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茶文學概覽

中國茶文學概覽

茶文學

所謂茶文學,主要是指以茶為主題而創作的文學作品,包含作品中的主題不一定是茶但有歌詠茶或描寫茶的優美片段,都可視為茶文學。茶文學包括茶詩、茶詞、茶文、茶的對聯、茶的小說……等諸多方面的內容。

GIF

中國悠久的茶歷史滋養了大量的多姿多彩的茶文化。茶文學作為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品數量相當可觀。據統計,單就茶詩詞來計算:唐代約有500首,宋代約有1000首,金、元、明清和近代約500首,歷代合計多達2000首以上。

中國的茶詩詞數量多、題材廣,名茶、名泉、茶具、烹茶、品茶、制茶、採茶和栽茶者等等皆為詩詞題材,數量客觀。這些詩詞或評茶頌茶或借茶抒懷,給茶事賦予了豐富而深廣的文化內涵。

中國茶詩詞不但題材廣泛,而且體裁多樣。在兩千多首茶詩、茶詞中,可以找到各種詩詞體裁:五古、七古;五律、七律、排律;五絕、六絕、七絕都是茶詩詞常用的體裁形式,甚至還可以找到不少特殊的體裁,比如迴文詩、寶塔詩、聯句詩等。(例見後文)

了解這些茶文學作品,無疑可以增加品茗趣味,提升茶事境界。另外,在語言學專業出身的小編看來,這些作品本身就是很好的茶語料,如果能夠用語言學的方法來分析解讀這些茶文學作品,一定會有一些跟茶有關的新發現。品茗之餘還能吟詠詩詞甚或做出學術研究,雅哉幸甚矣!

不過,要欣賞茶文學作品,最好還是先了解一下茶的名字。唐陸羽《茶經》載,茶者,「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也就是說,文學作品中,涉及「茶,檟,蔎,茗,荈」等字眼的,都應該視作茶文學作品。本篇將以時間為序,列舉部分茶文學作品並略擇其中一二與茶友們共同欣賞。

一、唐前時期茶文學

張載《登成都樓》

孫楚《出歌》

左思《嬌女詩》

王微《雜詩》

杜毓《荈賦》

向上滑動閱覽

登成都樓

張載

借問楊子舍,想見長卿廬。

程卓累千金,驕侈擬五侯。

門有連騎客,翠帶腰吳鉤。

鼎食隨時進,百和妙且殊。

披林采秋桔,臨江釣春魚。

黑子過龍醢,果饌愈蟹婿。

芳荼冠六情,溢味播九區。

人生苟安樂,茲土聊可娛。

出歌

孫楚

茱萸出芳樹顛,鯉魚出洛水泉。

白鹽出河東,美豉出魯淵。

薑桂荼荈出巴蜀,椒橘木蘭出高山。

蓼蘇出溝渠,精稗出中田。

嬌女詩

左思

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

小字為紈素,口齒自清歷。

有姊字惠芳,眉目粲如畫。

馳騖翔園林,果下皆生摘。

貪華風雨中,倏忽數百適。

心為荼荈劇,吹噓對鼎歷。

雜詩

王微

寂寂掩高閣,

寥寥空廣夏,

待君竟不歸,

收領今就檟。

荈賦

杜毓

靈山惟岳,奇產所鍾,

厥生荈草,彌谷被崗。

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霖之霄降。

月惟初秋,農功少休,

結偶同旅,是采是求。

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

器擇陶簡,出自東隅;

酌之以匏,取式公劉。

惟茲初成,沫成華浮,

煥如積雪,曄若春敷。

晉代詩人杜毓的《荈賦》是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最早專門歌吟茶事的詩詞類作品,此賦所涉及到的範圍包括自茶樹生長至茶葉飲用的全部過程。從「靈山惟岳」到「受甘霖之霄降」是寫茶葉的生長環境、態勢及條件;自「月惟初秋」至「是采是求」描寫了儘管在初秋季節,茶農也不辭辛勞地結伴採茶的情景;接著寫到烹茶所用之水當為「清流」,所用茶具,無論精粗,都採用「東隅」(東南地帶)所產的陶瓷;當一切準備停當,烹出的茶湯則有「煥如積雪,曄若春敷」的藝術美感;最後寫飲茶的奇妙功效。(百度百科)《荈賦》是第一次寫到"彌谷被崗"的植茶規模,第一次寫到秋茶的采掇,第一次寫到陶瓷的宜茶,第一次寫到"沫沉華浮"的茶湯特點。這四個第一,足以使《荈賦》在中國茶文化發展史上的地位令人刮目相看了。(中國茶網)

杜毓的《荈賦》和前面四首茶詩,構成了我國古代早期茶文化的文學基礎。從這些茶文學作品中也可看出我國茶業發展的一些史況,漢代除了巴蜀以外,飲茶雖然開始商業化發展但還未甚普及。到了三國時期,東吳孫皓「以茶代酒」的故事雖流傳很廣,但也只說明了孫吳所在的地方也有茶業的一定發展,在魏國所統治的中原尚未見到;而到了四晉時,短暫的統一把茶傳到中原如左思這樣的官宦人家了,隨後又由於南北朝的分裂而打斷。直到唐代以後,茶業才得到全面的發展,茶文學也就有了燦爛的成果。

、唐代茶文學

陸羽《茶經》

白居易《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亭歡宴》

白居易《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崔道融《謝朱常侍寄貺蜀茶剡紙二首》

杜甫《重過何氏五首之三》

杜牧《題茶山》

杜牧《題禪院》

杜牧《茶山下作》

顧況《焙茶塢》

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

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陸龜蒙《謝山泉》

陸龜蒙《茶舍》

陸希聲《茗坡》

劉禹錫《嘗茶》

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

齊己《謝湖茶》

齊己《詠茶十二韻》

錢起《與趙莒茶宴》

施肩吾《蜀茶詞》

韋應物《喜園中茶生》

元稹《一字至七字詩·茶》

顏真卿等六人合作《五言月夜啜茶聯句》

袁高《茶山詩》

姚合的《乞新茶》

「皮陸」( 皮日休,陸龜蒙)他們寫有《茶中雜詠》唱和詩各十首,(內容包括《茶塢》、《茶人》、《茶筍》、《茶籯》、 《茶舍》、 《茶灶》、《茶焙》、《茶鼎》、《茶甌》和《煮茶》等,對茶的史料,茶鄉風情,茶農疾苦,直至茶具和煮茶都有具體的描述,可謂一份珍貴的茶葉文獻。)

唐代,隨著茶葉生產與貿易的發展,湧現了大批以茶為題材的詩篇。這些詩有的讚美茶的功效,有的以茶寄託詩人的感遇,還有的則表達對茶民蒙受貢茶之苦的同情以及自己無能為助的內心苦悶。

陸羽《茶經.七之事》

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部茶經典著作,陸羽的《茶經》雖然不是專門的茶文學著作,但是其《七之事》一章可謂有史以來至初唐的茶文學及其他茶史料的收錄大全,自然非提不可。

茶聖陸羽在《茶經》的「七之事」中,收錄了包括《神農食經》、周公《爾雅》三國《廣雅》,《晏子春秋》、司馬相如《凡將篇》、《三國志》之《吳志·韋曜傳》、《搜神記》、《吳興記》以及《茶陵圖經》、《草本·菜部》等共計四十八則史料。這些語料主要是自先秦諸子百家到秦漢以來的字書、史書、小說、詩文、僧史、地誌、經方等種類的書籍,讓人看到茶歷史文化的多姿多彩。

對於所收的四十八則茶史料,陸羽的編排順序是很有歷史感的。與名人相關的茶事茶書,基本上按時間順序來排列,而其他不以名人茶事著名的圖記、經圖、本草書、醫方等類書,則先分類編排,在同一類中再按時間排列。這種有類有序的編排,可以說是陸羽《茶經》之前的茶史長編,為其大力提倡的茶飲文化提供了有利的歷史支持,也更能幫助今人深入了解與掌握茶史茶事,從而更有深度地去感受茶的歷史文化內涵。

有人列出少數幾則陸羽未曾收錄的史料,認為《七之事》不夠完全,就古人所具有的圖書資料條件而言,能做到這樣已經非常難能可貴了。《詩經.七之事》所記載的有些材料現在已經不見,而《詩經》對這些材料的保存也就尤顯難得。《茶經》實不愧為茶文學的經典著作。(本節參考文獻:陸羽著;沈冬梅編《茶經》——北京:中華書局,2013.11, PP:105-158.)

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射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裡,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在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龍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蓮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俗歸去。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便函為諫議問蒼生,到頭合得蘇息否?

這首詩內容可分為三部分。開頭寫將軍謝諫議送來的新茶至精至好,作者受此禮遇品嘗到如此好茶頗感喜悅和受寵若驚:中間部分敘述煮茶和飲茶的感受。最後講茶來之不易,品之當惜。是為「蒼生」請命,境界升華的部分。詩人對茶農們的深刻同情,小編戚戚然同感;不過,還是忍不住好奇地想知道這位盧仝大神喝的是哪款茶:) 野生古樹普洱茶么?現今的兩千歲的古茶樹當時也不過五六百歲呢,功效竟如此神奇!

白居易《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故情周匝向交親,

新茗分張及病身。

紅紙一封書後信,

綠芽十片火前春。

湯添勺水煎魚眼,

末下刀圭攪麴塵。

不寄他人先寄我,

應緣我是別茶人。

嗜茶的醉吟先生收到老友新茶自然是欣喜感激之情溢於文字,但詩中同時也透露了一些煮茶細節。如:第五、六句「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麴塵」。陸羽的《茶經·五之煮》有記曰:「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夾環激湯心,則量末當中心而下。有頃,勢若奔濤濺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化華也。」白居易的這首詩中所謂「魚眼」即「魚目」,是指湯沸騰的第一階段,此時水面上浮出如魚目般的小泡泡,並發出些微的聲音。「煎魚眼」是指自湯一沸的階段到更沸騰的階段,亦即進入二沸、三沸的階段。而「湯添勺水」,即在二沸階段舀出一瓢水,於三沸「勢若濤濺沫」時澆入,這樣就可稍微止其沸騰,使其生成華。而「末下刀圭攪麴塵」的「末」,是指將餅茶碾成粉末的意思。作成末的器具,若據《茶經·四之器》所言則是「碾」。「圭」是指掬取粉不的「匙」,相當於《茶經·四之器》的「則」。「麴塵」是指黃色的茶末。「末下刀圭攪麴塵」就是說用刀圭掬取已碾成粉末的茶,投入中攪拌,相當於《茶經》「量末當中心而下」之意。可見,白居易的煮茶方法與陸羽《茶經》所記煮茶法大致相同。

元稹《一字至七字詩·茶》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五言月夜啜茶聯句》

顏真卿等六人合作

——————————————————

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情言(士修)。

醒酒宜華席,留僧想獨園(薦 ),

不須攀月桂,何假樹庭萱(萼 )。

御史秋風勁,尚書北斗尊(崔萬)。

流華凈肌骨,疏瀹滌心原(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辭綠菽繁(晝 )。

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閑軒(士修)。

這首啜茶聯句,由六人共作,其中陸士修作首尾兩句,這樣總共七句。作者為了別出心裁,用了許多與啜茶有關的代名詞。如陸士修用「代飲」比喻以飲茶代飲酒;張薦用的「華宴」借指茶宴;顏真卿用「流華」借指飲茶。因為詩中說的是月夜啜茶,所以還用了「月桂」這個詞。用聯句來詠茶,這在茶詩中也是少見的。

三、宋代茶文學

蔡襄《北苑茶》

蔡襄《造茶》

范仲淹 《和章岷從事鬥茶歌》

范仲淹《鬥茶歌》

范仲淹《鳩坑茶》

黃庭堅《寄新茶與南禪師》

陸遊《啜茶示兒輩》

陸遊《試茶》

陸遊《晚秋雜興十二首》

陸遊《謝王彥光送茶》

梅堯臣《嘗茶與公議》

梅堯臣《答建州沈屯田寄新茶》

梅堯臣《七寶茶》

歐陽修《茶歌》

歐陽修《雙井茶》

秦少游《茶》

沈遼《德相惠新茶奉謝》

蘇軾《次韻曹輔壑源試焙新茶》

蘇軾《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

蘇軾《求焦千之惠山泉詩》

蘇軾《游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

蘇軾《月兔茶》

蘇軾《贈包安靜先生茶二首》

蘇轍《宋城宰韓文惠日鑄茶》

王禹偁《龍鳳茶》

文同《謝人寄蒙頂茶》

楊萬里《以六一泉煮雙井茶》

周子允《酬五詠》

朱熹《茶阪》

朱熹《康王谷水簾》

茶「興於唐盛於宋」,伴隨宋代經濟的繁榮發展,鬥茶和茶宴盛行,大量表現以茶會友,相互唱和,以及觸景生情、抒懷寄興的茶詩、茶詞在這一時期湧現了出來。

蘇軾《記夢迴文二首並敘》

酡顏玉碗捧纖纖,亂點余花睡碧衫。

歌咽水雲凝靜院,夢驚松雪落空岩。

空花落盡酒傾缸,日上山融雪漲江。

紅焙淺甌新火活,龍團小碾斗晴窗。

詩中字句,順讀倒讀,都成篇章,而且意義相同。蘇軾用迴文詩詠茶,這在數以千計的茶詩中,實屬罕見。

四、元代茶文學

洪希文《煮土茶歌》

謝應芳《陽羨茶》

謝宗可《茶筅》

耶津楚材《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七首》

元代的茶詩以反映飲茶的意境和感受的居多。

五、明代茶文學

陳繼儒《失題》

黃宗羲《餘姚瀑布茶》

陸容《送茶僧》

文徵明《煎茶》

於若瀛《龍井茶》

明代的詠茶詩比元代為多,有不少是反映人民疾苦、譏諷時政的詠茶詩。如:高啟的《採茶詞》

雷過溪山碧雲暖,幽叢半吐槍旗短。

銀釵女兒相應歌,筐中採得誰最多?

歸來清香猶在手,高品先將呈太守。

竹爐新焙未得嘗,籠盛販與湖南商。

山家不解種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

詩中描寫了茶農把茶葉供官後,其餘全部賣給商人,自己卻捨不得嘗新的痛苦,表現了詩人對人民生活極大的同情與關懷。又如明代正德年間身居浙江按察僉事的韓邦奇,根據民謠加工潤色而寫成的《富陽民謠》,揭露了當時浙江富陽貢茶和貢魚擾民害民的苛政。

六、清代茶文學

高鶚《茶》

張日熙《採茶歌》

曹廷棟《種茶子歌》

清代也有許多詩人如鄭燮、金田、陳章、曹廷棟、張日熙等的詠茶詩,亦為著名詩篇。特別值得提出的是清代愛新覺羅·弘曆,即乾隆皇帝,他六下江南,曾五次為杭州西湖龍井茶作詩,其中最為後人傳誦的是《觀採茶作歌》詩:

火前嫩,火後老,惟有騎火品最好。

西湖龍井舊擅名,適來試一觀其道。

村男接踵下層椒,傾筐雀舌還鷹爪。

地爐文火續續添,干釜柔風旋旋炒。

慢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王肅酪奴惜不知,陸羽茶經太精討。

我雖貢茗未求佳,防微猶恐開奇巧。

七、現代茶文學

郭沫若《贊高橋銀峰茶》

陳毅《梅家塢即興》

趙朴初、啟功、愛新覺羅·溥傑等也都寫過值得稱道的好茶詩。

後記

茶文化的變遷是中國社會演進的一面鏡子,茶文化的繁盛(如唐茶、宋茶)恰恰反映了其所處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風俗民情。

中國茶道吸納了儒釋道多方哲學精華,提倡簡樸清雅、天人合一。茶文學作為茶文化的一部分,有的時候很難跟茶道哲學分開,文學亦哲學,哲學亦文學。刻意地區分文學和哲學語料並無多大實踐意義。或許從生態語言學的角度來分析茶文學語料,揭示語言背後的哲學機理才更有意義。

參考文獻:

Hohenegger, B. Steeped in History,The Art of Tea, Fowler Museum at UCLA,2009

WangLing,Chinese Tea Culture(2nd edition),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Beijing,China, 2002

劉彤編著;樂利文,Chinese Tea——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5.10

陸羽著;沈冬梅編著,《茶經》——中華書局,2010.9

朱世英 王鎮恆 詹羅九,《中國茶文化大辭典》——北京: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002.04

中國茶網,

http://www.zgchawang.com/culture/show-12876.html,檢索時:2018/04/30

「茶與茶文學」,http://www.360doc7.net/wxarticlenew/515537129.html,檢索時間: 2018/04/30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所有。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搞笑段子:和閨蜜還有她男友一起去喝下午茶,剛好隔壁桌也是三個人
棒棒茶,拒絕那些年我們走過袋泡茶的彎路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