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放棄敵對移民,亞裔新內政大臣公開diss梅姨,政策要變天了?

放棄敵對移民,亞裔新內政大臣公開diss梅姨,政策要變天了?

昨天剛說,「移民殺手」魯德下台,首個亞裔接任內政大臣,會否因為其特殊背景,採取更友好的移民政策?

沒想到,這位移民二代(父親是巴基斯坦移民、公交司機)賈偉德剛上任6小時,就和梅姨對著幹了,diss了梅姨時代建立的移民政策,放棄對外來移民的敵對政策。

今天的英媒,封面全是他,呈「大」字站在內政部大樓前。

《i》:賈維德接任標誌著內政部全新開始,他已表示放棄針對外來移民的「敵對環境政策」,並承諾將盡其所能支持那些「疾風移民」家庭。

《泰晤士報》:賈維德要終結對非法移民的敵對時代,並尋求與特雷莎梅留下的政治遺產決裂。

到底48歲的賈維德做了什麼?昨天上任後6小時,他就在國會公開叫板梅姨的移民政策:「我不喜歡她(梅姨)形容外來移民用的Hostile(敵對的)這個詞,這根本就不能代表英國。」

他要放棄針對外來移民的「敵對環境政策」,這是梅姨時代的重要標誌。

梅姨從擔任內政大臣時期,就開始對非法移民製造「非常不利的環境」(即敵對環境政策)。

2012年更出台了更嚴苛遣返非法移民規定。如果移民無法提供有關自身合法居留身份的文書,將無法享受醫療服務,在開立銀行賬戶、註冊入學、租住房屋、就業方面遇到困難,甚至被政府人員稿子屬於非法居留的「黑戶」,必須離開英國。

自此,移民問題在英國日趨尖銳。

對留學生也不放過,多次收緊留學生簽證政策,讓留學生畢業之後在英國找工作難上加難。

梅姨和繼任者魯德的「移民殺手」頭銜越發醒目。

賈偉德動作還挺迅猛。

《泰晤士報》引述了賈偉德的政治盟友的說法,稱賈偉德正考慮在未來數周內一方面檢討各項具體政策,同時也會考慮重整內政部的組織架構。

賈偉德還表示,要對移民限制人數進行重新評估,以決定是否繼續這一目標。

《每日郵報》分析,梅姨和賈偉德之間非常可能產生矛盾和摩擦,賈偉德對卡梅倫時代就提出的限制移民人數在每年10萬以內的這個目標表示過質疑。

英國媒體對賈偉德上台這件事還是挺興奮的。

很多英國媒體最關注的就是:新上任的內政大臣居然公開反對梅姨的移民政策。

《獨立報》和《金融時報》都津津有味地把他反對梅姨作為報道的標題。

也有一些主流大媒在關注的是賈偉德對移民問題立下的Flag,表示非常期待,興奮地搓搓小手等待變革。

比如《太陽報》就說對賈偉德的任命是明智的。

《每日電訊報》甚至把賈偉德誇上了天,「有才華!」、「放手干吧!」

還是有一些媒體持懷疑觀望的態度。

《泰晤士報》說他的政治立場很討巧,但還是有風險的,因為民調顯示70%的英國人是支持當前對非法移民的處理政策的。

《獨立報》更是說的直接,表示有批評者在懷疑賈偉德是否會在保守黨政府對待移民的政策上帶來任何真正改變,還是只是說說而已?

《Politico》雜誌則在擔心梅姨,讓亞裔賈偉德上台本來是想有點喘息的空間,結果給自己挖了個坑。

《每日鏡報》則稱,在「擋箭牌」魯德去職以及接任人賈偉德公開抨擊「敵對環境政策」之後,首相特雷莎梅面對越來越大的辭職壓力。

有關報道的標題更大玩文字遊戲,稱「五一節(也可解釋為「梅日」,May Day)已經變成特雷莎梅的「求救日(Mayday,遇難求救信號」了)」。

《獨立報》說,如果賈偉德真的想管好內政部、做出成績來,必須解決英國本土主義者的態度問,如果他能給這些本土主義者創造「非常不利的環境(敵對環境)」,他會得到更多。

英國彼得森律師行首席法律顧問Peter Liu則認為,賈偉德目前的說法更多的還是一種政治表現。基於英國國家安全的要求和國內形勢,移民政策短期放寬的可能性不大,英國政府的立場永遠都是歡迎最有價值的人群,而新官上任颳起新風,更可能是在投資移民等對英國經濟直接產生作用的簽證類別中有所放寬,也不排除附加條件以保證吸引精英的新版PSW簽證復活的可能性。

賈偉德和妻子

關於德叔未來推出的移民新政,小海狸會保持密切關注。

歡迎關注最懂英國的微信號

「英國大家談」(ukdajiatan)

— The End —

文/Shelly Tian, 編輯/Freya,

文章參考Daily Mail, Daily Mirror, The Times,

Independence, The Sun, Politico, Daily Telegraph, Financial Times

圖片來自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英國大家談 的精彩文章:

倫敦一富人區一月20起入室盜搶,白天家中有人也破門,施虐受害人
吃得像維多利亞時代的農民才最健康,你會嗎?

TAG:英國大家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