱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煩躁,口渴,脈浮緊。

4.三拗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甘草不炙 麻黃不去根節 杏仁不去皮尖各等分(30g)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15g),水一盞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通口服。以衣被蓋覆睡,取微汗為度。功用:宣肺解表。主治:外感風寒,肺氣不宣證。鼻塞聲重,語音不出,咳嗽胸悶。

5.華蓋散(《博濟方》) 紫蘇子炒 麻黃去根節 杏仁去皮尖 陳皮去白 桑白皮 赤茯苓去皮,各一兩(30g) 甘草半兩(15g) 上為末,每服2錢(6g),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後溫服。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主治:素體痰多,肺感風寒證。咳嗽上氣,呀呷有聲,吐痰色白,胸膈痞滿,鼻塞聲重,惡寒發熱,苔白潤,脈浮緊。

麻黃加術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均由麻黃湯加減而成,都是治療外感風寒夾濕的方劑。但前方證屬素體多濕,又外感風寒,表寒及身疼較後方為重,故用麻、桂與白朮相配,以發汗解表、散寒祛濕。然發汗祛濕又不宜過汗,方中麻黃得白朮雖發汗而不致太過,白朮得麻黃則能盡去表裡之濕,相輔相制,深得配伍之妙。後方證不僅表寒及身疼比較輕,且日晡發熱增劇,有化熱之傾向,故而不用桂枝、白朮,改用苡仁滲利清化。全方用量尤輕,亦為微汗之用。

大青龍湯系由麻黃湯重用麻黃,再加石膏、生薑、大棗組成。主治風寒表實重證而兼里有鬱熱者。方中倍用麻黃,故其發汗之力尤峻。其煩躁為鬱熱在里,故加石膏清熱除煩;生薑合麻、桂則散風寒以解表邪,合棗、草則益脾胃以滋汗源,使汗出表解,寒熱煩躁併除。

三拗湯與華蓋散皆為麻黃湯去桂枝,故功用重在宣散肺中風寒,主治風寒犯肺之咳喘證。但三拗湯為宣肺解表的基礎方,主治風寒襲肺的咳喘輕證;華蓋散主治素體痰多而風寒襲肺證,故加蘇子、陳皮、桑白皮、赤茯苓以降氣祛痰,加強化痰止咳的作用。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麻黃湯主之。」

2.方論選錄 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上:「此為開表逐邪發汗之峻劑也。古人用藥法象之義。麻黃中空外直,宛如毛竅骨節,故能祛骨節之風寒,從毛竅而出,為衛分發散風寒之品。桂枝之條縱橫,宛如經脈系絡,能入心化液,通經絡而出汗,為營分散解風寒之品。杏仁為心果,溫能助心散寒,苦能清肺下氣,為上焦逐邪定喘之品。甘草甘平,外拒風寒,內和氣血,為中宮安內攘外之品。此湯入胃,行氣於玄府,輸精於皮毛,斯毛脈合精而溱溱汗出,茌表之邪,其盡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熱頓解,不煩啜粥而藉汗於谷也。」

【臨床報道】

麻黃湯雖為發汗之峻劑,對外感發熱只要辨證準確,確可收汗出病癒之效。李風林等以本方水煎服,l~3歲,麻、桂、杏、草各69,水煎2次共lOOml;4~7歲,各葯8g,水煎2次共140ml;8歲以上,各葯lOg,水煎2次共200ml;每日分3次溫服,服後加衣被令其微汗,熱退即停葯。治療小兒發熱167例,體溫均在38℃以上。其中上感者123例,兼乳蛾者44例,兼痄腮者4例,其咳者9例,衄者4例。結果:2天內體溫降至正常,主症消失而痊癒者153例;服藥2天,體溫仍在38℃以上,主症未消失者11例,治癒率為91.61%。[李風林,等.麻黃湯治小兒發熱167例療效觀察。新中醫1985; 17 (9):28]

【實驗研究】

麻黃湯能使小鼠淚腺、唾液腺等分泌顯著增強;靜注給葯30分鐘時可使升高的體溫下降63.8%.至120分鐘時下降達130.4%。此外,麻黃湯還能顯著延長氨水刺激所致小鼠咳嗽的潛伏期,減少咳嗽次數;顯著促進小鼠支氣管對酚紅的排泌,抑制蟾蜍口腔纖毛的運動,並能使小鼠肺支氣管灌流時間縮短,提示本方既有較強的發汗解熱作用,又有顯著的鎮咳、祛痰和平喘作用。[田安民,等.麻黃湯與桂枝湯藥理作用的比較。中醫雜誌 1984;25(8):63]

百草飄香健康養生專家

特別聲明:此文純屬學習分享。素材來自網路,若有侵害其他單位與個人權益的文章或內容,請儘快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

收費視頻免費看在公眾號下方輸入你想看的電視劇名或電影即可,支持愛奇藝 騰訊 PPTV 優酷 樂視等十餘家主流視頻網站,無需VIP。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草飄香 的精彩文章:

TAG:百草飄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