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袁正宏教授:「師者風骨育桃李 醫道精誠懷天下」

袁正宏教授:「師者風骨育桃李 醫道精誠懷天下」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袁正宏,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熟悉袁正宏的人對他有著多重印象:一位嚴謹求實、不畏艱險、勇攀高峰的科學家;一位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耕耘不輟的好師長;一位心懷理想、勇於擔當、務實進取的領路人。

袁正宏教授從教至今三十載,除了他引以為豪的教師身份外,還擔任過醫學分子病毒學教育部/衛健委重點實驗室主任,上海醫學院副院長,上海市(復旦大學附屬)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副主任、黨委書記,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等多個管理職務,但袁正宏最看重的,還是老師這個稱謂。所以他始終在教書育人和培養年輕後輩上傾注大量的心血。在這長年累月的鍛煉實踐過程中,他將其科學家的思維方式和行事作風融入到了教書育人和管理工作中,其正身立本、嚴謹求實和弘毅致遠的育人方式在春風化雨中潤物無聲

PART I

起好步、領入門,與學生共同成長

學生們常常感慨「袁老師的勤奮」。每天早上,袁正宏課題組的微信群很早就會蹦出提示音,學生們知道,又是老師在布置工作和分享文章了。袁正宏的博士、如今已經是國家「優青」、青年長江學者的李建華回憶:「老師常常在早上六七點就來到實驗室,一待就是一整天,有時晚上超過12點才回去。

每個袁正宏課題組的學生,都閱讀過《袁正宏課題組實驗操作規範》、《袁正宏課題組管理手冊》。這兩本薄薄的冊子,凝聚著袁正宏和他幾代學生的心血,也折射出袁正宏對於科研團隊的管理理念:「我一直在追求能擁有一個管理有序的實驗室:在這裡每個人可以得到最好的訓練,各方面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能在最短的時間完成從一個學習者到思考者、行動者、創新者的轉變,並早日進入生物醫學領域的自由王國,去探索未知,憧憬未來」。打開《袁正宏課題組管理手冊》,裡面包括實驗室管理制度、研究生論文樣張、研究生畢業手續流程……課題組同學在研究生生涯和實驗室管理中會遇到的問題,都能在這本冊子里找到答案。「制定這本手冊的目的是希望盡量使實驗操作標準化、試劑訂購流程化、課題組管理人性、有序化。閱讀這兩本管理手冊,進入課題組的同學就能夠對研究生生涯中的重要問題、實驗室的重要工作有一個了解。學生也能通過這本手冊,了解和熟悉自己未來幾年的發展路徑,實現培養的規範化。」

袁正宏的學生易志剛如今已經是博導,可以說他是伴隨「實驗手冊」一起成長的。2003年,易志剛考入上海醫學院攻讀博士學位,那個時候實驗室就有一本「實驗手冊」,用於記錄學生們關於實驗操作、實驗室管理和學位評定等重要事項。易志剛說,袁老師每年都會組織大家討論,提出意見和建議,補充到手冊中。所以這本冊子不是某個人撰寫的,而是實驗室的成員全體參與、共同撰寫的結果。袁正宏提出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總結的經驗等內容記錄到實驗手冊中,為後來的學生提供借鑒。易志剛說:「實驗手冊是我們放在手邊的『常用書』,做實驗的間隙經常會拿出來翻一翻,實驗出了問題通過查閱相關內容、可以找到原因和解決方案。」對於袁正宏來說,這本冊子不僅僅是傳遞實驗的規範,更是打造「課題組文化」、提高團隊凝聚力的重要方式:「每位從實驗室走出的同學,都會在實驗室留下痕迹,從手冊的字裡行間,你們可以看到實驗室的發展歷程,也可以看到每一個成員為之付出的心血,更可以看到我們實驗室發展的未來。」

「和學生一起成長」是袁正宏的育人理念。他始終強調「三人行,必有我師」,強調要尊重學生、教學相長、相輔相成。作為一名教師,袁正宏最害怕的就是「給學生指錯了路」,「學生走錯路,可能會多走點彎路;但如果是老師引錯路,學生可能就此走上歧路。」因此,袁正宏認為,很多時候教師的工作就是給學生指出一條正確的前進道路,如果自己的學問、見識不到位,就會讓學生做無用功。基礎醫學領域的知識更新速度非常快,袁正宏認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最不應該的就是驕傲自滿,固步自封,這樣會被社會和專業所淘汰」。這也是袁正宏對自己的基本要求,因此他始終堅持「生命不息,學習不止」,時時注意更新自己的知識,和學生一起學習學術前沿問題。

袁正宏每年要承擔多門本科生和研究生專業和選修課程的講授,他的學生們都很佩服老師在課堂上的揮灑自如、旁徵博引,但熟悉袁正宏的學生都知道,為了上好每一堂課,老師在課前會付出許多的心血和努力。作為《醫學微生物學》教材的編纂者,他對相關領域的已經非常熟悉,但他對課程的準備依舊非常認真:雖然教學大綱基本不變,但袁正宏每年必定會更新教案、反覆修改幻燈片,將最新科研進展及理念、自己課題組的研究成果等作為案例融入課程教學中;同時針對臨床和基礎等不同專業的授課對象,調整相應授課內容的比重和側重點。這些雖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但袁正宏願意並樂意為此付出,他認為,如果通過講授,能夠激發出學生更多的科研興趣和求真慾望,潛移默化地引導、培養他們養成受用一生的科研思維,那就是身為一名教師最大的欣慰了。

袁正宏善於從小處著手、大處著眼,在指導學生開展具體工作的同時,引領學生一步步走入科學殿堂的大門。有一次,袁正宏在閱讀諾貝爾獎得主杜赫提所著《通往諾貝爾獎之路》一書後,認為這本書有利於學生們的成長。於是,他就自費購買了這本書,發給課題組的每一位同學,並在組會上親自講解。參加這次組會的還有一位學術訪問的德國教授,他對於袁正宏的用心和視野十分驚訝和敬佩,感慨自己從沒想過以這樣的高度引領學生對待手頭的科學問題和科研工作,在無形之中提升學生們的職業榮譽感和科研使命感。

PART II

從來不是名師出高徒,有的只是嚴師出高徒

少年時,袁正宏就得知自己的家鄉南通是中國的肝癌高發區,他希望能成為一名為人民緩解病痛的醫務工作者。然而,在臨床實習的經歷讓他發現,單純做一名醫生並不能滿足自己的理想。在實習時,青年袁正宏見證過許多醫學的奇蹟,但也目睹了醫療技術的無奈。那時他就認為,「臨床與基礎」就像「標與本」的關係,「面對重患,不能只想去施藥,去治標」,更要尋根問源找到病因的根「本」。中國古人就有這樣的醫學智慧,扁鵲在與齊桓公討論醫學的境界時就說過自己兄長的醫術更加高明,「長兄於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所以袁正宏把「不治已病,治未病」視為最高明的醫學境界,也是自己的醫學追求。1984年,當袁正宏有幸成為全國第一批免試研究生的時候,他毅然選擇了「基礎研究」的「微生物與免疫」專業。「當時我很理想主義,想通過做科研,對一些疾病的機理做探索,能真正為根治疾病做一些貢獻」。正是懷揣著這樣的理想,袁正宏獲得碩士學位後選擇繼續深造,希望通過深入研究疾病的原理、方法為人民群眾解除疾病帶來的痛苦,造就一個「健康中國」。

為了實現心中的理想,袁正宏選擇跟隨中國微生物領域最頂尖的學者——上海醫學院的聞玉梅教授做研究。作為相關領域的專家,聞玉梅教授已經為中國人的乙肝問題奮鬥多年,不管是醫學知識還是家國情懷,聞玉梅都是袁正宏最崇敬的前輩學者。1990年,他考上了聞玉梅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攻讀病原生物學。在聞玉梅教授門下學習的幾年,不僅拓展了袁正宏對病原生物學的研究,更讓他浸潤了「嚴謹求實」的學風。記得博士剛入學不久,他就接到了聞玉梅教授布置的一項「任務」:用一個月的時間寫一篇本專業的文獻綜述。這個月里,袁正宏一絲不苟地查閱學術文獻、梳理學術脈絡、分析學理邏輯、展望學科發展,最終完成了任務,得到了老師的肯定、但也收到了滿是老師修訂意見和評語的修改稿。除了寫綜述,聞玉梅教授還對學生們的英文表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她常常給學生布置額外的「功課」——翻譯一些學術文章的段落。拿到學生的翻譯後,聞玉梅教授會對文字逐字逐句修改,一周後學生們總能收到寫滿意見的作業反饋,這種認真和負責的勁頭讓袁正宏至今銘記

如今,袁正宏已經桃李天下,但談起自己的育人理念時,總說與老師的教誨分不開,聞玉梅教授的「師道」也被袁正宏完整地繼承了下來。因此,作為一名導師,袁正宏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放鬆自己的科學研究,保證不斷有新的知識能傳授給學生。同樣,他也從不放鬆對學生的科研要求,因為他相信今天灑下的汗水,播種的是明天的希望。

袁正宏對學生的「嚴」,學生們可謂有目共睹。易志剛記得,初見袁正宏時,他就對老師的嚴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3年,易志剛報考袁正宏的博士,當時老師就告訴易志剛,自己的課題組,是在與國際頂尖的同行競爭,因此絕對不能鬆懈。「這讓當時的我立馬產生了巨大的緊迫感,也讓我能迅速進入實驗狀態。」進入課題組後,易志剛發現,老師常常會「手把手」指導學生進行論文報告,從選題、方法到結論,他都會詳細把關,並給出修改和完善的意見。對於學生寫的論文,袁正宏更是從嚴格要求、從嚴把關,有時幾個語法錯誤,都會被老師挑出來進行糾正。當年,有一位學生因組會彙報重點不清晰,袁正宏對他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學生感到十分委屈。袁正宏知道後,第一時間找到這位學生,首先為自己的脾氣向他道歉。隨後又說:「遇到挫折不能自暴自棄,接下去我還是會繼續嚴格要求,目的就是要把你培養成優秀的學生。」這位學生也逐漸體會到老師是對事不對人,於是認真總結,發奮提高,最終出色地完成了課題。回想起老師當年的嚴格教導,他至今仍覺得受益匪淺。

袁正宏的嚴格是出於他對學生認真負責的態度,希望每一位學生都能學有所成。他的學生都知道,袁正宏對於學術報告、學術會議的彙報材料有著非常高的要求,每個細節都很上心,文稿和幻燈片都要反覆修改、調整,直到臻於完美。這同樣源於聞玉梅教授的言傳身教。袁正宏常會談起,自己在博士期間曾參加一次重要的學術會議,當時聞玉梅教授就逐頁修改文稿和幻燈片,幫他完善會議資料,並在事後向大會主持人了解自己這位學生的現場表現。後來,這樣的場景也在袁正宏的學生身上多次重演:李建華記得,自己畢業回國後,有一次需要申請重要項目,袁正宏就反覆幫他修改幻燈片和文稿,還把他叫到面前,反覆訓練彙報內容,逐句幫自己修改完善講稿。這種代代相傳的嚴謹師風,已經成實驗室的一種文化傳統。已為人師的易志剛特別能體會袁正宏當年的辛苦:「看著學生交上來的一些不成熟的材料,有時會讓人氣餒,這個時候就特別佩服老師當年對我們的嚴格要求和耐心教誨。」

就像當年聞玉梅教授影響袁正宏一樣,袁正宏也在用自己的行動影響更多的學生,「嚴謹求實」的精神在他們的身上接力傳承,引領和指導更多的學生用自己的雙手去攀登新的學術高峰。

PART III

課題組的「大家長」,如沐春風地愛護關心,雷厲風行地督促成長

積極創新、追求卓越,不僅是袁正宏對自己學生的要求,更是對「上醫」精神的詮釋。在他的倡議下,課題組組會建立了文獻快訊制度,以跟蹤國內外最新科研動態,提升研究生獲取信息和歸納總結的水平;在他的推動下,實驗室很早便引進、建立了乙肝病毒感染模型、原位雜交檢測乙肝病毒核酸技術、外泌體研究平台和高通量測序及單細胞測序平台等,提升了實驗室的整體科研水平。為了建設和完善醫學微生物學精品課程,袁正宏還帶頭積極投入到新興的微視頻錄製和在線教案的準備中去。此外,他大力支持「走出去」和「請進來」的國際交流,讓每位研究生都有出國參加學術會議與交流研究的機會,拓展視野和提升能力。去年,在袁正宏牽頭下,教育部/衛健委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獲得了「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的支持,並邀請了墨爾本大學醫學微生物教學團隊來複旦介紹交流,提升了本校師生的教學水平及理念。袁正宏告訴學生,教育不是簡單的傳授知識和技術,更要有時代性、社會性,既要介紹國際先進的成果,也要講述中國科技界的努力和進展,正視差距,激勵年輕一代繼續努力。

「我們的課題組是一個團隊。」這是袁正宏對自己的學生群體和課題組的定義。截止目前,袁正宏已培養了61名研究生,15人在讀,加上實習生、進修生和工作人員等,所有人宛若一個大家庭,而袁正宏就是這個家庭的「大家長」,在團隊有好消息和科研進展時大家奔走相告;在有困難和遭遇挫折時則互相鼓勵相互支持。每每有畢業多年的同學從海內外回實驗室,袁正宏無論多忙,都想方設法抽出時間召集大家聚聚,這已成了大家庭里每個成員的幸福記憶

袁正宏對學生,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更是關愛有加,與學生們建立了深深的感情紐帶。每次組會,袁正宏都會叮囑為從金山趕回的同學訂好晚飯;科研之餘他會組織溫馨多彩的集體活動。袁正宏對學生的發展也是傾力相助,為他們提供各種科研發展條件,甘當學術發展的鋪路石:他推薦易志剛到世界最頂尖的病毒學實驗室之一的Charles Rice教授實驗室進行學習,使其在RNA病毒研究領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在學生劉玲、周曉輝、李建華等回國發展的過程中,袁正宏盡心儘力提供幫助指導,為他們迅速成為領域內骨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袁正宏對畢業的學生也常念於心,關心成長。他專門組建了微信群,時常與大家交流人生心得,聽聽學生們生活和工作上的難處,並給予建議和幫助。每年課題組製作的年曆中,袁正宏都會為畢業學生留有展示位置,並親筆書寫祝福、親手寄給國內國外的同學們。凡此種種,每個學生都能真切體會到來自老師的關愛,收穫滿滿的感動和驚喜。有同學說,收到來自老師的祝福就像感受到溫暖春光、沐浴師者的的慈祥。很多在袁正宏看來稀鬆平常的小事,在同學們看來卻是一種值得銘記的師生互動,一位長輩對晚輩的關愛親情。

對於生活、學習有困難的同學,袁正宏還會給予一些特別的關懷。一次,一位學生出車禍撞斷了腿,行動不便的他不但無法繼續做實驗,連在寢室攀爬床鋪都變得非常困難。袁正宏聽說情況後,不僅安排實驗室其他人員分擔了這名同學的工作,還出資幫助他在校外租了一間房子,方便他的生活起居。腿傷痊癒後,他回到課題組繼續努力工作。結果,這次意外沒有影響他的實驗進度,他很快和老師合作在國際權威雜誌發表了一篇論文,可以說是成果喜人。

李建華在博士畢業後,前往國外繼續深造,由於初期工作環境不適應,工作推進比較緩慢。袁正宏得知這一情況後,經常寫郵件關心他的生活狀態,並勉勵他繼續研究,不能輕易放棄。最終,李建華突破了瓶頸期,出色地完成了學術工作,成果最終發表在nature雜誌上。時至今日,每當回憶起那段經歷,李建華依舊十分感激老師的關心,「也正是因為這份感激,我完成博士後工作後,拒絕了其他幾家待遇更好的offer,選擇回到上海,回到上醫繼續研究工作。」

「能成為您的學生,是我一生中最幸運的事。您對科學問題始終有著高屋建瓴的視角,對科學研究滿懷激情並不懈追求,對學生更是耐心指導,透徹分析,悉心培養,對人對事更顯您的胸懷、格局和大度。在三年的學習熏陶中,無論是科研工作還是人生態度我都深感獲益良多。」——這是今年即將答辯的博士研究生沈芳在其畢業論文致謝部分寫的一段話,這也是很多學生對袁正宏的共同感恩。

曾經,袁正宏是上海醫學院校園裡的一名博士生,在求學道路上,是導師聞玉梅教授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春風化雨般將他培養成一名優秀的上醫人。時光流轉,如今他自己也已為人師表,並在在科研和育人的道路上結下了累累碩果。在袁正宏心中,從不曾忘卻的,是上醫「正誼明道」的精神,他將這四個字所意味的責任和擔當,言傳身教地根植於學生們的心底,讓這句箴言歷久彌新,薪火相傳。嚴謹求實是他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一以貫之的準則;開拓創新則是他帶領一批批新人攀登科學巔峰時吹響的有力號角,在力爭一流的道路上,他是傳承者,更是引領方向的先鋒和典範。

本文轉自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公眾號,如有異議,請隨時聯繫我們。

本期編輯:hantaviru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病毒學界 的精彩文章:

中科院武漢病毒所揭示兩種高致病性禽流感H5N8病毒的重組類型
今年前兩月流感致4.1萬人感染 106人死亡 當前已進入流行季後期

TAG:病毒學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