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茶山可以「開發熱」 規劃則需「冷思考」

茶山可以「開發熱」 規劃則需「冷思考」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收入逐步增加,茶葉市場、茶鄉旅遊被看好,茶葉已經可望成為茶產區的支柱產業,成為當地收入的主要來源,這是令人可喜的事。但是,在這樣的熱度下,也要清醒地看到,收入的提高,會引發茶農盲目開發茶山的衝動,導致生態環境遭破壞,茶葉品質下降。

以普洱為例,隨著普洱茶熱在國內的不斷升溫,普洱茶價格居高不下,特別是雲南幾座著名茶山和樹齡在百年以上的古茶樹的茶葉價格,在普洱茶商和普洱茶愛好者的追捧下,被炒作得越來越高。這也讓茶農嘗到了甜頭,於是,便有了古茶山開發熱潮的不斷高漲。

然而,這裡的開發熱也潛藏著許許多多的隱憂:一是這些著名茶山所在的古鎮或村寨缺少科學的發展規劃,開發較為盲目,呈現出無序和混亂。二是這些開發大都把逐利放在首位,較少考慮到古茶山保護。三是一些毀林造地式的開發,已經表現出了強烈的破壞性,改變甚至危及到了當地良好的原生態。四是過度採摘也不利於古茶樹的保護。當地人擔憂地看到,一些酒店打著「生態旅遊」的幌子建在普洱茶山上並已經開始營業,有些茶山的百年古茶樹因為缺乏有效保護已經出現了死亡現象,私搭亂建在各茶山村鎮十分普遍……

除此之外,一些山地種茶的問題還包括水土流失。上世紀70年代,不少地方大面積開墾茶園,種植上百畝、甚至數百畝不在話下,而且把整座山剃成光頭山。有的則違背自然規律,在大坡度的山上種茶,甚至不惜毀林種茶。

目前仍有少數地方沿襲傳統的種茶方法,連片開發百畝以上茶園,而且地表裸露多,容易造成徑流,且沒有科學的蓄、排水系統,導致茶園水土流失嚴重,茶葉產量質量嚴重下降。吸取以往教訓,就要按自然規律辦事,實施集約化經營。特別要注重開墾小片茶園,並做到「山頂戴帽,山腰結帶,山腳穿鞋」,實現全園綠色覆蓋,建設生態茶園。同時,大力推行科學種茶,培植優良品種,打造馳名品牌,發展精緻茶葉,以高產優質取勝,提高茶產業經濟效益。

鑒於茶山開發當前出現的亂象,有關部門也應切實貫徹落實好黨中央精神,主動作為,把保護古茶山良好生態環境放在首位,制定並實施科學的發展規劃,積極引導和規範茶山開發熱,採取得力措施,制止亂開發、盲目開發和掠奪性開發的行為,決不能因為眼前利益而毀掉一個初具規模、有著美好發展前景的茶產業和古茶山的大好生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頭春白茶選擇白毫銀針還牡丹王?
雲霧深處有好茶,仙子提簫聲悠揚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