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絲綢之路歷史悠久,早在張騫西域之前已經互通無貿易往來

絲綢之路歷史悠久,早在張騫西域之前已經互通無貿易往來

原標題:絲綢之路歷史悠久,早在張騫西域之前已經互通無貿易往來


絲綢之路歷史悠久,


早在張騫西域之前已經互通無 貿易往來

中國絲綢早在漢代之前就已經傳入西域的廣大地區。大約在公元前三世紀時,西方已經把中國稱之為「賽里斯國」「賽里斯」出自希臘語「賽爾」,意為吐絲的「蠶」,「賽里斯」是販賣蠶絲的人,也有一部分學者認為,「賽里斯」是漢語「蠶」的意譯,這種說法更直接,你若用「去聲」快讀「蠶」,就會變成「賽里斯」。公元前三世紀時,印度一位非常著名的學者所著《治國安邦》一書中有「Cinapatta」一詞頻繁出現,「Cina」指中國,「patta」讀作「帕達」,「Cinapatta」就是「中國成捆的絲」,在中西交流中,這種現象很是常見,稱之為不同民族之間的音譯。一如漢人和匈奴人對「祁連山」的稱呼。匈奴人稱王為「撐犁孤塗單于」,「撐犁」意為「天」,「孤塗」意為「子」。「祁連」實際是「撐犁」,漢語將匈奴語「撐犁」意譯為「祁連」,快讀就會發出「天」的讀音,祁連山就是「天山」的意思。這些現象可以說明,中國的絲織品早在漢代之前就已經傳入西域各國,也由此可以推出絲綢之路是一條或一條分支多條十分古老的國際大通道。



西域的地理範圍,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含義,由此產生了不同的地理概念。廣義的西域地理範圍廣闊,從今天河西走廊西段嘉峪關以西算起,包括新疆全部(含科布多、唐努烏梁海等)、西藏北部、直至巴爾喀什湖,再到地中海沿岸的廣大地區。狹義的西域則指西域三十六國,即今天新疆全境(含科布多、唐努烏梁海等)。自清乾隆評定準葛爾部之後,把新疆南疆地區與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天山以北包括今天新疆的的阿勒泰、唐努烏梁海、科布多,等廣大區域稱之為西域。後來在歷史文獻中所提到的西域,指的就是這個地理範圍。


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發現玉質晶瑩圓潤,質地堅硬,擊之發聲,可以作為觀賞和勞作的工具,由此產生了玉文化。在古人看來玉是神器。《越絕書》曰「夫玉亦神物也」,指玉器可以禘上帝和百神。《說文解字·玉部》說:「巫以玉事神」讓神與人溝通,巫師就用玉來祈求神靈。再到後來,玉成為了權力的象徵,富貴的代表,功勛的獎賞,人們生要帶來,死要帶去。舜攝政時把不同的玉圭頒給不同級別大員,以示級別;大禹治水成功,堯以玉圭賜之,以示獎勵。大禹征苗,所帶信物便是天子所授之玉,夏啟曾戴玉環,佩玉璜;商將鼎與玉視為國之重器,商紂王登鹿台焚身,佩戴玉器有千件之多,中國古代君王、貴族下葬往往以玉石陪葬,最為著名的是漢代金縷玉。新疆的和田玉聞名世界,和田之玉產自巍峨的昆崙山,由於山洪沖刷,搬運到和田玉龍喀什河一帶,所以世人謂之「和田玉」。



位於陝西省神木縣高家堡鎮海拔1300的石峁村,有一處面積超過4平方公里的石城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黃土丘陵地帶建造城池,在那個科學技術不發達的時代,人們為什麼捨棄河流沿岸、平原地帶選擇高山之上建築城池,水是生活最為要緊的,逐水而居似乎很合理,高山之上沒有水,顯然違背常理,石峁遺址似乎在告訴我們什麼。在遙遠的古代,西方有「諾亞方舟」之說;中國有「大禹治水」傳奇。希臘神話、希伯來神話和中國上古神話都顯示人類曾經深陷一場浩大的洪水之中。《尚書·益稷》)載「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孟子卷之三·滕文公章句上》載:「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傳說堯因洪水為民堪憂,命鯀治水不成,後舜薦大禹治水,採用堵和疏的方法治水,堵就是攔截洪水,不讓其到處泛濫,疏就是疏通河道,讓河水按既定路線而行,遂終成功。「洪水之患,山居者多。高高的石峁山可以躲避洪水侵擾,先祖將城池築城于山頂,自然不難理解了。在石峁城的石牆之間發現6件玉器,包括玉鏟、玉璜,但陝西神木一帶,甚至以此輻射向四周很遠,也沒有玉石的存在,這些玉器從何而來?石峁之和田玉,來自昆崙山,在悠久的中華文明起源時期,或許已經有一條玉石之路,從昆崙山入玉門關,再到中原各地,只是由於時代變遷,歲月流逝,我們不得而知。




中國地理志鼻祖《山海經》中曾多次提到崑崙,「西海之南,流沙之濱……有大山曰崑崙丘」,這裡所說的「崑崙丘」指的就是西域之南山,即現在的昆崙山。「流沙」好理解,即今中國新疆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中原人早在漢代之前就已經涉足西域,在先秦和西漢早期的著作中有黃帝涉流沙,登昆崙山之傳說。還有一些文獻記載了堯「身涉流沙地」,跨過塔克拉瑪干沙漠,翻越昆崙山直至蔥嶺以西的龜山見到了「西王母」。《山海經》中說「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喜嘯,蓬髮載勝,是司天之歷及其王殘」。《大荒經》曰:「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自處之。其下游弱水(孔雀河)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吐魯番火焰山),投物輒燃,有人載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從這些可以看出,西王母實際是指西域地區處於母系氏族時期,一個以崇拜虎豹為圖騰的部落女首領。大禹也曾涉足西王母國,成書於戰國時期的一部古書名為《穆天子傳》,更是詳細記載了周穆王自鎬京出發,經過長途跋涉,翻越帕米爾高原,到達吉爾吉斯大草原。古西域中「炎火之山」為吐魯番火焰山;「巨搜」為鄯善一帶;「長沙之山」為焉耆境;「流沙」為塔克拉瑪干沙漠;「曠原」是吉爾吉斯大草原等。




更為確切證明西域與內地的聯繫是在殷商時期,197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中發掘出殷王武丁(公元前1324——前1266)之配偶婦好之墓,出土隨葬器物1927件,有禮七、儀仗、裝飾、赫然日用品等,玉器有青玉、墨玉、白玉、黃玉等,數量頗豐,造型優美,雕刻細緻,玉之圓潤,經考古專家考證和研究,這些玉來自遙遠的新疆和田一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被後人謂之「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書中記載先秦之際有西域玉石東運的史料,《史記趙世家》有蘇厲給趙惠文王的信,「……秦以三郡攻王之上黨(今長治、晉城一帶)」,羊腸之西,句注之南,非王有己。逾句注,斬常山而守之,三百里而通於燕,代馬胡犬不東下,崑山之玉不出,此三寶著亦非王有己。」上黨為晉東南地區,今長治、晉城一帶;句注、常山為今恆山至太行山一帶,蘇厲的話是說,如果秦國虎狼之師一旦出兵趙國北部邊疆一帶,代馬(代郡之馬,泛指今雁北以至今內蒙古草原之良馬)、胡犬(胡地出產的名犬,胡人崇拜狗,以狗為圖騰。狄、獫狁、獯皆從犬,《說文》曰:赤狄犬種。匈奴之地名居延,姓氏呼衍或呼延,可釋為「狗的禮物」或「狗的賜予」。他們自稱為狗的後代,即「犬種」,因此中原人稱他們為犬戎。)、崑山之玉(新疆和田之玉)這三件寶物,趙國就得不到了。這足以表明,早在戰國紛爭時代,新疆和田美玉已經通過一條比較穩定的路線(草原絲綢之路)運往中原各地了。儘管《山海經》深奧難懂,儘管《史記》惜墨如金,對這些西域地名記載十分簡略,其中還摻滲著神話傳說和一些想像,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歷史、地理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但卻反映出一個千真萬確的事實,那就是在遙遠的古代,甚至更遠的上古時期,中原與西域(新疆)早就有著深刻、密切的聯繫,兩者之間已經有一條或幾條道路相通了。

古希臘詩人阿里托芬所著《呂西斯特剌忒》中有用「Amorgis」做的絲織品,就是蠶絲所為。上世紀德國考古學家在斯圖加特的霍克杜夫村發掘了一座公元前500年的墓葬,發現了中國絲綢殘片,俄羅斯(前蘇聯)在烏拉干河流域巴澤雷克5號墓發掘了一個公元前五世紀的墓葬,出土了一塊絲綢鞍褥,上有鳳凰錦繡圖案。1976年,在吐魯番盆地西緣,天山阿拉溝以東,魚兒溝一帶發現了春秋時期的系列墓葬,28號墓葬出土了一件鳳鳥紋刺繡,這是一件來自中原的絲綢織錦。中國古代先民們用油漆塗抹器物表面,一者使其美觀,二來防止蟲蛀,於是漆器應用而生;中國古代沒有玻璃,古人為了穿衣打扮趕時髦,最先在湖岸、河邊梳洗打扮,後來青銅器出現,就用青銅打造出一面銅盤,精心打磨平整,熠熠發光,這就是青銅鏡,「漆器」和「鏡子」是我國早在先秦時期就率先使用的高大上「新式傢具」,只有皇家貴族才能享用。新疆托克遜縣發現了一個直徑16厘米,戰國時期的漆盤,木質黑底,朱紅彩繪,弦文四道,盤底流雲。同樣是在新疆阿爾泰克爾木齊22號墓葬中出土一面戰國時期的精美素麵銅鏡。



早在張騫通西域之前,民族遷徙、交融已經開始,《史記·匈奴列傳》載:「當是之時,東胡強而月氏盛。漢代之前,月氏居住在「敦煌祁連間」,實力強盛。烏孫與月氏相鄰,都在這一帶活動,是河西走廊一帶古老的少數游牧民族。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冒頓「鳴鏑弒父」殺死頭曼,自立為單于,強大之後斬首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逃遁伊犁河、納林河流域稱為「大月氏」,建立了以後的貴霜王國,未西遷者,稱為「小月氏」。烏孫與月氏相鄰,經常受到月氏欺凌,西遷至今天的伊塞克湖東南的赤谷城,建立了烏孫國。在西漢年間的相當一個時期,河西走廊和西域曾被匈奴勢力控制,絲綢之路出陽關走玉門關也常常被阻。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打通河西走廊,阻止匈奴不斷進犯,甚至深入中原搶劫和掠奪,漢武帝吸取了先祖一再忍讓的教訓,決心出兵討伐匈奴,曾先後派漢將李廣、衛青、霍去病、李陵等進行遠征,不但把駐牧在居延與河西走廊一帶的匈奴渾邪王、休屠王逐一打垮,並把鋒芒直指西域腹地,攻破了樓蘭,進佔了車師,還在輪台、渠犁駐兵屯田,同時在居延、明水建立了防禦要塞,修築了烽火台。到公元前60年,漢王朝又任命鄭吉為西域都護,使西域從此歸屬大漢王朝的統一版圖。但退居漠北的匈奴勢力並不甘心失敗,仍以東天山為天然屏障,常常伺機反撲,並出兵企圖重新控制西域各地。這時的明水,已成為漢王朝抵禦匈奴進犯的前沿陣地,不但經常留有兵士防守,而且在周邊加強了各種防禦建設。在明水修築了烽燧,從居延到玉門關分三段修築了漢長城,形成了「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禦工事,使明水同居延要塞遙相呼應,一旦發現匈奴進犯,便立即點起烽火報警,以狼煙為信號,快速傳遞,做好迎敵準備,使匈奴南下嚴重受阻,一度起到了維護河西安寧,保證絲路暢通的巨大作用。到了東漢時期,漢王朝為了徹底擊敗北匈奴的侵犯,又先後遣車騎將軍竇憲、奉車都尉斗固、駙馬耿秉、假司馬班超、敦煌太守裴岑、漢將任尚等,或經伊吾翻越東天山,或經居延過明水,主動出擊,直下蒲類,大破匈奴呼衍王,迫使匈奴西逃,最後退出西域歷史舞台。大月氏、烏孫,甚至、匈奴都是從河西走廊一帶出發,沿著天山以北進行西遷,逐漸開闢了一條偉大的國際通道。等到張騫出使西域時,這些少數民族地區已經早已定居於西域地區,成為大大小小雄霸一方的地方勢力。張騫鑿空西域之後,曾與烏孫和親,派遣細君公主、解憂公主與之和親抗擊匈奴。細君公主多愁善感,加之不習慣異域生活,終在抑鬱中離世。漢帝國為了鞏固跟烏孫的同盟關係,又把解憂公主嫁給了烏孫王。解憂公主的性格外向潑辣,有膽有識,敢作敢當,為烏孫王出謀劃策,聯合漢軍抗拒匈奴。具有非凡才幹和遠見,她既有政治才能,又善於外交,在西域各國享有很高的聲譽。在加強漢朝同西域諸國之間的友好關係方面,作出很大貢獻。


綜上所述,早在張騫鑿空西域之前,古老的絲綢之路就在中西各族人民之間,從東西兩個方向,以中亞、西域為樞紐進行或貿易、或和親、或爭戰、或遷徙逐漸溝通並初步形成了。絲綢之路跨越年度之久,路線之長,國家和地區之多,貿易交流多樣是世界任何一條貿易,路線難以比擬的,有記載的就歷經了春秋戰國、先秦漢唐、宋元明清等時期。從地理類型來看,包括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依據商品類型可細分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寶之路、香料之路、宗教傳播之路等等。它對歷史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民族的交融產生了重大影響。絲綢之路作為古代東西方商貿往來的重要通道,互通有無,促進發展。中國傳入西方的有絲綢、茶葉、瓷器、漆器、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冶鐵技術等。西方傳入中國的有胡麻、胡桃(核桃)、胡蘿蔔、胡瓜(黃瓜)、西瓜、葡萄、石榴、琥珀、美玉、寶石、戰馬、駱駝、獅子等。尤其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通過絲綢之路,在歐洲近代文明和世界歷史發展產生起到極其重要的影響。明代鄭和七下西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南亞、西亞、歐洲和北非進行經濟和文化交流,絲綢之路作為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史上的重要地段和文化符號,絲綢之路功不可沒,它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宗教的傳播。佛教、基督教、摩尼教等都曾在絲綢之路沿線地區廣泛傳播,並且影響巨大。


英國學者彼得·弗蘭科潘的《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一書,賦予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以複數形式:不僅指皮毛之路、黃金之路、小麥之路,同時也是信仰之路、重生之路……「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當今歐亞各國正在挖掘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價值,藉助復興一帶一路的大好時機,弘揚絲綢之路交流、融合、合作和共贏的價值理念,讓歐亞各國,乃至全世界之間的貿易交流,互通發展更加順暢、更加便利,更加鼎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絲路遺產 的精彩文章:

林梅村:《絲路山水地圖》的發現與最新研究進展
機翼下的絲綢之路

TAG:絲路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