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準備好了嗎?未來這些機器人將成為你的同事

準備好了嗎?未來這些機器人將成為你的同事

科技日報記者操秀英

「我們這款鴕鳥機器人獨特的結構設計和共融特性,讓它能很好地自主適應地面環境,將為野外勘察、災後救援等新型移動平台和武器裝備研製提供理論依據和研究方法。」

「這款機械臂的本體結構與普通機械臂不同,它的雙旋結構更適合狹小空間。」

……

在近日舉辦的「世界機器人大賽─共融機器人挑戰賽」現場,選手們介紹起自己的作品都滔滔不絕。這些機器人造型各異、身懷絕技,但它們共同的特徵是「共融」。

「『共融機器人』是指能與作業環境、人和其它機器人自然交互、自主適應複雜動態環境並協同作業的機器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丁漢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在北方車輛研究所所長曹暉看來,「共融機器人」的核心特點是「靈巧柔順結構、多模態感知和分布協同控制」。「所有技術的發展都是為了讓機器人更好地服務人類,更聰明,更貼心。」曹暉說。

機器人行業正經歷著一場概念的革新。機器人最初只是模仿人類的運動行為,通過編程完成簡單的作業任務,然後開始模仿人類的智力行為,可以進行一些自主任務規劃。專家們表示,今後的發展趨勢是,機器人將模仿人類的社會行為,能夠與環境、人和其他機器人進行自然交互,進行群體協作。

但現狀是,工業機器人只能在結構化環境中執行確定性任務,服務機器人只能完成簡單的送餐、迎賓等任務,特種機器人也主要依靠遙操作完成特定任務。機器人的功能和實用性距離人類期望仍有較大差距。

未來的機器人應該如何更好滿足人們需求,真正成為人類的「好搭檔」?以丁漢為代表的中國科研人員給出的答案是「共融」。

在丁漢看來,「共融機器人」是中國在機器人領域佔領一席之地的有益探索。傳統工業機器人在國外已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國短時間內難以追趕,「在機器人智能化、與人及環境的協作共融方面,近年來大家都在加大研究,我們現在起步不算晚」。

正因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融機器人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重大研究計劃於2016年7月獲批。這個預計將投入2億元人民幣、歷時8年完成的重大研究計劃瞄準國際機器人研究前沿,圍繞人—機—環境共融的機器人基礎理論和設計方法,希望在剛—柔—軟耦合柔順結構設計與動力學、多模態環境感知與人體互適應協作、群體智能與分散式機器人操作系統等方面取得創新性成果。

這是我國機器人領域第一個重大基礎研究計劃。「我們希望能形成中國人原創的概念和理論,同時,也面向國家需求將成果落地。

」丁漢說,「主要面向智能製造、康復醫療、國防安全這三個領域來進行研發。」

目前,中國已在大型風電葉片生產中投入使用「共融機器人」,實現了60米長的大型風電葉片多機器人協同加工作業。

「我國學者在大型曲面加工製造機器人、靈活假肢、機器人操作系統這些領域的研究還是比較有特色的。」丁漢說,希望通過「共融機器人」重大研究計劃的實施,我國機器人領域能夠湧現一批「能工巧匠」型機器人裝備、「聰明體貼」型康復機器人和「分工合作」型特種機器人集群。到那時,很多類型的大型複雜曲面構件就可以由機器人來製造完成,殘疾人士佩戴的義肢也會像其身體的一部分那樣「所思即所達」。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陳小柒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未來機器人將由「奴僕」變「夥伴」!「人機共融」時代,中國該如何搶抓機遇?
國家鼓勵創新,為啥還要指導研發仿製葯?療效有保證嗎?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