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家鄉巨變徵文選:橋的變遷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家鄉巨變徵文選:橋的變遷

茶馬古道上的青龍橋

四十多年前,我從詩禮出發,徒步從茶馬古道上走進鳳慶縣城,踏上了求學之路,當我的目光和瀾滄江上的青龍橋相遇,我被白牆青瓦、飛檐翹角的青龍橋驚得目瞪口呆,站在氣貫長虹的青龍橋上,憑欄遠眺,瀾滄江翻滾著晶瑩的浪花,像桀驁不訓的駿馬,浩浩蕩蕩,一瀉千里。

瀾滄江大峽谷,高山聳峙,峽谷深切,交通閉塞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修路架橋成為民眾的期盼。「滇江之鄉」鳳慶,早在上世紀30年代,鳳慶生產的紅茶就已蜚聲中外,遠銷歐美,成為英國上流社會品茗佳品。鳳慶境內層巒疊嶂,高山聳峙。瀾滄江由北向南穿過,將縣域一剖為二。大江右岸包括了縣城以及全縣三分之二的鄉鎮和人口,大江左岸,處於瀾滄江與黑惠江的夾角地帶,當地人稱為江北地區,有兩鄉一鎮近10萬人口。清朝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為了方便瀾滄江兩岸人民的交往,也為了開闢順寧府至大理、昆明的交通,順寧知府劉靖在現今小灣鎮的正義村和魯史鎮的金馬村之間,修建了橫跨瀾滄江的青龍橋。橋長93.52米,由16根並排跨江的鐵索組成,上鋪木板供行人、騾馬行走,兩端各有橋亭5間,青龍橋也成為了瀾滄江上最為古老的三大古橋之一,創造了中國古代橋樑建築上的牛鼻子洞、高橋飛虹、橋樓江關的「絕世三奇」。青龍橋的修建極為艱難,工匠先在江崖上鑿一U型的「牛鼻子」岩洞,將鐵匠手工鍛造而成的16股鐵索穿洞而過,再以石墩高高托起,橫過江面;16股鐵索,14股在下,2股在上,分布兩側,整個橋面江心高、兩端低,狀如飛虹,飛渡兩岸;橋兩端建有橋廊、橋樓,廊、樓相連,廊可供行人休憩避雨、憑欄遠眺瀾滄江風光,樓可令兵丁住宿守望。而兩岸驛路相接,樓門暮閉晨開,更有一夫當江、萬夫莫開之勢,自成一種景觀。

青龍橋不僅設計精美、造型獨特、工藝高超、結構牢固,還比著名的西南第一大鐵索橋——霽虹橋長30米,在清代,成為順寧府的第一宏偉建築。數百年來,無數的文人墨客在青龍橋橋墩、橋門、石壁,山崖上題詩作賦,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被譽為「昆華五子」的清代大理詩人李於陽賦詩曰:「橫亘水中央,垂虹百丈長。鐵索飛碧落,石壁破青滄。浪急蛟龍吼,山深猿穴藏。臨流憑眺望,天塹壯遐方」;梅爭彩賦詩:「何處驕龍逃至此,一卧長波永不起。天公不使龍飛去,削壁千丈築囹圄。」;辛亥革命後,從青龍橋走過了民國首任順寧府長兼縣知事張漢皋,初到順寧,張漢臬便特意為青龍橋出了幅上聯:「筆掃千軍,題橋早已羞司馬。」此聯氣勢磅礴,意境高遠,當時無人應對,後來,還是從青龍橋走出去的江北詩人毛鍵對出了下聯:「圖開八陣,排石還當法卧龍。」此聯行雲流水,超然脫俗。湘中楊國棟的撰聯「是幾時混沌鑿開,鐵索連環,萬壑千峰通鳥道;將半壁河山撐住,金湯鞏固,蠻煙瘴雨落虹流」,被許多人視為青龍橋上最為精闢叫絕的對聯。

老漭街渡大橋全景

青龍橋的建成,使順寧到昆明有了一條便捷的茶馬大道,此路也成為昆明通往滇西乃至緬甸的一條重要驛道。在抗日戰爭中,10萬中國軍隊防守怒江,糧食彈藥、軍需物資,不少都經青龍橋南下運輸。日寇為重創青龍橋,1941年4月21日,三架日寇的戰機飛臨瀾滄江青龍橋上空,連續投擲了13枚炸彈,後多次派飛機轟炸青龍橋。由於青龍橋兩岸奇峰聳峙,地勢險要,橋體深藏在瀾滄江峽谷的大山皺摺中,敵機無法俯衝,陰謀從未得逞,青龍橋亦絲毫未損。

茶馬古道上的魯史鎮由此得到快速發展。上世紀30 年代,魯史鎮成為鳳慶、昌寧、永平、巍山四縣的商品交易中心。魯史原稱阿魯司,總面積43萬平方米,因其所處地理位置特殊的緣故,曾一度成為滇西茶馬古道的咽喉重鎮,被譽為「茶馬古道第一鎮」。南來北往的馬幫把絲綢、百貨、布匹、鹽巴以及中原文化撒播到魯史,把魯史、詩禮、新華的茶葉、藥材以及民風民俗遙遙傳播,多少商人與馬幫結伴而行,多少文人墨客感受過古道之艱難,他們或在此駐足觀光,或開設商號,無數有名的、無名的店鋪構成了魯史最基礎的元素,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些店鋪和匆匆的過客在魯史的各個角落靜靜的講述著關於馬幫神奇的故事,魯史亦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小上海」。

老家就在瀾滄江北岸的詩禮鄉,與魯史相連,印象中的詩禮稱得上是山清水秀。要山有山,要有水,要樹有160787畝莽莽森林,論土地有人均1.2畝的耕地,說區位它處於鳳慶縣、昌寧縣、巍山縣的結合部。然而,在四十多年前,詩禮鄉可以說是一窮二白。「山是紅泥山,路是野雞路,一間草房人畜住,累死累活還是餓著肚……」便是當時最真實的寫照。鄉里沒有一件標準的自來飲水設施,那時我們在學校讀書,常用的照明只是馬燈、煤油燈、松明子火把等,晚自習下來,如同賣炭翁一般。我清楚的記得,我進城求學那年,是姐夫背著行李、箱子趕了三天的茶馬古道從青龍橋上才將我送進城裡的。據縣城裡的人說,四十多年前江北人進城,他們一眼就可以看出來:肩扛麻袋,足踏草鞋,褲腳卷過膝蓋,兩腿沾滿紅土,走路風風火火顧不上東張西望……的確,四十多年前從江北進城,必須憑兩隻腳一個腳窩一個腳窩地走進城,這是雷打不動的事實。

改革開放以來,鳳慶縣的公路建設突飛猛進,1983年6月,鳳慶投資84萬元,在瀾滄江漭街渡建成長137.7米,寬4.5米,高15.6米,跨徑106米,載重16噸的漭街渡大橋。這是通往鳳慶縣江北唯一的公路橋樑,從此,江南江北的交通溝通了,閉塞的江北終於有一條真正屬於自己的公路,魯史、新華、詩禮相繼開通了公路,在喜慶的鑼鼓聲中,人們送走了一段艱辛的歲月,迎來了一番嶄新的旅程。正如大橋上的詩句:「鳳嶺鎮西南,崗巒百里江橫帶;蒲門開孔道,鎖鑰雙關橋卧波。竹筏橫撐,昔日中流驚險渡。鐵橋高架,今朝天塹變通途」。

魯史鎮

遙想1693年農曆8月初六,大旅行家徐霞客從保山市昌寧縣進入鳳慶縣境,於8月十四日從鳳慶城出發,與前往下關的馬幫一道走上了茶馬古道。8月十五日,徐霞客與馬幫一起,就在這漭街渡,乘竹筏渡過瀾滄江,到達魯史,沿著古老的茶馬古道而下,渡黑惠江,取道巍山。他對瀾滄江流經順寧的情況作了詳細記述。「十五日平明,東北下破。坡兩旁皆夾深崖,而坡中懸之,所謂高簡諸村廬,又中踞其上。二里,轉坡北,下峽中。一里,復轉東北,循坡而下。四里,始望見瀾滄江流下嵌峽底,自西而東;其隔峽三台山猶為夙早霧所籠,咫尺難辨。

於是曲折北下者三里,有一二家瀕江而居,是為渡口。

瀾滄至此,又自西東注,其形之闊,止半於潞江,而水勢正濁而急。甫聞擊汰水波聲,舟適南來,遂受之北渡,時駝騎在後,不能待也。

登北岸,即曲折上二里余,躋坡頭。轉而東行坡脊,南瞰江流在足底,北眺三台山屏回嶺北,以為由此即層累而升也。又聞擊汰聲,則渡舟始橫江南去,而南岸之駝騎,猶望之不見……」

我們從詩禮進城,只需乘坐6個小時的客車,再也不用遭受徒步茶馬古道的艱辛。從此,青龍橋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茶馬古道亦漸漸成為了遙遠的傳說。

2004年,國家「西電東送」戰略標誌性工程小灣電站在鳳慶縣境內修建,是雲南有史以來單項投資最大的工程項目,小灣水電站總裝機容量420萬千瓦,單機70萬千瓦,年保證發電量190億千瓦時,總庫容150億立方米。電站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灌溉、攔沙及航運等綜合利用效益,是瀾滄江中下遊河段的龍頭電站。而青龍橋和漭街渡大橋也將隨著小灣電站水庫的蓄水而永沉江底。

為保護青龍橋這一國家級的文物,省、市、縣組成的勘察設計組多次對青龍橋進行了勘察、測繪,勘察設計及施工人員對橋兩端進行了認真的考古發掘和清理,全面詳盡地收集、保存了現有資料,包括測繪、照相、錄像、文字、複製模型等,對從原橋拆下的所有構件進行殘損鑒定、分類編號,通過人力、畜力、船運、汽車運到搬遷點,同時對橋旁的摩崖石刻,先進行化學清洗、加固、封護等,然後用電動珍珠鋸進行分塊整體切割,隨青龍橋一道進行易地保護。

為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鳳慶縣按照尊重歷史、保護為先的文物修繕理念,充分挖掘文物歷史文化內涵,大力拓展文物公共服務功能,讓珍貴的文化遺產煥發新的光彩。2004年,青龍橋由雲南省移民局委託雲南省考古研究所將其搬遷到鳳慶縣鳳山鎮金平村境內的紅龜山加以重建。2017年,青龍橋得到「涅槃重生」,曾經橫跨瀾滄江的青龍橋,經過工人們的不懈努力,以全新的姿態展現在我們面前。雖然缺失了「報罷南闈十一秋,蘇秦已被黑貂裘。題詩溫自追司馬,氣阻長江水不流。」的氣勢,卻開創了鳳慶縣文物保護和旅遊開發有效結合的先例,站在橋上,青龍橋的神韻依然可見,而有些東西,卻永遠也無法複製,那長江飛虹的氣勢,唯有在夢裡延續。

為方便兩岸群眾的交通,2008年,橫跨大寺鄉河順村和魯史鎮永新村的新漭街渡大橋建成通車。而今,當我每一次開著車子回老家詩禮鄉,我都會站在公路旁最佳觀看位置,一次次摁動相機快門,儲存新漭街渡大橋的雄偉英姿,新漭街渡大橋似一條白練,將鳳慶縣右岸的大寺鄉和左岸的魯史鎮連接起來。大橋共有9 個橋墩,右岸5 個,左岸4 個,緊靠瀾滄江左右岸邊的兩個橋墩特別高峻也特別墩實,被稱為主墩,兩個主墩之間的距離為220 米,最高的主墩居於左岸,高168米,上部是巨大的混凝土澆築體,托住了修長的橋樑,使整座大橋猶如9個大小不一的「T」梁連在一起,橋面道路凈寬9米,中間的車行道有7米寬,車行道兩側各安排有1米寬的人行道,人行道高於車行道50 厘米,人行道的外側是1 米多高的護欄,確保了車輛和行人的安全。新漭街渡大橋也成為亞洲第一深水高橋,走在橋上,自己彷彿就是亞洲第一「高人」。

新修建的青龍橋

目注瀾滄江,曾經如烈馬般狂奔的江水在小灣水電站庫區如亮閃閃的巨鏡,靜靜地環繞於兩岸大山之間,縷縷霧氣把跨江大橋裝點得如彩虹般美麗,構成了一幅山與水、水與天相連的和諧畫面。高峽出平湖、彩虹連山間,小灣庫區的百里長湖詮釋著瀾滄江最壯美的篇章。奇花爭艷,飛雲織錦,層巒迭翠,給遊人增添了無限雅興。有人默默地在橋上接躇而行,有人在望著江面深思,有滔滔不絕,有人指手畫腳……或許是百里長湖的靈光感化著人們的靈魂,讓大家在這靜思靜慮,滌盡心靈的污垢,坦坦蕩蕩,舒舒服服地沐浴陽光。

而我,常在江邊攝影拍照,吟詩作畫,百般美景任我索取,或引吭高歌,忘卻煩惱,體驗人與自然的神工給予的美景。或眺望高峽出平湖的壯觀景象,欣賞那「兩岸丹青開畫本,一江春水入詩箋。波光瀲灧落紅舞,絲柳飄搖抱月眠」壯麗。

新漭街渡大橋

新漭街渡特大橋的建成,以及連接大橋的鳳魯公路改擴建完工,使鳳慶縣江北地區的交通狀況得到根本改觀。2017年,鳳慶縣183個村實現油路「村村通」,全縣已建成公路10589公里,其中,國道75公里、省道198公里、縣道578公里、鄉道1537公里、村道8174公里,建制村公路里程達1602.6公里。堅強不屈的江北人以機遇引路,憑汗水開道,用一身響錚錚的鐵骨辛勤地耕耘著自己的家園。

家鄉詩禮,原來千孔百瘡的街道已經建成了寬敞的水泥路面,的詩禮至昌寧的公路已經暢通,7個小型水電站與縣城的電網併網成功,結束了山區不通電的歷史,絕大部分農戶建起了沼氣池,村村寨寨展現出了「不見炊煙起,但聞飯菜香」的新面貌……同時,詩禮根據縣裡「北煙南糖中茶」的大格局規劃,加大了烤煙、泡核桃的種植力度。2017年,詩禮鄉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4.3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0702元,是40年前的100倍,烤煙種植面積達20060畝,交售煙葉53569擔,總產值達7472萬元,種煙農戶戶均收入達5萬元左右。產值是40多年前的110多倍。泡核桃以果大、皮薄、肉厚、味美深得消費者的青睞,種植泡核桃面積11萬餘畝,產量達9052.5噸,實現產值1.6億元,產值比40多年前增長了130倍。生豬存欄6.5萬頭,大牲畜存欄5052頭,山羊存欄6399隻,家禽存欄13.1萬羽,產蛋27.3噸,實現畜牧產值1.26億元。產值是40年前的105倍,廣播電視覆蓋率達98%,通訊覆蓋率達100%……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在奮進中不斷得到改善。魯史鎮成為雲南省旅遊小鎮、中國最美村鎮,詩禮古墨成為中國避暑小鎮、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新華鄉成為臨滄最北部苗嶺歌舞之鄉……

亞洲第一高的新漭街渡大橋

如今,我們從縣城到詩禮,僅兩三個小時就可以到達,這樣的事,在40年前是做夢都想不到的,像我這樣開著自已的小車回老家、上班的人已是再平常不過。「原先這裡的老百姓趕一趟集,二三十里路都得兩頭摸黑走一天。天不亮打著火把,背著乾糧翻山越嶺,到了集上來不及好好逛一下,換點鹽巴、布匹、火柴,又得深一腳淺一腳地往回趕,回到家裡已是天黑。現在,只要站在公路邊招招手,就可以搭上到鳳慶的班車,還可以到縣城好好逛一逛。」這是魯史鎮村民的知心話。

中國避暑小鎮詩禮古墨

據悉,截止2017年底,鳳慶縣共有機動車128624輛,駕駛員達136993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是有了祖國這個大家庭的繁榮、富裕、安定,才有我們一個個小家的幸福。駐足今天,回望過去,我們不得不驚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給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特別是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已經在人民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不斷地刷新著中國農村的面貌,書寫著一部中國農村改革與發展的鏗鏘樂章。

作者簡介:

《你我她》雜誌簽約作家,系雲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人民日報》(海外版)、《民族文學》、《散文天地》等轉載。著有旅遊散文集《一路風塵 一路成長》、散文集《栽種心靈的莊稼》。

徵文合作單位:

中共涇陽縣委組織部

漢中市西鄉縣審計局

西安市長安區郭杜街道河池寨村黨支部村委會

陝西文瀚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陝西老陝網商貿有限公司

平利縣中皇山女媧茶業有限公司

渭南市中心醫院

禮泉縣永康頤養中心

新西部教育網

渭南農商網路傳媒有限公司

中共乾縣縣委宣傳部

中共大荔縣委宣傳部

中共丹鳳縣委宣傳部

中共蒲城縣委宣傳部

陝西省旅遊協會

西安市長安區鳳棲山人文紀念園有限責任公司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家鄉巨變」徵文啟事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家鄉巨變」徵文集錦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滿懷激情寫家鄉巨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陝西農村網 的精彩文章: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家鄉巨變徵文選:四十年後的回首

TAG:陝西農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