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藝青年的悲劇

文藝青年的悲劇

歷史的演變有時很奇特:一個朝代滅亡了,後來複國,竟不是嫡系後代,而是旁系子孫,甚至是外族子民。

東漢(公元25-220)光武帝劉秀算一位,接下來要算是後唐(公元923-936)的庄宗李存勖了。可李存勖在洛陽當皇帝僅僅4年,就被自己信任的藝人郭從謙殺了。

李存勖的哥哥李嗣源(李存勖父親的養子)武將出身,是個大老粗,他拾掇起弟弟的爛攤子,也做了皇帝(後唐明宗)。

李嗣源人雖糙了些,心卻很細。

他的二兒子秦王李從榮是個文藝青年,喜歡宏論儒學,還拉一些文學愛好者建了個詩歌群,經常聚會郊遊、賦詩飲酒。

李嗣源有些看不慣,想找機會敲打敲打他。

有天晚上,李從榮從外面雅集回來。李嗣源讓人把他叫到客廳,自己半躺在椅子上,眯著眼,指頭敲著扶手問,你下班後,都做些啥啊?

李從榮一愣,趕緊說道,閑暇時就是讀書;他看看父親,接著說,還有,就是與一些儒生們談詩論道。

李嗣源睜開眼睛,看著兒子說,以前我看你爺爺(李克用)也喜好這個,可有啥用?他用手點著李從榮說,記住了啊,你家是武將出身,詩詞啊、文章啊,那都不是正業。你整天弄這些個,也成不了專家學者,傳到別人耳朵里,讓人笑話!見兒子諾諾地低著頭,他嘆了口氣說,我都60多(歲)了,大字不識一籮筐,對你那些孔孟之道不太明白,但還是喜歡聽的,說得在理兒。

李嗣源看似個粗人猛將,這番話,其實是給兒子上了一課。

他話里有三層含義:

一是務實擔當。自己父親雖然也喜歡詩歌,但從務實的角度看,那不是當務之急,而是要在百廢待興、百事待舉之時,做些對國家有益的、接地氣的實事。

二是事有專工。在一個尚武時代,李從榮作為將門之後,應該把精力放在研習兵法、精湛武藝上,而不是去舞文弄墨、賦詩飲酒。

三是文武兼得。自己不是一味崇武斥文,而是強調兩者兼得;尚武為重,修文為輔,特別提到了二聖人,儒學可以修身。這點看,還是有些辯證的味道。

李從榮明白了父親的意思,悶著頭不吭氣。

數年後,李嗣源病危時,李從榮為阻止弟弟李從厚繼位,在洛陽發動兵變;結果,這個偏執狹隘的「文藝青年」被禁軍亂刀砍死。

父親尚未咽氣,白髮送了黑髮人。

學不及義、附庸風雅、事有不專、心浮氣躁,乃人之大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沙說洛陽 的精彩文章:

好人也有生死劫

TAG:老沙說洛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