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偷香蕉」事件和「7歲兒子被父親拋下天橋」——孩子,你不該成為擋箭牌和替罪羊

「偷香蕉」事件和「7歲兒子被父親拋下天橋」——孩子,你不該成為擋箭牌和替罪羊

整個「五一」假期,網路空間遍布關於兩件事的聲音,各色人等充斥其中,堪比人頭攢動的熱門景點。

事情想必大家都知道:其一是,有遊客疑因偷摘香蕉而和村民發生衝突;其二是,32歲父親將7歲兒子拋下天橋,致其遭車輛輾軋身亡。

為了避免地域歧視,此處忽略兩起事件當事人的身份信息,僅從人性的角度稍作分析。因為兩起事件中,都有一個無辜的角色——孩子。

換句話說,兩起事件的當事人,首先都是為人父母者,他們的言行必然貫穿家庭教育的始終,並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那麼,他們為孩子做了什麼?或者,他們究竟把孩子當作什麼?

題外話:

當事人來自哪裡,和他做出什麼樣的行為,並不存在必然聯繫。

當然,如果您對事件的來龍去脈感到好奇,也可以自行百度。


1

「偷香蕉」事件沸沸揚揚,到底是「偷」還是「摘」,至今未有公論。

當事人堅稱是「摘」,持此論者,還有他的妻子。

在那篇後來消失不見的微博文章中,當事人妻子反覆表達了這一觀點。

「摘」多少算「偷」?或者,在什麼地方「摘」算「偷」?此處不做討論。

不過,當事人「摘」的態度是十分不友好的,也可以說是惡劣。此處有視頻作證。

隨意「摘」了人家的東西,還拎著大棒子口出狂言、惡語相向,這倒真是活久見。

無論前面是「摘」還是「偷」,這裡已經像是在「搶」了。

當然,這仍不是此文討論的重點——回到文章的標題,此處只說孩子。

在事態不斷惡化的一系列過程中,唯一沒有發聲的,是車裡面始終沒有露面的孩子。吃瓜群眾也只是從當事人妻子的微博文章里,才知道有8個月的孩子存在。

天知道這個孩子經歷了什麼,但所有人都知道,這種經歷會給他留下一段灰色的成長印跡。


2

當事人夫妻顯然也知道這一點。

所以在村民拔刀相向的時候,當事人大喊:我這兒還有孩子!在辯解文章中,當事人妻子一再提起8個月大的孩子。

言下之意很明顯——我有孩子在,不要傷害我。行動暴力和語言暴力都不行。

舐犢之情當然沒有錯,不過,在此之前,這對夫妻都做了什麼?

丈夫興緻勃勃地「摘」人家的香蕉,妻子同樣興緻勃勃地向孩子講解「勝利果實」的名稱。

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父母沒有給你講過這樣的道理嗎?相比起物品名稱,物品的歸屬更應該教育孩子懂得。

丈夫豪氣干雲地拎著棒子揮斥方遒的時候,妻子在做什麼?

現場視頻里看不到。但顯而易見的是,妻子並沒有制止。

不憚於將面目猙獰、逞兇鬥狠的一面展露給孩子看,他們為什麼沒有考慮對孩子的影響?

須知,對孩子的傷害不只體現在外人的言行,更是體現在家長點點滴滴的言傳身教。

換句話說,外來傷害只是暫時的,家庭教育的傷害卻要伴隨孩子的整個童年。

誰比誰更嚴重?誰比誰更惡劣?


3

真正令當事人想起孩子的原因,是事態發展遠遠超出了預料——曾經喊打喊殺的當事人,陡然成了村民圍攻的對象。

同樣是當著孩子展示人性醜陋的一面,場面佔優時毫無顧忌,場面急轉直下後突然求饒。

說這是為了孩子,你信嗎?反正我是不信。

如果真的想呵護孩子,就不會讓孩子看到那些猙獰的面孔。其中,既包括別人的,更包括家長的。因為每一張面目猙獰的臉,都會令孩子感到恐懼。

在當事人精赤上身逞兇鬥狠的時候,為什麼沒有體諒自己的孩子?

自己都沒有體諒自己的孩子,為什麼要求別人體諒你的孩子?

與其說這是護犢深情,不如說是告饒服軟。只不過,方式顯得頗具藝術性。

同樣具有藝術性的,還有當事人妻子的微博文章。


4

在那篇廣為流傳的文章中,當事人妻子化悲憤為文字,詳細描述了事情經過。其中寫道:村民「拿出砍刀和斧子奮力砍向我的丈夫的頭部」「我丈夫強忍頭部背部給他帶來的傷痛」……

驚心動魄、字字泣血。如此令人髮指的瘋狂行為,造成了什麼樣的傷害?警方通報的回答是「頭部輕微受傷」。

你沒有看錯,「奮力砍向」的結果是「輕微受傷」。到底是村民力氣太小,還是當事人妻子水分太大?

我不知道。但能看得出來,當事人妻子具備一定的法律常識,在描述事情經過時,她表示村民「有聚眾挑釁滋事的嫌疑」。

這已經不是描述事發過程,而是在進行法律定性了——尋釁滋事已然觸犯刑法,加上「聚眾」,情節自是更加惡劣。

如何定義村民的行為,那是司法機關的工作。我唯一感到好奇的是,既然具備法律常識,這位妻子為什麼沒有阻止自己的丈夫逞兇鬥狠?

威脅他人的時候,全然忘記了法律的存在;遭受他人威脅的時候,急急亮出法律的武器。這是對法律的尊崇,還是褻瀆?


5

撇開事件本身,僅就種種細節來看,這對夫妻都難言稱職的父母。

他們既不吝於向孩子展示猙獰的面孔,也不憚於將孩子置身複雜的險境,唯一想起孩子的時候,竟然是在無法脫身之際。

難倒孩子在他們眼中,只是平常日子的布娃娃,危急關頭的擋箭牌?

人常說「扎心」,知道什麼最「扎心」嗎?

就是擋箭牌啊。亂箭穿心、遍體鱗傷,這哪裡是孩子應該承受的苦難?

無辜捲入風波,無辜受到驚嚇,甚至還要無辜替父母遮擋輿論的槍林彈雨,8個月大的孩子尚未熟悉身邊的世界,就已經體味到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這一切,只因為他有一對失敗的父母。

裝B失敗,PK失敗,甚至就連事後帶節奏也失敗……這對夫妻堪稱失敗得一塌糊塗。

但是,他們為什麼試圖帶節奏?

答案當然是,有太多成功帶節奏的案例。一些經典案例甚至不需要當事人帶,早已被好事者帶的波瀾壯闊、雲里霧裡。


6

「7歲兒子被父親拋下天橋」即是一例。

如此喪心病狂的舉動,最初在網路上蔓延的版本卻充滿悲情色彩——小孩患癌症,家裡已無力承擔高額的醫藥費。

順理成章地,看病難、看病貴,哀民生之多艱,成為輿論口誅筆伐的對象。直至警方通報出現:據姜某家人反映,姜某2017年11月離異後,受刺激行為異常。

醫藥費殺人成了精神病人行兇,這樣的結果,恐怕會令一些人感到失望。撤掉看病難、看病貴的靶子後,這個話題也悄然降溫。

實際上,輿論的反應比誰殺死了這個孩子更值得反思,也更令人感到恐懼。

看病難、看病貴普遍存在,但是,一個無辜孩子的生命何至於當作宣洩情緒的道具?誰能想像,一個神志正常的父親將親身骨肉丟下天橋,是何等令人恐怖的舉動?

無論這個父親的身體狀況如何,當他親手將兒子丟給死神的時候,他呈現出的已經是無可救藥的癲狂病態。

如此喪心病狂的舉動,什麼客觀原因能掩蓋人性淪喪的醜惡?

當貧窮被視為罪惡和暴行的遮羞布的時候,那個死於非命的孩子顯得格外凄慘——他的死已然是一幕悲劇,更可悲的是,他的死被解讀為當然和必然。


7

以良善的名義,我們圍觀中國。但我們無法確認,我們圍觀的是真相;更無法預料,我們的圍觀會掀起怎樣的波瀾。

嘈雜的網路輿論場中,每起熱點事件都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有人試圖守護正義,有人只想釋放情緒。無論基於哪一種考慮,首先都應該尊重生命、呵護孩子。

孩子是用來疼、用來愛、用來用心對待的,不是用來打、用來罵、用來隨心擺布的,他們既不是遮掩家長醜陋的擋箭牌,也不是肆意宣洩情緒的沙袋。

「救救孩子」,這樣的聲音經果戈理之口為人所識,經魯迅之口無限放大,至今依然餘音未絕。

誰來救救我們的孩子?首先當然是我們自己。

不讓孩子看到我們猙獰的臉、市儈的心、歇斯底里的肢體語言,才能讓孩子遠離污染與傷害,靜靜地成長。

父母的狀態,其實就是孩子成長的方向。當我們為孩子的成長煞費苦心的時候,也許更應該捫心自問,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什麼人、長成什麼樣?

每個家長都盼望孩子長大成人,但有些家長雖然「成人」,卻仍未「長大」。

因為他們沒有學會,愛與關懷才是最好的童年記憶。

自己都不救孩子,如何要求別人去救?自己都不愛孩子,如何奢望別人去愛?

自己都不懂得關心愛護孩子,為什麼要把他們帶到這個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言者無疆 的精彩文章:

「燒錢大戰」一觸即發,安全和效率才應是網約車競爭的核心

TAG:言者無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