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物與歷史:漢地周邊國家的漢代文物分布

文物與歷史:漢地周邊國家的漢代文物分布

原標題:文物與歷史:漢地周邊國家的漢代文物分布



在漢帝國的大擴張時代,很多周邊地區留下了豐富的文物遺存。結合史料記載,我們可以重溫那段文明與世界交匯的歷史。


內亞地區


內亞各地的漢朝文物分布

在西漢時,西域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西域是帕米爾高原以東地區,廣義的西域則包括了帕米爾高原以西的廣闊的中亞地區。張騫通西域,最初是為了尋找對抗匈奴的盟友。在他踏上了內亞民族早已開闢的道路之後,漢文化與物產,開始流向西邊。


在整個內亞和歐洲東南部地區,發現漢代文物的地點有二十多處。主要位於以下幾個西域國家:


大宛--烏茲別克東北部的費爾干納盆地


康居--位於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的索格底亞納


大月氏--當時控制著阿姆河岸的巴克特里亞王國的部分領土。



出使西域的張騫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就是為了尋找月氏對付匈奴,並尋找其他潛在盟友。他到達的第一個西域國家就是大宛。在許諾給大宛王豐富的財物回報後,大宛王派人送他繼續出使月氏。


公元前 119年,為了聯絡烏孫,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由於兩年前霍去病已經打通了前往西域的通道,張騫這次出使西域人多勢眾,並攜帶大量資財。他計劃在聯絡烏孫的同時還聯繫其他諸國,向大宛、 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寘等各國派出了使節。


到了公元前115年張騫回漢朝時,烏孫曾派遣使者數十人相送。烏孫人見識了漢朝的富庶,於是十分重視漢朝,其他的西域使節也跟著東來漢朝。由此,漢王朝建立起了同西域諸國的正式聯繫。漢使和各國使節,將漢代的器物帶到了西域。


身處大宛國的張騫


烏茲別克東部是漢朝文物的集中出土地。由於重要的地理位置與繁盛的城邦文明,大宛國靠近富饒的河中地區,是重要的貿易樞紐。因為希臘化的影響,大宛國由斯基泰人和希臘人後裔共同建設,與周邊的游牧國家相比,文明程度更高。而且大宛也是張騫到達的第一個西域國家。漢朝為了在西域樹立威望,獲得優良的馬種,曾經兩次遠征費爾干納盆地,所以這裡會有十分豐富的漢文化遺物出土。



阿富汗月氏墓中的漢朝銅鏡


西域各國主要出土漢物是銅器,漆器與絲織品。最具有代表性而且保存較完好的,是西漢中期到東漢晚期出產的銅鏡。最遙遠的出土地,是俄羅斯的頓河與伏爾加河流域。這種銅鏡在中國的漢墓中也有大量出土,應當是西漢晚期到東漢初期的產品。是游牧民族通過內亞貿易路線販售到西方的。


另一處比較遙遠的漢文物出土地,是敘利亞北部的巴爾米拉。當地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一個商業性城市,遺址中發現了許多漢代絲絹的殘片,有的上面還有漢字,它的年代是公元前1--3世紀。但是由於技術原因與戰亂,沒有留下對這些漢文物的更多記載。



描繪張騫事迹的壁畫


蒙古-西伯利亞

蒙古-西伯利亞地區的漢朝文物分布


漢匈戰爭是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中原的文化與朝器物主要通過戰爭、和親還有貿易北傳。


漢王朝從西漢初年開始,就反覆多次跟匈奴作戰。但由於國力尚未恢復,缺乏作戰經驗,匈奴在每次戰爭中,都能從漢朝擄掠大量的人員和財物。漢將被打敗以後投降匈奴,也會帶著部下沒入胡中。



貝加爾湖流域出土的漢朝 五銖錢


另一途徑是和親。西漢初年漢高帝劉邦白登之圍被解之後,讓大臣劉敬與匈奴結和親之約。漢匈親由此開始,並斷斷續續地貫穿漢匈關係的始終。和親過程中,雙方使者往來不斷,尤其是漢廷宗室公主及隨從人員入居匈奴。每次和親,漢廷都賞賜或者獻上各種各樣的漢朝物產,並且種類和數量都不斷增加。


第三個途徑是商貿。除了重大戰役之外,一些邊境衝突並非是單于授意為之。匈奴單于和大貴族深知與漢貿易的好處。但匈奴聯盟的極權程度很低,所以因為經濟原因或者邊疆關係緊張,一些匈奴的部落王會自己組織劫掠。


直到漢武帝初年,漢與匈奴以和親關係互相約束。漢朝給匈奴人很多的貿易機會,所以從匈奴單于到普通牧民都很親近漢朝,在秋天來到長城下貿易。正是利用這一點,漢朝方面策划了旨在捕獲單于,一次性殲滅匈奴主力的馬邑之圍。雖然此後匈奴與漢朝開始連年征戰,但是他們依舊很喜歡漢朝的財貨。為了不把匈奴人逼得徹底翻臉,漢人在戰爭間隙,還是會與匈奴人在關市上貿易。



今天俄羅斯境內的阿巴坎宮殿遺址復原

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北部的漢朝遺址分布


如果將目光投向東方,經過燕趙大地東穿遼東半島,就到了朝鮮。和今天一樣,漢代時朝鮮北部和南部的發展水平,及同中原王朝的關係就不大相同。現在北方的朝鮮和南方的韓國,大體上是以三八線為界。漢代時朝鮮半島的北部和南部大體上也是以北緯38°線為界的。


兩漢時期的朝鮮北部,先後經歷了衛滿朝鮮和漢郡縣兩個階段。公元前108年,漢武帝的大軍滅朝鮮, 分其地為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整個兩漢時期,半島北部始終處在漢郡縣的管轄下。因此,以今平壤一帶為中心的半島北部有豐富的漢文化遺存。這些遺存證明了漢代對於當地的郡縣統治。



平壤漢墓中的玉璧


朝鮮半島北部發現了六座規模較大的漢式城址土城,是當時的郡縣治城。其中,位於平壤市南郊大同江南岸的土城裡土城,就是公元前2世紀至3世紀漢代的樂浪郡治所。城市的城牆大多為夯土築成,周長約2400米,面積約31萬平方米。


土城裡土城址不僅出土有半兩錢、五銖錢、貨泉、小泉直一、大泉五十等錢幣, 而且發現了鑄造半兩錢的錢範。說明當時不僅有漢朝內地錢幣的傳入,當地官署可以自己鑄幣。


半島南部與北部地區完全不同。當時並未進入漢王朝的統治範圍之內,漢王朝的勢力範圍也沒有達到這裡,三韓諸國在政治上與漢王朝沒有直接的關係,歷史文獻也少有記載。但大量漢代文物的出土,證明了這裡與漢的關係密切。


半島出土的漢代瓦當


半島北部的漢代文物是漢朝境內物品的流通的結果,而半島南部則由人員往來和商貿活動傳入。隨著人員的往來和商貿活動,大量漢朝物產流傳到三韓地區的同時,漢的一些技術,比如築城與墓葬技術也傳播到三韓地區。


秦漢時代,半島南部正處於由氏族社會向國家演進的時期,來自先秦與漢代的移民大量參與到了這一進程之中。半島南部先後形成了三個部族聯盟,即西部的馬韓、東北部的辰韓和東南部的弁韓。其中,辰韓人里有一部分是逃避秦朝奴役的先秦遺民,在語言、風俗、文化上有明顯的中原烙印,也被稱為「秦韓」。弁韓在服裝,建築以及社會風俗上受到秦韓的影響,與之類似。這一時期,韓國的考古學界稱之為「原三國時代」。



半島出土的漢代官印


中南半島


中南半島的漢朝文物分布


中國南邊是中南半島及其西側的馬來半島。從考古發現並結合文獻記載來看,中原文化向中南半島的擴展,大致有三波高潮:


第一次是秦軍南下嶺南,趙佗割據自立。


第二次是漢軍滅南越,交趾、九真、日南等三郡的設置,使得該地區進入漢王朝的直接管理之下,中原文化在這一地區得到迅速擴展。


古螺城遺址與其中的瓦當


公元40年,交趾郡的征側、征貳姐妹聚兵反叛漢郡縣。馬援率大軍南征,於公元43年平定了征氏姐妹叛亂,並在當地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改革和建設。如建造城市,興修水利等等,並向越人申明漢朝的律法。


中南半島上共有三十多個地點出土了漢代文物。其中有些地點屬於漢式城址和漢式墓葬,最重要的是越南的古螺城遺址。古螺城遺址位於越南首都河內東北郊的東英縣,有典型的漢代郡縣治城特點。城內出土的大量文化遺物中,半兩錢、 三棱銅鏃、磚瓦和瓦當等與漢文化密切相關。瓦當的製作技術與瓦當上的捲雲紋等裝飾,都與廣東、廣西 乃至境內其他地區發現的漢代同類遺物相似。



越南青化省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器


影響


漢朝時期的長安城復原


在周邊地區,漢王朝擴張出去的文化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在朝鮮半島,從商周時代就開始的中原移民源源不斷地進入朝鮮半島。半島北部一度成為了先秦割據版圖的一部分。中原移民帶來的武器,生產技術與文化,刺激了韓人從氏族部落向國家的演變歷程。

在遙遠的蒙古高原,中行說曾用故意毀壞漢物的方式,樹立匈奴的自信,但也從反面體現了漢朝物質的巨大吸引力。到了東漢時代,南匈奴的墓葬的漢風越來越濃郁。南匈奴貴族子弟讀漢文典籍,成為孝廉者大有人在,一些北匈奴人也和南匈奴人一樣,使用漢人的姓名。



阿富汗月氏人墓中的漢朝銅鏡


在塔里木盆地,公元前1世紀,龜茲國王絳賓迎娶了烏孫首領翁歸靡和漢朝公主劉解憂的混血公主弟史。公元前65年,絳賓和弟史朝見漢宣帝,獲得了漢朝的印綬和車騎儀仗。回國後,絳賓模仿漢制建立宮殿,制定禮儀。他的兒子丞德自稱「漢外孫」。


但這種漢化改革,卻遭到了塔里木盆地其他印歐人的嘲笑,認為這樣不倫不類,非驢非馬。中原文化能有效地輻射東北亞地區,但在西傳印歐世界時,卻受到了不小的阻礙。雖然西域的一些貴族子弟會學習漢文,但多數本地印歐人對於漢文化的接受十分有限。



與上面的月氏銅鏡幾乎一樣的日本同款


在張騫到達希臘化世界的東部疆域的兩個世紀前,亞歷山大大帝從愛琴海之濱出發,將希臘文化的火種灑向亞洲熱土。千百年後,希臘人的帝國灰飛煙滅,但奧林匹斯眾神留下的神諭歷久彌新:認識你自己。

巧合的是,亞歐各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漢代文物是銅鏡。斯基泰人,月氏人和匈奴人,都從中看到了自己的面容,重新認識了自己。秦月漢關,胡馬陰山,萬里長征,幾人得還?這是一個走向世界的時代,更是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時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炮歷史 的精彩文章:

維也納1683:奧斯曼帝國和歐洲文明的命運拐點
黑暗料理:歐洲古代的食補思維

TAG:冷炮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