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父母弄明白了這一點,將不忍心再打孩子

父母弄明白了這一點,將不忍心再打孩子

父母弄明白了這一點,將不忍心再打孩子

作者:田八斤(爸媽精讀主筆)

01

鄰居小美的兒子,最近的表現把她弄得很焦慮。

她很慎重地問我:你覺得我要不要打他?

兩歲多的孩子,最近超級執拗,說什麼都不聽。

還一不注意就拿手去扣插孔,找凳子去翻吃的,把櫥櫃的衣服倒騰得到處都是。

只要感覺房裡靜悄悄,兒子指定在做妖。

昨天晚上,兒子又不好好吃飯,拿手去抓菜抓飯,還把菜和飯弄到桌面上。

爸爸警告了好幾次,兒子就是無動於衷,不吃飯,就是玩。

他還用油膩膩的手去抓爸爸的白色襯衣。爸爸一下子火了,拉過兒子的手,用筷子重重地打在孩子手上。

她以為兒子會死皮賴臉地哭鬧不止,萬萬沒想到:在爸爸的怒火下,兒子哭了一會,竟自己乖乖地把飯吃完了。

吃完了!!!

看得她目瞪口呆,那一刻她真的懷疑自己的教育方法是不是錯了,該學學老公的樣子。

我問她:接下來,孩子有沒有和平常不一樣的表現?

她努力地回憶了一下,說:「有。最明顯的是會和爸爸保持距離,比如洗完澡不讓爸爸抱,講繪本也不要爸爸。」

在這之前,睡覺總是要睡中間,而昨晚就要睡邊上,讓我睡中間。

打孩子最直接的好處是:孩子會馬上變「乖」,並且孩子越小越管用。

打完以後,還有一個明顯的結果:孩子會疏遠「打」他的那個人。和他覺得可以「保護」他的人緊密在一起。

著名主持人汪涵說:父母的雙手是用來擁抱孩子的,而不是用來打孩子的。

父母弄明白了這一點,將不忍心再打孩子

02

知乎上有人吐露說:童年經常被打,是始終過不去一道坎。

他說:本人現在已經20歲, 初中朋友曾笑話他「我對你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都被你爸打哭」。

他聽完只能尷尬地笑笑。小時候媽媽在外地工作,回家次數不多,他跟爸爸住一起。

爸爸是一個很嚴肅的人,只要是一點雞毛蒜皮的事,看他做的不順眼,就會被打。

以致對小時候的記憶就是各種各樣的打,直到現在看到爸爸,也會條件反射般的心慌。

爸爸打他時,好像有一個習慣,就是哭叫得越厲害下手就越重,時間越長。

當他發現這個規律以後,每次挨打,不管有多疼都會盡量地不發出任何聲音,默默承受流淚。

初一發現自己有一個心理障礙:跟人情感交流時,想要傾訴不開心的話題,用盡任何辦法,就是說不出口,想說的卡在喉嚨直發疼 ,性格養成了膽小怕事的那種 。

除去家暴以外的一般平常家庭,打孩子其本質還真的是「為孩子考慮」。幾乎每一個80後,童年都有過被打的經歷。

比如:考試成績差,不遵守學校規章制度;不經過父母允許,拿錢去買自己喜歡的玩具和吃的;被父母知道自己在學校和同學打架......

倘若你去問那些打孩子的父母:為什麼要打孩子?

99%的父母會說,真的是沒有辦法了,才打的。如果好好說他就能聽,當然不會選擇打。我又不是瘋子,非得打自己的孩子。

俗話說:打在你身,痛在我心,是有緣由的。

父母弄明白了這一點,將不忍心再打孩子

03

站在父母角度講:打其實也是一種「愛」的表達。因為自身局限,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去引導孩子變得強大。

既然「打」也有一定的好處,為什麼還反對「打」孩子呢?

原因在於「依賴成性」和「用力過度」。

有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覺得打孩子效果好,並且來得快。

那麼,好!以後,不管孩子犯錯大小、原因、經過,先打一頓,再說。

孩子呢?除了被打,恐懼,就是心理逐步失衡。

就如陳喬恩在一節目里說:小時候活在恐懼中,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講話,怕她會打我。

還有就是用力過度。新聞里時不時會爆出,因為暴打孩子,導致孩子死亡和自殺的。

去年,就有一位母親,由於孩子不小心弄丟手機,而將孩子暴打致死。孩子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媽媽,我不想看到你。

2016年,四川一位剛高考男生,留下2800字的QQ空間「遺書」,投河自盡。

他在遺書里說:在家裡感受不到父母愛,只有打罵。

愛,如果不是用孩子需要的方式表達,就是傷害。

打孩子,最悲傷的結果:明明愛著孩子,孩子卻不在了;

最可怕的結果是:孩子喜歡暴力,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

最無助的結果:孩子關上和父母連接的心靈窗戶——我的世界,你是你,我是我。

父母弄明白了這一點,將不忍心再打孩子

04

心理學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波比娃娃」研究。班杜拉及他的團隊,得到了附屬幼兒園的支持和幫助,選了 36 名男孩和 36 名女孩組成研究對象。

研究者把試驗組兒童一個一個帶入活動室。在路上,假裝意外地遇到一個成人,邀請他過來「參加遊戲」。

到活動室以後,安排孩子在一個區域玩玩具,成人安排在另一個區域,成人區域有拼圖玩具,一根木槌和一個 1.5 米高的充氣波比娃娃。

然後,研究者要離開房間,一旁的成人剛開始是裝配拼圖玩具。1 分鐘後,便開始用暴力擊打波比娃娃。

把波比娃娃放在地上,坐在它身上,反覆擊打它的鼻子。隨後把波比娃娃豎起來,撿起木槌擊打它的頭部,然後把它拋向空中,並在房間里踢來踢去。

成人邊打邊說:「打他的鼻子」「打倒他」「把他扔起來…,踢他…」和「他還沒受夠」「他真是個頑強的傢伙」。

試驗對比組,成人只是認真玩 10 分鐘拼圖,完全不理波比娃娃。

得到試驗結果是:實驗組的孩子看到成人的攻擊行為,他們更傾向於模仿這種行為;實驗對比組幾乎沒有發現這類行為。

班杜拉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成人的行為向兒童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即這種形式的暴力是被允許的,這樣便削弱了兒童對攻擊行為的抑制。

並指出孩子遭受挫敗時,更容易表現出攻擊行為!

如果父母早些明白:行為的塑造出獎勵和懲罰之外,還有一種重要的方式——可以通過簡單的地觀察、模仿其他人的行為而形成——將不忍心再打孩子。

近期發展心理學家也發現:暴力基因的作用是消極還是積極,更多取決於坏境。

父母弄明白了這一點,將不忍心再打孩子

05

比起要不要打孩子,父母更應該關心:怎樣用成長的方式去引導孩子。

心理學尤其指出:3歲前的孩子和6歲後的孩子不能打。

孩子出生的前3年是心理發展敏感期,但因心智不全,語言表達不暢,缺乏規則和溝通意識。

這個階段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自然後果法。

即:孩子犯了錯,造成了不良的後果,就讓他親身體驗並承擔自已所犯錯誤,從中接受教訓。

《媽媽是超人3》咘咘因為沒有好好吃飯,肚子餓了要求吃餅乾,卻被媽媽賈靜雯拒絕。

咘咘想借用賣萌、撒嬌、假哭、要爸爸達到目的。

媽媽問咘咘:「你現在是想吃餅乾還是肚子餓?」

咘咘說肚子餓的時候,媽媽就說肚子餓就要好好吃飯。

後面媽媽去廚房做飯,咘咘偷吃了餅乾。

媽媽的做法是,允許孩子吃掉手上的餅乾,但也嚴肅要求咘咘等一下必須好好吃飯。

當準備吃飯的咘咘說:「不好好少吃飯,什麼都沒有」時,媽媽再次強調:沒有好好吃飯,就不能吃餅乾和糖果,只能吃水果、蔬菜和地瓜。

自然結果法,不是拿各種條件和後果「脅迫」孩子,阻止孩子做某些事情;而是「告知」孩子這麼做可能有哪些後果,然後由孩子自己做出選擇。

寶寶在成長中,自然的收穫經驗的方法,實質是「體驗式成長」,用後果來引導孩子自然朝正向的發展。

使用自然結果法,父母的態度很重要,一定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才會發揮足夠大的效力。

對於三歲前的孩子而言,他們需要更多的生活實際體驗,體驗就會帶給孩子生活經驗,經驗其實就是最好的成長。

父母弄明白了這一點,將不忍心再打孩子

06

孩子小學以後,你會發現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越來越強。

當然,自尊心也就越來越強。渴望自己的努力、能力、爆發力能得到爸媽的認可和讚賞。

這個階段的最好用的教育方法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奇蹟男孩》的奧吉剛出生,其實並不奇蹟。奧吉的父母為了給奧吉最好的愛與保護,媽媽選擇中止碩士學業,擔任兒子的全職家教。

奧吉剛開始上學,得到很多外界的傷害。

在家人的理解和接納下,奧吉最終獲得外界和朋友們的認可及肯定。

孩子生活的環境,無論暴力還是語言暴力,都會傷及孩子敏感的內心。

情緒內走,很容易造就孩子懦弱、自卑、自我認知低下,這樣對孩子學習、生活非常不利。

用同理心去接納、理解孩子、看見孩子,就變得尤其重要。這個階段,哪怕嘗試的方向是錯的,也得鼓勵他繼續向前。

因為幫助孩子成長,父母理應義不容辭。

作者簡介:田八斤,富書籤約作者,期刊寫手,喜歡用有溫度的字療愈內心,願做一枚無畏的逗比,與君攜手,洞察百態。本文首發爸媽精讀(ID: shenduwenhu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爸媽精讀 的精彩文章:

擁有邊界感,才是為人父母的第一課
愛「臭美」的孩子,人生更容易開掛

TAG:爸媽精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