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款外國神器本可助中國贏得甲午戰爭勝利,李鴻章卻看走眼

一款外國神器本可助中國贏得甲午戰爭勝利,李鴻章卻看走眼

原標題:一款外國神器本可助中國贏得甲午戰爭勝利,李鴻章卻看走眼



故事首先從機槍說起。馬克沁發明馬克沁式機槍後,除了得英國政府訂購之外,還在世界各國大肆遊說。據說有商人也曾經向大清直隸總督李鴻章推薦此槍。並專門為中堂大人安排了一次火力展示。馬克沁式機槍只用了半分鐘時間就將一棵粗大的槐樹攔腰打斷。當李鴻章聽到此槍每分鐘可發射600發子彈時驚呼:「太快了,太快了,中國急需採購!」但隨即又聽說僅半分鐘發射的彈藥就價值30英鎊時又驚呼:「太貴了,太貴了,中國不便採購!」於是大清就在甲午戰爭的前夕錯失了這種改變了戰爭模式的革命性武器。

話說回來,你們要是揪著中堂這點黑歷史不放未免過分了。對新武器看走了眼這件事,西方人乾的比東方人多的多。現在把時間推回到1856年,奧地利的軍方正在對一種新式步槍做測試,這種由普魯士工人德來塞發明的步槍可以從槍管尾部填裝紙殼定裝彈,用撞針敲擊子彈的底部發火,從而簡化了射擊步驟,增加了射速。你如果認為奧地利人看到這種新武器就會喜不自勝就圖樣了,官僚有官僚們獨特的思維。他們宣稱此槍射速太快,可能會造成士兵胡亂開槍,以至於彈藥浪費在不必要的地方。另外,士兵手裡的傢伙火力太猛的話,不利於發揮帝國軍隊的「勇猛精神」?



別笑,在19世紀後期,不顧一切的攻擊精神正是軍事學術界的主流思想。尤其是在義大利獨立戰爭中被充滿狂熱攻擊思想的法國軍隊擊敗後,皇帝弗朗茨更加堅信「戰場上最有效的武器是刺刀」。在最高統帥的指示下,奧地利軍隊把不顧一切衝上去、刺刀見紅是好漢作為日常訓練的重點。本地軍工集團的遊說也是阻礙新武器進入軍隊的因素之一,奧地利主要的軍火供應商維也納兵工廠具有生產前裝步槍的成熟生產線,每天生產前裝槍1000支。可想而知他們對國家投入大筆資金給普魯士人發明的武器的意見了。


奧地利人錯失撞針槍的後果體現在1866年的普奧戰爭里。手持德來塞式撞針槍的普魯士軍隊給予手持裝填緩慢的前裝槍的奧地利軍隊沉重打擊。奧地利人的勇猛敵不過敵人精準而猛烈的火力。和撞針式步槍擦肩而過的奧地利人輸掉的不是一場戰爭,是整個德意志帝國。


奧地利人在犯蠢,美國人也好不到哪兒去。1861年美國陸軍在檢討新式步槍的採購時,軍械署最鐘意的武器是英國的李恩菲爾德式前裝來複槍。其實他們還有另外一種選擇,從後膛裝彈的斯賓塞式連珠槍。從槍尾一次可以裝填7發子彈,而且可以卧姿裝填,不必像前裝槍一樣必須採用立姿才能重新裝填子彈。1860年代是美國軍械技術大發展的時代,市面上有好幾種後膛裝填的連珠槍可供軍隊採購,但軍械署卻一種都沒能看上。



影響批量採購的原因之一是連珠槍價格太高。最便宜的斯賓塞式的價格都達到每支40美元,這個價格是普通前裝槍的差不多兩倍。但錢不是最主要的問題,畢竟國會給每個士兵的槍械採購費用是60美元,(美國人的財大氣粗不是一戰才開始的)軍械署最擔心的是士兵拿到連珠槍後會因為緊張而胡亂開火,導致額外的彈藥浪費(這軍械署長奧地利來的吧?)如果他們使用前裝槍,因為裝填不易,每開一槍都會很謹慎,這樣命中率就提高。


實戰證明辦公室里老爺們的閉門造車有多愚蠢。裝備前裝槍的士兵冒著敵軍的槍林彈雨手忙腳亂的裝彈和射擊,大部分人都來不及認真瞄準。葛底斯堡戰役中超過三分之一的遺棄前裝槍里裝填了兩顆以上的子彈。足以證明大家都在戰場上渾水摸魚。倒是裝備了連珠槍的士兵裝填快速,在戰場上有充分時間瞄準。不但提高了生存率,也提高了火力密度和命中率。

士兵們對武器判斷能力比老爺們高的多。他們把自己的工資節省下來購買斯賓塞連珠槍,尤其在騎兵部隊中,連珠槍密集的火力成為脆弱的騎兵在戰場上的保命符。另一方面,軍械署一直不肯承認拒絕斯賓塞步槍是個錯誤,集中採購的100萬支前裝步槍每支僅需花費18美金,可是為國家省了大錢,更何況大量使用斯賓塞,所消耗的彈藥不是小數目,可謂彈藥花費太貴,「美國不便採用」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日日節 的精彩文章:

康拉德·舒曼的自由跳躍——第一個翻越柏林牆的東德士兵
人道主義無國界:1916年,德國軍隊試圖營救一名墮入泥坑的法國士兵

TAG:日日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