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靈長類研究成果與展望

中國靈長類研究成果與展望

中國有27種靈長類(特指非人靈長目),除闊鼻亞目(美洲猴)以外,從較原始的原猴類到較進步的長臂猿都有代表。除金絲猴外,雖然中國的靈長類特有屬種不多,但是在下目和科的尺度上有較高的多樣性。此外,全球原猴類(蜂猴)、猴類(獼猴)、疣猴類(葉猴、金絲猴)和猿類(白眉長臂猿)的分布北界和海拔上限都在我國。因此,我國靈長類動物的保護和科研具有世界意義。

近幾年,隨著我國靈長類研究的不斷深入,有關靈長類的重層社會、靈長類長期野外研究的定量化和標準化、獼猴的繁殖生態、靈長類的起源與輻射,以及白頭葉猴對喀斯特環境的適應等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2018年5月8日,《大自然》第3期將帶來專欄《走近人類的近親:靈長類》,聚焦我國靈長類研究與新知,讓我們共同期待。

我國已知的非人靈長類有27 種之多,它們成群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密林深處,具有複雜的社會組織結構和生存行為,不僅是森林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更是生態環境健康發展的重要標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靈長類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率先開展了我國靈長類的分類和分布研究;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開展了藏獼猴行為生態學與社群結構的觀察,揭示了雲南金絲猴的棲息地選擇與適應演化機制,發現了長臂猿的社群結構;安徽大學聯合日本京都大學開展了黃山短尾猴的生態學研究,闡明了短尾猴的繁殖行為策略;北京大學在神農架跟蹤觀察了金絲猴的社會行為,獲得了金絲猴社群結構的第一手資料;廣西師範大學對白頭葉猴的行為生態進行了深入研究,揭開了該物種適應喀斯特地貌的生存機制;鄭州大學深入研究了獼猴的社群結構與行為生態,提出了這些全球分布最北的靈長類的適應演化問題;西北大學在秦嶺開展了金絲猴的種群生態與社群結構研究,在個體識別的基礎上揭示了種群穩定維繫的機制,提出了金絲猴重層社會結構的特徵。我國學者還利用全基因組測序和基因功能鑒定等基因組學技術,解析了金絲猴等靈長類的適應演化遺傳機制,極大地提高了我國靈長類的研究水平。

未來,我國科研工作者將在靈長類瀕危機制及其遺傳資源和物種保護技術等方面開展深入研究。首先,利用基因組學技術,解析靈長類的演化歷史、適應輻射和種群格局形成的過程,揭示種群瀕危的遺傳學機制。其次,應用衛星追蹤技術,結合野外跟蹤觀察,解析靈長類動物的行為模式與功能,探討行為的演化意義與價值。再次,應用樣地實驗手段,解析靈長類生長、繁殖和種群動態的生命活動特徵,揭示環境變化下的靈長類適應對策。最後,利用遙感解譯和衛星追蹤等技術,對靈長類種群動態和棲息地變化開展研究,建立種群恢復的技術規範,提出物種保育的有效途徑與管理對策。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眾多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國靈長類研究必將迎來新時代!

照片2005年8月30日拍攝於陝西秦嶺北坡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北大學秦嶺川金絲猴野外研究基地

作者簡介

李保國教授,博士生導師,1985 年獲西北大學生物系動物學碩士學位,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現任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副院長、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中國動物學會靈長類學分會理事長和中國動物學會副理事長等職務,《Current Zoology》 《Integrative Zoology》 《Primates》等期刊編委,曾是日本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客座教授。

李保國長期從事靈長類行為生態、哺乳類動物生態和生物多樣性研究與保護工作。30 多年來,他帶領的團隊率先攻克了野生靈長類的「個體識別」這一難題,揭開了金絲猴社會制度的神秘面紗,提出了金絲猴社群獨特的重層社會結構模式——鬆散的母系社會,推動了我國靈長類行為生態學研究的發展,為我國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研究開創了新的道路。

李保國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科技部重大研發計劃專項和國際科研合作項目等 100 余項,發表論文 100 余篇。中央電視台、日本國家電視台、美國迪士尼《動物王國》欄目、美國《科學》、英國《BBC 地球》和英國《新科學家》等媒體都對其科研工作進行過報道。

本文將刊發於《大自然》雜誌

2018年第3期原創作品

歡迎分享和收藏

轉載請註明文章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自然雜誌 的精彩文章:

和睦相處的白腰文鳥
紐西蘭阿瑟山口國家公園

TAG:大自然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