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悲慘人生的救世主

悲慘人生的救世主

To be clear

To be strong

前面的話

近幾年,雖然因為創業的原因,和社交媒體的關係緊密了許多,但表達欲其實並沒有顯著的提高。朋友圈幾乎閑置,微博有一搭沒一搭的發著。

但隨著關注領域的細分和自我認知的推進,突然「記錄欲」開始澎湃,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觀過的展都想要寫下點什麼。一是對攝入信息的整理和沉澱,二是好為人師的以為也許我的心路歷程會對一些人有幫助也說不定呢。

這個公眾號是博客也是周記,主要形式為我的讀書筆記和隨筆,常規主題暫定為積極心理學、內在成長、治癒、教育、女性以及穿插一些生活瑣碎。希望藉由這個嘗試讓我向更加專業的領域靠近,也同時為一些和我有共同困惑或需求的朋友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第一篇文章,想談談我心目中的悲慘人生救世主:目的論。

1.每個人都用過的借口:原因論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有著嚴重的童年陰影。我的媽媽是一個十分暴戾的人,這與她的成長環境有關,她十一歲時失去母親,我的外公迅速組建新家拋棄了她在內的三兄妹。她作為三兄妹里的二女兒重演了人世間所有二女兒的悲劇,沒有哥哥的家庭地位,沒有妹妹的得寵優勢,即使是親朋好友也常常忽略掉她這個二女兒的感受,大活兒小活兒都是她,呼來喚去又不以為意。懂事又能幹的結果是,親友們會跟她說一些大人的話:你爸爸娶新老婆生兒子,不要你們了,真過分……卻不曾在她哥哥和妹妹面前提及。長大成人後三兄妹的性格特點十分明顯,舅舅大大咧咧,小姨樂樂呵呵,唯獨媽媽「心狠手辣」。

《請回答1988》說出了全天下二女兒的悲哀

我的童年基本上回憶不起任何與她的依戀,沒有撒嬌、沒有愛撫、沒有溝通,有的僅僅是她語言和行為上的暴力。

所有親子關係不好家庭的孩子都會在成長過程中努力逃避變成自己父母的樣子,卻又無可奈何的帶有他們的影子,我也不例外。當我的情緒失控,當我說出了連自己都厭惡的話語時,第一反應就是:「我媽媽就是這樣對我的!我沒有被好好對待!我不會愛別人因為沒人愛我!我有童年陰影!」對方(也就是我先生)通常會停下爭吵反過來安慰我。

有一天,當我又一次和媽媽抗議她的教育方式時,她說:「我小時候多可憐,我童年多悲慘,我也不想這樣啊,養你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你為什麼不理解我不心疼我?」

我停下了爭執,因為內疚,但我依然憤怒,因為委屈。

我問自己,如果有了孩子,會把我的童年陰影發泄到ta身上嗎?答案是絕對不會。相反,我一定會給ta自己沒有經歷過的溫柔童年。

於是我意識到,當我不想使用童年陰影這個理由時,它是不會出現的。無論是我還是媽媽,不過是借其為自己的行為辯解罷了。正是擁有了「童年陰影」這把尚方寶劍我們才可以無所顧忌的去傷害別人,放任自己。這就是非心理學專業的人淺薄了解弗洛伊德理論後的結果。

佛洛依德的孫子Lician Freud的油畫

弗洛伊德(Freud S.)的人格發展理論有二個重要特點:一是強調生物本能在人格形成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強調嬰幼兒期的經歷和經驗對人格形成和發展的重要作用。弗洛伊德認為,每個人都會經歷五個發展階段,不同階段發展得順利與否對以後的人格將有重大影響,特別是童年時代的慾望滿足和挫折與人格形成發展的關係密切。

很多人在淺嘗輒止的了解後幡然醒悟,原來自己的問題都是童年時期的周遭環境造成的,然後責怪過去、責怪父母、責怪他人:「我是無辜的」、「我才是受害者」、「我有理由暴力」、「我就是不合群、反社會、怨恨人類、懶惰、拖延、小心眼、性格怪異」……

很多人反駁說:為什麼同樣的孵化條件,有的孵出來是毛茸茸的小雞,而有的卻是冷血無情的毒蛇?因為毒蛇蛋就是毒蛇蛋,自己本性的惡與周圍的環境無關。

沒錯,人固然有氣質和性格上的天生差異,但我相信人之初一定是性本善的。當然也存在由基因突變造成的荷爾蒙分泌問題導致極端性格,但這樣的案例畢竟佔少數。

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經說過:「人,是靠養出來的」。對此我深以為然。一個嬰兒長大成人後的行為、心態絕大程度上取決於ta在成長過程中是如何被對待的。和睦的家庭往往孩子的脾氣就會好,被溫柔對待的小孩往往也會對人溫柔,在暴力中成長的孩子往往遇到問題時解決方法也是暴力,沒有被愛過的小孩當然不知道如何去愛別人。

這個現象是符合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論的,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會成為現在的樣子,這就是原因論(有時也翻譯為決定論、因果論)。

常玉《孤獨的象》

可是,我們無論怎麼去「找原因」,都無法改變過去也無法改變一個人,如果一味的關注過去的原因,企圖僅僅依靠原因去解釋事物,就會得出這樣的結果:我們的現在甚至未來全部都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而且根本無法改變。強調原因論,就會陷入止步不前的困境。

小時候我們都學過,人能夠區別於動物的最大特點是: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人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也能夠能動的改造世界。因此,我們有了「認識」自己的工具,還應該掌握「改變」自己的工具。社會在變遷,心理學的觀念也在變遷,弗洛伊德的理論和發現在臨床心理學中的實用性已漸漸式微,我們也是時候邁出步伐,進入下一個階段了。

改變人生的機遇:目的論

下面用一個例子簡單介紹什麼是目的論。

案例敘述

某位男性成長於經濟條件普通的單親家庭,父親常常對他使用肢體和語言上暴力,成年後這位男性性格暴躁,頻繁打架鬥毆與人產生暴力衝突,因而長期無法與人正常相處,工作也做不久,至今不務正業混日子。

如果用原因論分析這位男性,我們的邏輯是:

①父親帶來了童年陰影——②成年後易怒——③使用暴力——④無法融入社會正常生活——⑤無法工作

換成目的論來分析這位男性,順序會變成:

⑤不想工作——④所以故意不融入他人——③使用暴力可以引起衝突——②製造出憤怒就能引起暴力——①歸因於童年陰影就可以獲得社會的同情與諒解

因此,目的論認為童年創傷並不存在,我們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有一個目的為前提才會調動出相應的情緒和行為。原因論認為憤怒導致我們怒吼,目的論則認為我們為了怒吼才創造出憤怒;原因論認為心靈創傷讓我們一事無成,目的論認為我們為了不負擔社會責任才搬出了心靈創傷。

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其實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利用情緒或過去的經歷,並非被情緒控制和支配了,也並非被過去的經歷所影響了。將原本沒有任何因果關係的事情解釋為似乎有重大因果關係一樣就是「外部因果律」。例如,「我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其實並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不想成功」,這就是阿德勒所說的「害怕向前邁進或不想真正的努力。不願意為了改變自我犧牲目前所享受的樂趣——比如玩樂或休閑時間。即使有些不滿或不自由,也還是更願意維持現狀。」

日本電影《盜鑰匙的方法》講述了落魄的小劇場演員和富有的黑道「殺手」互換身份的故事,身份互換後,小劇場演員住到了「殺手」的家裡把井井有條的生活過得一團糟,而「殺手」卻將小劇場演員原本落魄的人生經營得有聲有色。無論外界環境怎麼改變,不為自己找理由、努力付出的性格就會取得成功,

因此當我們情緒失控時、當我們害怕、畏難時,不妨想想,此時此刻的情緒和心態是否被我們用於逃避核心問題了。如果情緒和消極心態都是由我們自己選擇創造出來的,那麼我們就有能力去主宰與控制它們。

「過去」沒有任何力量

在阿德勒的學說里,還有一個將眼光聚焦於未來的核心觀點:過去發生什麼事不重要,我們如何看待這些事才重要。他認為「過去的經驗」不具備任何意義或力量的,決定我們自己的不是「經驗本身」,而是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

我和媽媽都經歷了童年陰影,她將她的陰影當成她可以隨意發脾氣的理由、當成了可以對我使用暴力的理由;而我將我的童年陰影當成了絕不對下一代使用暴力的理由、當成了自學心理學幫助更多人的理由。這就是對同樣的事件賦予不同意義的結果。

人生的道路漫長,前段時間一位小學生寫的命題作文《沙漏》從一個十分積極的角度定義了生命,他說:

「對人而言,沙粒不斷墜落的過程就像征著光陰的流逝,但也不能單單認為這是自己的失去。如果將我出生的那一刻定義為擁有全部時間的話,時光確實從我手中流逝了;但如果將我死去的那一刻定義為我擁有了自己全部時間的話,那麼我一直都未曾失去過時間,而是一直在獲取時間。」(來自weibo@我們1班王悅微)

我們未曾失去過時間,在未來的日子裡還將繼續獲得時間。過去的經歷只是生活到現在擁有的一部分回憶,它無法定義現在的我們,也無法決定未來的我們,在人生的任何一個時刻想要改變都充滿了可能性,只要渴望,就有可能。從現在開始,改變對過去經歷的消極意義,重新定義美好生活的模樣,我們有的是時間。

心也需要練習

人一旦有動機就成功了一半,我們現在來說說剩下的一半:策略、練習、和堅持。

策略

策略是指達成目標的手段或方案,我們為了擁抱積極的人生、獲得健康的心態是執著於佛洛依德的原因論,還是藉助阿德勒的目的論,還是喝無數碗沒有實際作用的「雞湯」?如何從中作出選擇,如何制定行動方針就是策略。

練習

流行語「道理我都懂,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就是缺乏練習的典型表現,和鍛煉肌肉一樣,積極的心理狀態也是需要練習的。道理不是看過就算了,要有一個聲音在心裡提醒自己,不斷重複。

我們的心會累、會疲憊、會反彈、會遇到瓶頸,但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可以指導幸福的秘籍和解決根本問題的速成指南,一切進步皆在練習中成就。

從生活中的小事開始,試著用新學到的理論去指導生活,有意識的引導內心,最開始可能並沒有作用,但相信我,漸漸就能感受到成效,甚至比馬甲線來得更快;)

推薦書籍《被討厭的勇氣》、《自卑與超越》,前者已經被我推薦到幾近「濫俗」,但入門效果極好。後者對於了解阿德勒心理學理論更加系統全面,雖然年代久遠,但瑕不掩瑜。

堅持

最後這一點,就無需多言了。

當人想要改變時,是一定可以改變的。只是相比起「為自己找理由」這件事,改變自己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能,而是我們不想。如果不滿意自己的人生,就必須作出改變,目的論就是幫助我們邁出改變人生第一步的救世主。

下一篇想談談焦慮和浮躁這對雙生花。

這裡討論的每一個問題或多或少都有我自己和身邊人的影子,面對真實的自己、挖掘剖析弱點對我來說已不是什麼困難的事了,但暴露過多的隱私是一把雙刃劍,它讓我的文字更有說服力,也可能讓我的不堪展現在眾人面前。

我希望這裡是自我救贖和幫助他人的聖潔之地,是是非非,紛紛擾擾,能不發生就別發生吧。就像這個公眾號的簡介一樣,我們要先保持一顆晶瑩剔透的美好之心,再談強韌。

透明樹脂|clearandstrong

微博 @車韻-南之山山長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透明樹脂 的精彩文章:

TAG:透明樹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