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沒有專業的病人,病也是治不好的

沒有專業的病人,病也是治不好的

本 期 導 讀

一個專業的病人是怎樣尋求中醫治療的?

口述:劉希彥

文字整理:子開

普通病人是這樣求醫的

有些人去看中醫,他會問:我這種病中醫能治嗎?

應不應該這樣問?如果醫生給他的回答是我能治這種病,不能治那種病,或者我擅長某一類病。怎麼看待這個回答?

我認為,一個醫生這樣回答你,他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他是為了迎合你,並非他的本意;如果是本意,那他與真正的中醫思維之間還有距離。因為一個真正的中醫,應該是不分科的,應該是通治的。

這是什麼原理呢?以一塊木板來舉例,上面長了霉,區分為白色的霉,綠色的霉,或者一號霉、二號霉;這種霉用什麼葯來治,那種霉用什麼葯來治;這種霉能治,那種霉不能治。——這是西醫的思維。因為西醫是治病灶的,一個病灶一個病灶的祛除。

而中醫的思維是,不問這塊木板長了什麼霉,只管這塊木板長霉的原因。比如木板長霉的原因是潮濕,把木板變得乾燥,各種霉就會自己消退,他不需要一個個是去治。一個真正用中醫思維去治病的大夫,不可能說,這個霉我能治,那個霉我不能治。有時候中醫治大病治絕症很快,治某些小病反而慢。這個在臨證上屢見不鮮,因為木板乾燥了,哪塊霉先消退是人體自己的事,不是我們能預設的。如果你碰到這樣的中醫大夫,他說只能治什麼,或只擅長治什麼,那就有可能是用西醫思維培養出來的中醫;或者是憑經驗,而理法不通透的中醫。這樣的中醫,他的效果不好,效果慢也是情理之中的。

有的病人會說,中醫總說祛濕祛瘀活血,也沒有什麼手段嘛。其實中醫的手段不是你們想的那麼簡單的。中醫還要研究病的去路,研究怎麼樣去掉它。這個去掉不是像手術那樣直接拿掉,而是幫人體恢復或修通去掉它的模式,這是根本的解決。人體有他自己的方法和規則,如果不是讓人體自己能去掉,那複發的概率就會很大。

還有一些病人,他去找中醫的時候,會拿著各種化驗報告和照的片子去給醫生看。其實,根據上面所說的原理,一個真正的中醫是不需要看這些報告的。因為,他研究的不是病灶本身。

專業的病人又是怎樣求醫的

一個看中醫的病人,如果夠專業,不會去詢問這個大夫擅長治什麼,或者問我這個病能不能治。更不會用檢查報告和照拍的片子去跟大夫溝通。用西醫的檢查報告來達成中醫的治療方案,對於中醫而言是不專業的。用這些方式去檢測一個中醫專不專業也是不行的,這樣找到好中醫的概率就很低。

我們在接受了一個中醫的治療之後,到底怎樣去衡量治療的效果,是不是該繼續下去,也是一個中醫病人是不是專業的重要因素。

如果說病幾天就治好了,那當然不用講。如果是治療時間長一點的,在這個過程當中,你要不要堅持治下去,判斷標準是什麼?很多病人會說,看吃了葯舒不舒服。這就有一個問題,很多病人吃了醫生的葯當時總是會覺得舒服些,但吃了半年一年也沒能治好,這種情況也很普遍。究其原因就是沒有找到解決這個病的根本方法,只是在現象上進行壓制,比方說,沒有找到病人上火的真正原因,是實熱?還是脾胃有濕氣?還是表不解?只是直接給病人下一點寒涼葯,他吃了也能舒服一點,但這個病是不可能治好的。

任何一種病,都可以視為人體內的一個多餘的東西,或者說是一個不應該存在的東西。你去掉一個不應該存在的東西,哪怕是拔掉身上的一根刺,都要感覺難受一下,何況是治一個病呢。所以吃了葯舒不舒服不僅不是檢驗療效唯一的標準,甚至是一個誤判率很高的標準。

《黃帝內經》裡面有一句話叫作「葯不瞑眩,厥疾弗瘳」。什麼意思呢?有些深重的疾病往往吃下去葯之後會有瞑眩反應,也就是能量啟動的反應和隨之產生的排病反應。這種反應是會不舒服的,最常見的有眩暈、腹瀉、嘔吐、嗜睡、發皮膚病、發燒,或者疼痛和癥狀反應的加劇。此類反應明顯,一些重大的疾病往往在很短時間內就好了。那能不能一見這樣的反應就認定是瞑眩反應?當然不能。

如何判斷治療療程?

如何客觀準確的判斷,有以下幾點鑒別標準:

第一,有的時候你並沒有給病人開腹瀉的葯,甚至開的是乾薑附子這種所謂吃了之後會上火便秘的葯,他反而產生腹瀉。這個時候,你可以理解為暝眩反應,因為你沒有下瀉藥,這是人體的陽氣有了,自己啟動的排瘀行為。有時候,產生了和藥物作用不相符合的反應,甚至相反的反應,也是瞑眩反應。比方說,沒有開安神或者清火傷陽氣的葯,病人想睡;葯裡面並沒有造成病人嘔吐的葯,甚至於還有止嘔的葯,但是病人吃了嘔吐。這些都是可以考慮判斷為暝眩反應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重大疾病吃了葯長皮膚病是大好之事,因為中醫有一句話,萬病出表皆是好事。我曾經說過,現在長瘡的少了,長癌的多了,也是這個道理。

第二,具體到癥狀上,怎麼判斷暝眩反應?腹瀉的,越瀉越精神,瀉了後胃口也不受影響,這就是暝眩反應;反之,如果瀉了後,精神越來越差,食慾越來越差,這就可能是下錯了。一個正常的人,腹瀉三天,一定倒床上不了班。臨床上重病的病人,氣血也虛弱,吃了葯之後產生排病反應的腹瀉,有時候連瀉一個月,反而越瀉精神越好,去化驗身體各方面的指標上升了,這種情況很多。人體的模式不是我們能夠預設的。有一個骨髓癌的患者,他吃了中藥連瀉了一個月,一天七八次,他感到反而體力增強。結果一個月之後去查,血液指標,一切指標都正常,痊癒了。同理,服藥後的嘔吐、發皮膚病、嗜睡之類的反應,都能以體力胃口是否正常來衡量是否暝眩反應。

第三,還有一個判斷標準就是,如果說原本脈象諸如緊、硬、躁的,現在變得柔和,哪怕脈象貌似變得比原來弱一點,也是病在退;而脈象變得諸如更硬、更弦、更亢躁,這是病在進。

如果我們不了解以上的這些東西,有時候你就會錯失真正的好醫生。曾經有一個患絕症的病人跟我說,他接受了一個中醫的治療,吃了一段時間的葯之後,忽然高燒一個星期不退,後來燒退了,他理解為自己的免疫力降低了,就不再接受那個醫生的治療了,他的病也一直沒有好。我跟他說,你可能錯失了一次活下去的機會,很多的大病吃了葯之後出現發高燒、發皮膚病這樣的反應,往往是人體免疫力增強開始排病的瞑眩反應,病就會快速的向好。他聽了我的話,重新又找到了那個醫生,跟他詳聊。那個醫生說,確實很多人絕症病人在痊癒之前,都有這樣的高燒反應。並且給他看了大量的病例記錄,他才又繼續找這個中醫治療。

現在大家看中醫少,接觸到的好中醫更少,所以這方面的經驗不多。這就需要多了解一些這樣的常識。醫生專不專業當然重要,有時候病人專不專業更重要,畢竟治療的主動權掌握在病人手上。

劉希彥

研究古中醫,著有《大醫至簡——劉希彥解讀傷寒論》一書。亦從事文學創作,出版有隨筆集《醫心帖》、小說《國王的收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