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真正的愛不是什麼?

真正的愛不是什麼?

愛不是——墜入情網

墜入情網的人,常常激情洋溢地表白:「我愛(他)她!」但其實,這只是一種主觀的慾望而已。

首先,墜入情網,通常會產生與性有關的慾望。眾所周知,不管我們多麼愛自己的孩子,都不可能與他們墜入情網。

許多人都有關係密切的同性朋友,但除非有同性戀傾向,否則,絕不會與其墜入情網。

人們之所以墜入情網,是因為他們在潛意識和意識里有一種性的衝動。

其次,墜入情網的「愛」不會持續太久,不管愛的對象是誰,早晚我們都會從情網的羈絆中爬出來。

誠然,這不意味著我們不再愛對方,不在愛那個與我們墜入情網的人,但令人頭暈目眩的戀情,終歸有一天會徹底消失。這就如同美好的蜜月,遲早要歸於結束,鮮艷的花朵,勢必要枯萎凋零。

要了解戀愛這種現象的本質,我們就必須先來了解心理學上所謂的「自我界限」。不妨以嬰兒的成長為例——

嬰兒出生最初七個月里,還無法分辨自我和外部世界之間的界限。

當他們揮舞自己的小胳膊小腿兒的時候,感覺整個世界都在跟著他們一起移動;

當他感覺飢腸轆轆的時候,以為整個世界都在與他一塊兒挨餓;

當他看見母親身體運動的時候,以為自己也跟著母親在一同運動;

甚至當母親哼唱起搖籃曲的時候,他會以為那是她自己的聲音。

在新生嬰兒的感覺,你在一切移動和固定的事物之間,在他和周圍的人群之間,在單個個體和整個世界之間並沒有什麼界限和差別。自我界限的認識和發展,會持續到青春期乃至成年以後。

孩子到了兩三歲左右,才能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有限。在此之前,儘管他自己知道自己無法讓母親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但他仍然會把自己的願望和想法,同母親的行為混為一談。

到了三歲以後,雖然孩子的態度有所收斂,雖然他們對自己的能力的局限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但腦海里還是會幻想著如何隨心所欲。他們會幻想自己無所不能。

所以,這時,強大的超人和太空飛俠之類的故事,總是最受他們的歡迎。

而對於進入青春期的少年而言,超人和飛俠已不在滿足他們的情感需要了。這時的他們更為真摯地感受到,自己的身體和能力有著多麼大的局限性!

他們也隱約意識到,個體只有融入社會才能更好的生存。他們渴望突破自身的局限,卻又受到自我界限的限制,這通常使他們產生無助的痛苦。

永遠活在自我界限中,只會給人帶來孤獨。

但是,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還是渴望擺脫孤獨,衝出自我界限的牢籠。

墜入情網,意味著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潰,使我們的「自我」與別人的「自我」合二為一。於是寂寞消失了,代之以難以言喻的狂喜之感。

在某種意義上,墜入情網是情感和心靈的一種退化。

與心愛的人結合在一起,跟童年和與父母相伴的記憶彼此呼應,讓我們彷彿又體驗到幼年時無所不能的快感,又感覺到自己強大有力,似乎沒有什麼能阻止我們實現願望。

但我們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感覺是虛幻的,常常與現實脫節。這種感覺就像一個兩歲大的幼兒,自認為能稱霸世界一樣不可理喻。

殘酷的現實,遲早會擊潰我們的愛情之夢。日常的瑣事和難題,會使我們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和衝突:

男人需要性愛,女人卻因為心情不好而予以拒絕;

女人想要看電影,男人卻想留在家裡看電視;

男人想把錢存進銀行,女人卻想拿出來買洗碗機;

女人想談談自己的工作,男人卻想談談他的工作。

雙方都驚訝而痛苦的意識到,自己其實並沒有跟對方融為一體,彼此的慾望、愛好和想法都相去甚遠,局面好像難以改變,差距好像無法縮短。

於是,兩個各自的自我界限重新合攏,又恢復成為兩個不同的個體。幻覺破滅,就可能面臨勞燕分飛的局面。

毋庸置疑,若想避免這種情形,兩個人就必須面對現實,學會真正的相知和相愛。

墜入情網並不是真正的愛,只不過是愛的一種幻覺而已。

情侶只有在脫離情網之後,才能夠真正相愛。真愛的基礎不是戀愛,甚至沒有戀愛的感覺,也無需以之為基礎。

墜入情網不是出於主觀意願,不是有計劃,有意識的選擇。

當戀愛的激情到來時,你可以憑藉願望和意志力來控制戀愛的激情,卻不能憑空創造出激情。

擴展自我界限需要付出足夠的努力,墜入情網卻無需努力。

當最初的激情褪去時,自我界限必然恢復原狀,留下的只有失落和幻滅,心靈絕不會因此成長。

只有真正的愛,才能讓自我界限得到擴展,讓心靈得到成長和完善,而且不再恢復原狀,這是墜入情網無法實現的結果。

墜入情網唯一的作用是消除寂寞,而不是有目的的促進心靈的成長。

一旦墜入情網,我們便會以為自己生活在了幸福的巔峰,以為人生無與倫比,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在我們眼中,對方近乎十全十美,雖然有缺點和毛病,那也算不上什麼,甚至只會提升其價值,增加對方在我們眼中的魅力。

在這種時候,我們會覺得心智成熟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當前的滿足感。我們忘記了一個事實:我們和愛人的心智其實都還不完善,需要更多的滋養。

墜入情網,是人類內在的性需求與外在的刺激發生作用時,所產生出的典型的心理和生理反應,其意義在於增加人類的生殖機會,促進物種繁衍和生存。或者說,墜入情網是人類的原始基因對於人類理性的征服,使我們心甘情願地落入婚姻的「陷阱」。

倘非原始基因在起作用,不知有多少戀人或者配偶(包括幸福的人和不幸福的人)在步入婚姻殿堂之前,就會因為想到婚後要面對的現實,而感到張皇失措,只想落荒而逃了

愛不是——浪漫愛情的神話

墜入情網會給我們造成一種幻覺,讓我們誤以為「愛情是永恆的」。

正是這種幻覺讓我們心甘情願地步入了婚姻的陷阱,推動了家庭和婚姻的運轉。

浪漫的愛情神話使我們相信,世界上每個青年男子,都有屬於他的唯一戀人,每一個青年女子也同樣如此,這是上天註定的。

事實的真相是:我們把初戀時愛的感覺,錯當成了永恆的愛。

為了追求永恆的愛,為了追逐那種幻覺,我們後悔不迭,要麼與對方分道揚鑣,要麼一輩子生活在悔不當初的痛苦之中。

通常,許多神話都隱含著最樸素最偉大的真理,從本質上說,浪漫愛情神話是一種可怕的謊言。數不清的人陶醉於神話營造的虛假氛圍中,只想成為愛情的奴隸,到頭來卻發現自己始終生活在自欺欺人的假象中。

現實生活與浪漫愛情往往相差十萬八千里!

在談自我界限

墜入情網的感覺,跟真正的愛極為相似。

真正的愛是一種擴展自我的體驗,所以,它與自我界限密切相關。在愛的過程中,我們感覺自己的靈魂無限延伸,奔向心愛的對象。我們渴望給對方滋養,希望對方能夠成長。

對於某種事物長期的愛,是我們生活在了精神貫注的境界里,於是,我們的自我界限便開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後,自我介紹就會淡化,而這時,我們的心智便獲得了成熟。隨著愛的進展,自我與世界的區別越來越模糊,最終讓我們與世界融為一體。

性和愛雖然可能同時發生,卻不是同一回事兒。在特定情況下,性跟自我界限的崩潰有著某種關聯,它可以讓人產生狂喜。性的高潮讓自我界限剎那間崩潰,使我們可能變得極度忘情。

在狂喜過後,自我界限就會恢復原狀,我們也重新恢復了理智,對對方再也提不起精神來,甚至連起碼的喜歡也談不上。在性高潮的剎那間,我們忘了自己是誰,只感覺靈魂出竅,迷離在了時空之中。但這樣的感覺只能持續短暫的時間,甚至只有短短一秒鐘。

真正的愛帶來的喜悅,延續的時間更為長久,可以使我們和宇宙融為一體,我們把這種情形稱之為「人性和神性的結合,也就是天人合一」。

好在大多數佛教人士都相信,我們必須先擁有或完成某些目標之後,才有資格談「放棄」。

只有經過成年人的階段,經過磨鍊和修行,他們才有可能達到至高境界,體驗到超凡的感覺。

有的人認為,藉助新生理的性高潮和服用迷幻類藥物,也可以達到涅槃之境,但實際上,那種境界絕非涅槃之境。

戀愛和性卻有可能成為真愛的開始,因為戀愛和性愛造成的自我界限的暫時消失,可以使我們對方做錯承諾,而在履行承諾的過程中,真正的愛便可能產生。

墜入情網本身並不是愛,但它卻是愛的神秘架構中最重要的一環。

愛不是——依賴性

對愛最常見的誤解,就是將依賴當成了愛。

這種情形多出現在因感情失意而極度沮喪的人身上,他們無法忍受孤獨,甚至產生輕生之念,常以自殺相威脅。

「我不想再活下去了!我們有了丈夫(妻子、男朋友、女朋友),活著還有什麼樂趣?

這不是愛,而是一種過分的依賴感。是一種寄生的心理。沒有別人就無法生存,意味著你是個寄生者,而對方是寄主。你們的關係和感情並不是自由的,而是因為需要依賴才結合在一起的。

真正的愛是自由的選擇。真正相愛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只是選擇生活在一起罷了。

沒有別人的關心和照顧,就認為人生不夠完整,以致無法正常生活,這就構成了心理學上的「依賴性」。過分的依賴只能導致病態的人生。

當然,我們必須區分病態的依賴和對依賴的正常渴望。人人都有依賴的需求和渴望,都希望有更強大、更有力的人關心自己。不管年齡大小,不管成熟與否,我們都希望獲得別人的關心和照顧。心理健康的人承認這種感覺的合理性,卻不會讓它控制自己的生活。

因過分依賴而引起的心理失調,心理學家稱之為「消極性依賴人格失調」。

患有這種疾病的人,總是苦思如何獲得他人的愛,卻沒有精力去愛別人,就如同飢腸轆轆的人,只想著向別人討要食物,卻拿不出食物來幫助別人一樣。

消極性依賴人格失調患者的典型特徵:他們不在乎依賴的對象是誰,只要有人可以依賴,就會心滿意足。只要通過與別人的關係,使自己獲得某種身份,他們就會感覺舒適,至於那種身份具體是什麼,對他們並不重要。他們的情感關係貌似堅固,實則脆弱,因為它們構建情感的目的,只是為了填補內心的空虛,為此,甚至達到了來者不拒的地步。

所謂消極性依賴,是指患者只在乎別人能為他們做什麼,從不考慮自己能為對方付出多少。

沒有一個人提到接受挑戰性的工作,創造出滿意的藝術品,積極地為社區服務,刻骨銘心地愛上某個人並且生兒育女。他們的白日夢裡沒有「努力」和「進步」的字眼,只想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別人的愛和照顧。

僅僅把得到別人的愛當成最高目標,你就不可能獲得成功。想讓別人真正愛你,只有讓自己成為值得愛的人。滿腦子想的只是消極接受別人的愛,就不可能成為值得愛的人。

情感健全的配偶,可以適當更換彼此的角色:男人可以偶爾做做飯,陪伴孩子玩耍,打掃房屋等,這些舉動對於妻子而言,不啻為一份美好的禮物;同樣,妻子也可以在丈夫生日當天,主動代替她去修剪草坪。適當進行角色互換,就像是進行有趣的遊戲,可以給生活增添更多的情趣,更可以減少對方的依賴性。它可以訓練我們在沒有伴侶支持的情況下,仍然正常生活,而不是突然間失去主張,不知所措。

依賴性過強的人,總是把失去伴侶的支持當成極其恐怖的事。他們絲毫不肯降低對他人的依賴度,也不肯給與對方更多的自由。

在消極性依賴的婚姻中,夫妻之間的分工格外嚴格,丈夫不會做妻子的事兒,妻子也不會做丈夫的事。離開了妻子,丈夫便無法生活;離開了丈夫,妻子也無從無所適從。他們彼此都不獨立,都需要依賴對方。這種過分依賴的心理,致使婚姻變成了可怕的陷阱。

唯有學會獨立,體察彼此真正的需要,才能夠組建美滿的家庭,實婚姻關係更加持久。

導致消極性依賴的根源是缺乏真正的愛。患者由於在童年時沒有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終日與孤獨和空虛為伴,所以,他們會就會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得到別人的愛。

童年時得到父母持續關愛的孩子,成年後就懂得珍惜自己,並相信自己是值得愛的,是有價值的。他們相信只要堅持真實的自己,就能夠得到別人的愛。

而在缺少愛的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成年後內心始終缺乏安全感,在他們心中,世界無情而很亂,別人總是以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他們對自己的價值感到深深的懷疑。因此,一旦抓住一個人,就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不顧一切地尋求他人的愛和關注,甚至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

消極性依賴患者的過度依賴傾向,正是人格失調的一種特殊癥狀。

他們不肯推遲滿足感,先苦後甜,只貪圖暫時的快樂,是裝不能面對現實。他們從不考慮他人的需要,即使情感關係行將破裂,仍然我行我素,不肯做出改變。

他們不肯為自己的成長負責,還會阻礙最親近的人的成長。倘若情感出現問題,他們就會歸咎他人。他們每每活在失望和沮喪中,但卻認為是別人沒有盡心儘力。他們容易忘記別人的好處,單單想到其缺點和不足,並為此感到消沉,產生怨恨。

不少消極性依賴症患者都是癮君子,有的喜歡酗酒,有的迷戀吸毒。他們具有某種「容易上癮的人格」——他們對別人上癮,從別人身上吸取需要的一切,而且永不饜足。

過於強烈的依賴性,可能使我們強烈地親近某個人,表面上我們與對方彼此深愛,但實際上卻只是依賴對方而已。這種依賴性多源於童年時期,由於患者的父母缺乏愛的能力,孩子在孤獨和冷漠中長大,所以就會產生過度的依賴心理。

只想獲取卻不願意付出,心智就會永遠停留在不成熟的狀態,這隻會對人生構成限制和束縛,給人際關係造成破壞,當別人跟著遭殃,而不是促進別人的心靈成長。

愛不是——精神貫注

人們常常把過分依賴錯當成「愛」,而忽視了心智的成熟和心靈的進化。

不是所有的「精神貫注」都是愛。

那些與心智成熟無關,不能給心靈帶來任何滋養的「精神貫注」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

一個人每周工作七八十個小時,一心獲取金錢或權勢,固然也可能有所成就,但金錢的積累,權勢的鞏固,並不意味著自我能獲得真正的拓展和完善。

愛的唯一目標,乃是促進心智的成熟和人性的進步。

培養某種愛好,是自我滋養的有效手段。合理而健康的愛好,是培養自尊自愛的必要手段。當然,愛好本身並不應該成為自我完善的終極目標,否則就偏離了人生的方向。

如果我們懂得自尊自愛,就不會自欺欺人,以低級、膚淺的目標代替自我拓展和自我完善。

從另一方面說,通過權力和金錢也未必不能實現愛的目標。有的人投身政治,只是想憑藉政治影響力,為人謀求幸福。有的人努力賺錢只為供子女上大學,或是用金錢購買更多的自由和時間,這樣才有條件去學習和思考,去推動心靈的成長和心智的成熟。對於這些人來說,金錢和權力不是最終目標,人類才是他們愛的對象。

我們愛的真正對象應該是人。

只有人類的心靈,才有成長與進步的能力。如果我們喪失了愛人類的能力,就可能把情感轉移到其他事物上,以為這樣也可以培養出真正的愛。

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並不同於人和寵物的關係。

首先,我們和寵物的溝通相當有限,我們不知道他們每天在想什麼,卻一相情願,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投射到它們身上,甚至引以為人生知己。

其次,我們喜歡寵物的原因是,他們表現乖巧,任憑擺弄。要改善寵物的心智,我們只能把它送到寵物馴養學校。如果我們與某個人相處,局面就完全不同了,我們必然會容許他(她)擁有獨立的思維和意志,因為真正的愛的本質之一,就是希望對方擁有獨立自主的人格。

最後一點是,我們豢養寵物,只是希望他們永遠都不要長大,可以乖乖的陪伴我們。我們看重的,是寵物對我們的依賴性。

很多人不懂得如何去愛別人,他們「愛」的只是「寵物」。二戰期間美國士兵迎娶了德國、義大利等「戰爭新娘」。異國婚姻看是浪漫,其實無法溝通。當新娘學會了英語後軍人丈夫再也無法像對待「寵物」那樣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慾望投射到妻子身上,丈夫意識到,他們的觀點和見解有著很大的差距,人生的目標也截然不同。追求自由和獨立的女性,無法接受男性唯我獨尊,以對待寵物的態度與他們溝通,以呼喚寵物的方式同他們對話。

母親把孩子永遠當成嬰兒來對待,同樣也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兩歲孩子之前,他們尚可算是理想的母親,對孩子的照顧也無微不至,但當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成熟,變得任性和不聽話,甚至試圖擺脫母親的束縛時,他們的愛便宣告終止。他們不再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甚至產生怨恨和厭惡。

她們可能很想再次懷孕,擁有另一個孩子作為新的寵物。她們也可能幫助鄰居照顧嬰兒,卻對自己的孩子置之不理。失去母愛的孩子孤獨而悲傷,母親卻視若不見,反而把精神「貫注」在別人的孩子身上。

對嬰兒的愛、對寵物的愛,以及對唯命是從的伴侶的愛,多是出自父性和母性的本能,這和墜入情網的情形極為類似,無須付出過多的努力。

真正的愛的滋養,遠比一般意義的撫養複雜的多。引導孩子心靈成長和心智成熟的過程,與出自生物本能的養育過程完全不同。

其實,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還包括適當的拒絕、及時的讚美、得體的批評、恰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溫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

父母應該成為值得尊敬的領導者與指揮官,告訴孩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要進行理性地判斷,而不能憑直覺,必須認真思考和周密計劃,甚至是做出令人痛苦的決定。

愛不是——「自我犧牲」

愛是一種極為複雜的行為,不僅需要用心,更需要用腦。

過分的愛還不如不愛,該拒絕時卻一味給予,不是仁慈,而是傷害。越俎代庖地去照顧原本有能力照顧自己的人,只會是對方產生更大的依賴性,這就是對愛的濫用。

愛絕不是無原則地接受,也包括必要的衝突、果斷的拒絕和嚴厲的批評。

受虐狂把忍受虐待視為真正的愛,然而他們尋求報復快感的前提和忍受虐待的動機,是來自恨而不是愛。

受虐狂還有一種錯誤觀念:他們一廂情願,把自我犧牲當成是真正的愛。其實,他們的潛意識蘊藏著更多的是恨,並渴望得到發泄和補償。

其實,我們真心去愛某個人,是因為我們自己需要去要去愛別人;我們生兒育女,是因我們自己想要孩子;我們愛自己的孩子,是因為我們渴望自己成為充滿愛心的父母。

真正的愛能夠使人發生改變,在本質上是一種自我擴展,而非純粹的自我犧牲。所以,愛在某種意義上是自私的,最終追求的是自我完善。

區別愛與非愛的關鍵不是自私或是無私,而是行為的目的。真愛的目的永遠都是促進心智的成熟,出於其他目的的「愛」都不是真愛。

愛,不是感覺

愛是實際行動,是真正的付出。

真正有愛心的人,即使面對他不喜歡(甚至討厭的人)也能表現出愛的姿態,他們心中隱藏的愛,才是真正的而非虛假的愛。

愛的感覺與精神貫注密不可分。後者是把情感與興趣「貫注」到外在的對象上,將其當成屬於自己的一部分。精神灌注和真正的愛雖然容易混淆,但仍有顯著區別。

首先,精神關注的對象,不一定是有身邊的事物,因此就不見得其具有心靈的感受。

其次,對某種事物產生精神關注的人,未必會重視其心智的成熟。患有消極性依賴症的人,甚至害怕貫注的對象成長進步。

第三,精神貫注可能與智慧和責任無關。在酒吧里初識的異性,可能在短時間內相互貫注。他們沒有承諾,沒有考慮各自家庭的穩定性(這些顯然比性更重要),僅僅是最求性的暫時滿足。

最後一點是,精神貫注隨時都可能消失。換句話說,精神關注的生命力極短,不可能長久維持。

真正的愛,需要投入和奉獻,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唯有真正的投入和奉獻,才是實現愛的有效方式。

真正有愛的人,不可能單憑愛的感覺行事。真正的愛來自雙方心靈的意願,而不是一時衝動。真正的愛是自主的選擇,無論愛的感覺是否存在,都要奉獻出情感和智慧。

愛的感覺也許是無限的,愛的火苗隨時有可能在心頭燃起,但是我們能夠付出的愛是有限的,不能隨意選擇愛的對象。真正的愛不是忘乎所以,而是深思熟慮,是奉獻全部身心的重大決定。

把真正的愛與愛的感覺很為一談,只能是自欺欺人。

一個整天酗酒,不管妻兒的人,可能會眼含熱淚對酒吧侍者傾訴:「我愛我的家人。」對子女置之不理的人,也可能以最具愛心的父母自居。這種虛假姿態其實不難理解:把「愛」掛在口頭上,或者只在腦海里去想像真正的愛,並以此作為愛的證據,這顯然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而表現出愛的行動卻相當困難。

真正的愛,其價值在於始終如一的行動,這遠遠大於轉瞬即逝的感覺和者精神貫注。真正的愛出自自我意願,只能依靠實際行動來證明。愛是行動,不是空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堂聖范 的精彩文章:

TAG:禪堂聖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