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緙絲藝術|從回鶻到大宋皇室

緙絲藝術|從回鶻到大宋皇室

緙絲,是中國絲綢藝術品的精華。是中國絲織業中最傳統的一種挑經顯緯,極具欣賞裝飾性絲織品。宋元以來一直是皇家御用織物之一,常用以織造帝後服飾、御容像和摹緙名人書畫。因織造過程極其細緻,摹緙常勝於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極為稀少,是當今織綉收藏、拍賣的亮點。常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盛名。

緙絲藝術|從回鶻到大宋皇室


中國嘉德2016年秋拍拍清乾隆緙絲御筆墨雲室記手卷

「緙」之由來

緙絲在宋代被稱為「刻絲」「剋絲」「克絲」,明代仍延用「克絲」,而現在的「緙絲」之名是因為清代汪汲在《事務原會》中對「緙」進行的考證。他根據南朝梁顧野王的《玉篇》中「緙」的名詞解釋:「緙,紩也」,及後面的補文「織緯也」,理解「緙」是局部織緯的一種織造工藝。汪汲認為清代最符合織緯而成的一種特定織物就是緙絲,因為緙絲是以小梭織緯,織成之後不露經線的一種絲織品。由此汪汲用「緙絲」來補正「刻絲」「剋絲」「克絲」,並認為「緙」更恰當。

關於緙絲工藝以及緙絲品特徵,最為重要的歷史記載要數宋人庄綽(約1079-1149)在遊記《雞肋篇》中的描述。這篇遊記是庄綽在南北宋迭代戰亂之際,流離各地所見所聞,以細膩翔實的筆觸記載了各地的風俗。

其中記述「刻絲」工藝說:「定州織刻絲不用大機,以熟色絲經於木棦上,隨所欲作花草禽獸狀,以小梭織緯時,先留其處,方以雜色線綴於經緯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連,承空視之,如雕鏤之象,故名刻絲。」

庄綽所見的緙絲機為小形織機。當時的緙絲工匠將經過精鍊之後的絲線染上各種顏色,分別繞在木杆上成為一束。當要緙織動植物紋樣的時候,根據紋樣所設計好的顏色用小梭子來分別將不同色彩預留位置逐一織入對應顏色的緯線,等到所有顏色都織完後,圖案就出來了。相鄰的兩種顏色的緯線如果沒有相互穿插,就沒有關聯,各自回梭,如果提起緙絲品(無背襯物)看,可以見到不同色塊間留有如雕刻般縫隙的現象,所以稱之為刻絲。

緙絲藝術|從回鶻到大宋皇室


緙織工藝組織圖

外域美物,平步青雲

庄綽又記述緙絲工藝耗費工時:「如婦人一衣,終歲可就」,即一個婦女緙織一件衣服,需要整整一年才能完成。不僅在宋代如此,事實上緙絲在歷代都以精湛耗工的特點而被列為奢侈品,所以在明初曾因崇尚簡約廉潔而一度被禁止生產。

在《雞肋篇》中,庄綽對於緙絲成品的獨特之處也詳細描述了一番:「雖作百花,使不相類亦可,蓋緯線非通梭所織也。」指出緙絲紋樣設計的多樣性和隨意性。緙絲品的獨特之處:就是各種花樣都可以相互之間不一樣,即使圖案看似循環,但通過換色,也仍然不重複。

關於緙絲工藝的源流,與庄綽同時代的宋人洪皓(1088-1155)在金國遊歷時據其見聞所寫的《松漠紀聞》中記載:「回鶻自唐末浸微,本朝盛時,有入居秦川為熟戶者,……又以五色線織成袍,名曰剋絲,甚華麗。」記錄了唐末至宋代,在秦川(陝西甘肅)定居的回鶻人會用五彩絲線緙織成衣服,並稱之為 「剋絲」(緙絲),十分華麗。這種緙絲袍應是整件衣服都由緙絲織就而成,可以作百花,故而非常華美,然而和庄綽所記一樣,仍屬於日用類作品。這種日用類緙絲傳入中原北方地區之後,也進入了宮廷內院。

北宋時期官府設立少府監,下轄文思院、綾錦院、染院、裁造院、文綉院等。其中文思院四十三作坊之一的「克絲作」,就是專門緙織書畫裝裱用的。

緙絲藝術|從回鶻到大宋皇室


宋 牡丹紋包首

縱28.1厘米,橫21.2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幅為韓幹繪畫《神駿圖》之包首。韓幹是唐代著名的畫家,玄宗天寶年間被召入宮廷,擅長畫馬,此幅為五代人摹繪,宋人惜之,用緙絲裝裱。包首緙絲圖案是藍色地上寫實風格的粉白色牡丹、薔薇等花卉,枝葉繁茂,參差相錯,惺惺相惜。緙織牡丹花葉主要依退暈層次,逐漸換色緙出,過渡色區以相近色細密緯線間隔交織,將花瓣和綠葉的層次感呈現出來,花瓣之間也有用較深粉紅絲線勾緙,線條流暢。整幅作品色彩淡雅,富貴華麗。

另外,內侍省里的後苑造作所有八十一作坊中也有「克絲作」。這些包首類緙絲的紋樣多為圖案吉瑞的花鳥。明人田藝蘅(1524-?)《留青日札》卷二十二載:「克絲作起於宋樓閣?、百花、龍鳳極其工巧,今作尅絲。」他所敘述宋「克絲作」織作的緙絲紋樣有樓閣、百花和龍鳳,和如今傳世下來的緙絲包首紋樣相吻合。

緙絲藝術|從回鶻到大宋皇室


宋 緙絲仙山樓閣

縱25.5厘米,橫40.8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為仙鶴、鸞鳳飛舞,五色祥雲繚繞下,福山壽海環抱,山澗桃菊點綴盛放中心,有正氣浩然的仙居樓閣一棟,樓閣分兩層,底層為大廳,廳堂內立峻山明月照屏風,賓主正對飲,相聊甚歡,左右僕從拱手肅立,二樓內堂內立花卉屏風,兩女子插簪戴玉,挽袖藏手,軟語細說,外面廊台左右各兩組人物正憑欄觀景。整幅緙絲畫以藍、綠、紅為主色,採用對稱式的構圖,左右主題對稱,但細節有細微變化,緯線粗細不一,隨需而定,緙織緊密,主要還是傳襲唐代緙絲工藝,將複雜的顏色及多變的線條緙織出來,樓閣與亭台內橫平豎直的線條亦嚴謹精工,令建築的縱深立體感表現明確。人物、花鳥、動物具圖案化,又不失生動神韻,形象簡單的人物雖小,然在表情、神態的處理上,用線十分靈活,注重曲線細微處的精緙,是北宋緙絲山水花鳥的匠心作品。

緙絲藝術|從回鶻到大宋皇室


宋 緙絲仙山樓閣(局部)

緙絲藝術|從回鶻到大宋皇室


宋 緙絲仙山樓閣(局部)

緙絲藝術|從回鶻到大宋皇室


宋 緙絲仙山樓閣(局部)

緙絲藝術|從回鶻到大宋皇室


宋 緙絲仙山樓閣(局部)

緙絲藝術|從回鶻到大宋皇室

宋 緙絲仙山樓閣(局部)

這時,「克絲作」生產的緙絲已經不再只是衣服之類的日用緙絲,這些專為書畫裝裱而作的緙絲技法,逐漸受到繪畫藝術的影響,由圖案化向繪畫化發展。

從這些記載和留存的實物資料可知,緙織工藝的傳入應始自唐,隨回鶻人漸入中原,後北宋開始由漢人工匠習得並用於實用品,在文思院「克絲作」中逐步由單純製作包首等高規格的吉瑞圖案緙絲品向繪畫藝術過渡,發展為宋徽宗時期院體畫風格的花鳥題材。

緙絲藝術|從回鶻到大宋皇室


宋 緙絲翠羽秋荷

縱24.7厘米,橫25.4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幅為《宋元集繪》第一幅,為宋代寫生小品題材。淺栗色地上荷葉迎風翻卷,一隻大蓮蓬內蓮子豐盈,一隻翠鳥立在上面,前傾後翹,壓彎了蓮蓬,注視著水草間游弋的湖魚。緙絲線顏色豐富細膩,尤其在荷葉、葉脈、水草深淺色系的處理上十分講究,為表現荷葉入秋,藍綠過渡,不甚晶瑩,略有乾枯質感以及翠鳥藍綠相間的斑斕色彩,均用到了戧緙法,細緻之處運用合花線緙織。畫面絲線略顯毛糙,疑似絲線脫膠不充分,因此光澤略差,染色不夠均勻,這些毛糙的區域主要在於合花線處,推測可能是由於合花線用於緙織工藝仍屬嘗試階段。整幅作品緙織細巧而質樸,可視為緙絲畫工藝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一件重要作品。

緙絲藝術|從回鶻到大宋皇室


宋 緙絲翠羽秋荷(局部)

緙絲藝術|從回鶻到大宋皇室


宋 緙絲翠羽秋荷(局部)

緙絲藝術|從回鶻到大宋皇室


宋 緙絲翠羽秋荷(局部)

兩宋迭代之際,緙絲工藝再傳至江南一帶,以蘇浙兩地為盛產,在南宋初期,出現了朱克柔和沈子蕃兩位名家。他們的緙絲作品脫離工匠織造的範疇,其織造要求不單以精細準確為標準,更注重追求摹畫求神韻的藝術創作。

緙絲藝術|從回鶻到大宋皇室


南宋 朱克柔 牡丹圖冊頁

縱23.2厘米,橫23.8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藍地上一朵盛開的粉色牡丹由黃綠色莖葉襯托而出,富麗嬌艷。牡丹花頂端獨大,坐擁天下,花朵飽滿端莊,四周葉片揚招於陽光下,葉片上斑駁錯落留有花朵的影子,顯得花色更加明媚,碩大而立體。牡丹葉子千姿百態,如嬌娥之手,捧托呵護。左下角緙「朱克柔印」。整幅均以長短戧緙織技法將牡丹花瓣和花葉用同一色系卻深淺不同的顏色相互穿插緙織,顯現出自然暈色的效果,宛如一朵鮮活的牡丹坐擁無限風光。

此幅為清宮收藏,《石渠寶笈重編》著錄,有「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定鑒」、「石渠寶笈」、「寶笈重編」印。後歸恭親王府,畫心外有「冰泉」、「郡王銜多羅貝勒」印,是載瀅印章。載瀅為恭親王奕?次子。

緙絲藝術|從回鶻到大宋皇室


南宋 朱克柔 牡丹圖冊頁(局部)

緙絲藝術|從回鶻到大宋皇室


南宋 朱克柔 牡丹圖冊頁(局部)

來源:收藏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聯拍在線 的精彩文章:

重器再現!佳士得紐約壓軸專場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細節賞析
聯拍在線就英國坎特伯雷拍賣行拍賣疑似中國圓明園流失文物事件的聲明

TAG:聯拍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