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巴里·布贊學術演講:邁向全球國際關係學:國際關係學百年反思

巴里·布贊學術演講:邁向全球國際關係學:國際關係學百年反思

4月26日,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巴里·布贊(Barry Buzan)在國際關係學院做了題為「邁向全球國際關係學:國際關係學百年反思」的學術演講,並被國際關係學院授予榮譽教授稱號。

學科命名曾備受爭議

布贊從宏觀議題角度出發,對作為一種結構和實踐的國際關係,以及作為一種思想的國際關係學進行了對比聯繫,並沿著19世紀以來的國際關係發展路徑,對西方核心區的國際關係學和非西方邊緣區的國際關係學進行了區分。他認為,目前國際關係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趨勢是,從之前西方核心區對非西方邊緣區的排斥,到二者更多地轉向結合,未來將會出現一種更加全球化的國際關係理論與實踐。

布贊表示,儘管1919年國際關係學建立,但在此之前,許多有關國際關係的實踐與理論已備受關注。無論是研究主題還是研究形式都已初具形態,並奠定了國際關係學建立的基礎。西方國家引領了國際關係學的形成。布贊提到,從國際關係學建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球學者每年都會聚集在一起,舉辦一場國際研究會議,就如何定義國際關係學等問題展開討論。原因是該學科命名本身就充滿爭議,出現了國際安全、國際政治、世界政治、國際事務等多種稱呼。

國際關係學的反思與展望

布贊將國際關係理論與實踐分為5個階段:19世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冷戰和去殖民化時期(1945—1989);後冷戰時期(1990—2018);未來時期。布贊對這5個階段的國際關係理論與實踐的基本特徵、發展趨勢、思想流派、學術範式等進行了詳細闡述。

他重點介紹了目前主要關注的全球國際社會的概念,將全球國際社會分為3個版本:1.1版本是1945年之前西方殖民中心版本;1.2版本是1945—2008年西方全球中心版本;1.3版本是2008年之後去中心的、後西方時代的深度多樣化。

布贊認為,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全球國際社會的概念發生了重大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出現去殖民化,儘管全球經濟與權力分配依然呈現核心—邊緣模式分布,但第三世界等邊緣國家和地區開始融入全球國際社會,並成為國際關係的一部分。與此同時,從思想發展的層面來看,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的合法地位被取消,成為邊緣研究的一部分。

1945—1989年,國際關係學得到長足發展,布贊認為,該時期是國際關係理論的二次建立時期。在此期間,大學、智庫、期刊與學術機構等不斷湧現,學科研究的中心逐漸從美國轉向英國、加拿大等國。國際關係學更為專業化、學科化和理論化,戰略研究大大增加,帝國主義、種族主義、地緣政治、女性主義等逐漸淡出人們的研究視野。1945—1989年,冷戰與核武器的出現,使國際關係研究的重點放在東西關係上,而南北關係與南南關係研究呈現邊緣化。兩次世界大戰與冷戰前期產生了國際關係理論的第一次論戰,即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而冷戰後期產生了國際關係理論的第二次論戰,即科學行為主義與傳統主義之爭,主要是方法論層面的爭論。

在談到後冷戰時期國際關係學的變化時,布贊表示,不論是西方核心區還是非西方邊緣區,國際關係學構建的深度與廣度不斷增加,國際關係學研究的核心—邊緣邊界開始消融。該階段還出現了國際關係理論的第三次論戰,即理性主義與反思主義。在非西方歷史與政治理論的基礎上,非西方國際關係理論開始發展,中國在其中的表現十分亮眼。

布贊認為,全球化的發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將世界各地的人們連在一起,全球國際社會的發展使得全球國際關係學日益成型。深度多元主義將成為後西方時代的主要特點,世界各國因共同命運的連接而日益相互依賴,尤其是在經濟、環境、移民、恐怖主義與核擴散等領域。布贊認為,在未來的發展中,國際關係學將在保持自身內在動力的基礎上繼續反映國際關係的現實。

原標題:面向全球化的國際關係學方興未艾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劉星 排版編輯:何迪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芝加哥學派經濟學家:未來幾年全球經濟或將強勁增長
張英偉:把握新時代 領悟新思想 學好必修課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