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史學研究中的個人因素——讀《治史仍需以讀書為根基》

史學研究中的個人因素——讀《治史仍需以讀書為根基》

在網路信息技術深刻影響史學研究,歷史資料資料庫方興未艾的當下,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喬治忠先生獨具慧眼,從其帶給史學研究的諸多便利中,看出了它的一些不足,撥開雲霧,回歸史源,提出僅僅掌握史料的供應手段是遠遠不夠的,讀書治史的理路不可拋廢,治史仍需以讀書為根基。

基於此,也就引出了技術手段無法代替個人素養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人類的知識創造是憑藉各種集體集成形式實現的,但知識的獲取和積累卻是依靠一個個具體的個體獨立自主學習的過程。逍遙子百年道行的「北冥神功」在一朝之間傳給虛竹和尚的橋段只有在文藝作品中才能出現,在實際情況下,知識的獲取、積累、加工和再創造都是一個個的個體本身或獨立,或合作來實現的。

譬如史學研究。在史料檔案公開,可隨時取用研究的情況下,總有,且只有一部分人能下苦功夫,做出新成果。所謂一種史料,多種解讀;一種史實,多種敘事;一種觀點,多種認識。這與研究者個人的能力稟賦、素質閱歷等變數因素是分不開的。而在檔案資料數量和質量一定的情況下,如何提高研究者個人的硬實力(邏輯思維、思辯分析、文本敘事、剪輯加工、文字處理、歸納整合、考證索隱、參校辨偽、概括綜述、提煉抽象等能力)則是培養史學研究能力的應有之義。

2018年4月讀書小結

近來在翻譯文獻之餘,泛讀沃爾特·莫斯:《俄國史(1855-1996)》、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亞歷山大.格申克龍:《經濟落後的歷史透視》、托尼·朱特:《戰後歐洲史》等諸書,雖然不求甚解,不拘泥於具體內容,但覺適當讀一些通史性質的教材和專著有利於形成比較開闊的史學視野,提高歷史敘事的全局意識,從整體到局部,由宏觀維度視域下的「大歷史」再逐步細化到微觀史學所主張的精密考證,細緻研究,博觀而約取。

譬如讀俄國史,先讀幾本有代表性的通史性著作,如梁贊諾夫斯基、馬克·斯坦伯格:《俄羅斯史》、聞一:《俄羅斯通史》、克柳切夫斯基:《俄國史教程》、孫成木、聞一、劉祖熙:《俄國通史簡編》等,在頭腦中形成一個俄國史發展大體的時間脈絡、時代分期、理論框架、人物生平、前沿問題,進而再就其中最感興趣和有價值的方面做深入了解和研究。面對汗牛充棟且質量不一的史籍,這不失為一條撥雲見日的比較高效和可行的路徑。(2018.4.30.吉林大學圖書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史通訊 的精彩文章:

TAG:世界史通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