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史|洛爾迦抒寫祖國

文史|洛爾迦抒寫祖國

原標題:文史|洛爾迦抒寫祖國


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在改革派教育家們的倡導下,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在西班牙的各級教育機構中蔚然成風:遊學。學生們走出教室,來到空間更為寬廣的課堂——西班牙大地,在遊歷祖國山川和人文古迹的同時深入了解西班牙歷史和文化。在那個彷彿還在中世紀的迷夢中沉睡的西班牙,壯遊大好河山不僅成了學校師生的例行功課,也令作家和藝術家們樂此不疲。一百年前,大學一年級學生費德里科·加西亞·洛爾迦也參加了遊學,主要遊歷了西班牙南部的安達盧西亞地區和中部的卡斯蒂利亞地區,第一次看到家鄉以外的風景。這樣的遊學後來又組織了好幾次,洛爾迦利用旅途的間歇勤寫隨筆,1918年,他的這些遊記正式結集出版,這就是他輝煌文學事業的處女作《印象與風景》。


洛爾迦


在洛爾迦的這本旅行筆記中,我們看到的更多的,並不是後來在他的詩作中經常出現的安達盧西亞的風物與遊民,而是卡斯蒂利亞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前者與後者的「典型」視覺形象迥異,這是西班牙地理與文化多樣性的一種體現;而把這二者的區別琢磨透徹,是深入了解西班牙的關鍵。洛爾迦的詩在一定程度上也參與塑造了西班牙在外人心目中的刻板印象:綠色的橄欖林、黃色的沙、永遠流浪的吉卜賽人、最熱烈的激情。


如果說安達盧西亞風情是西班牙的外表,那麼卡斯蒂利亞就代表了西班牙的心臟和靈魂。卡斯蒂利亞荒涼、高貴、壯美的景緻,非常適合作為《聖經》故事的舞台布景的自然風光,它有古老、破敗而又不失風度的城鎮和居民。遊學之旅讓洛爾迦這個安達盧西亞人發現了他的祖國。他書寫的旅途體驗,讀來是真切的:「我們這群旅客被留在卡斯蒂利亞的心臟,周圍都是肅穆的山巒,宏偉的風景壓得人不知所措。這片大地有一種堅韌絲綢的柔軟……」這才是真正的西班牙!


可以看出,洛爾迦在很努力地描畫他的所見所感,試圖表達出某種崇高的精神。年紀尚輕的洛爾迦在這些文字中展示出了非凡的功力。他的目光幾乎總是審美式的,他的散文有著變成詩的趨向。「這些深深淺淺、麥色綿延的羅馬式信仰之下,厭倦經年的大房子記下了一個憂鬱的音符。」這是寫一座小山上的客棧。他在頹廢中發現不朽,在殘缺中發現美,厭惡粗鄙,抗拒城市現代化對原本和諧優美景觀的破壞。


就是這樣一個略顯保守的年輕人,卻在日後成為西班牙現代詩歌潮流的引領者。這並不矛盾。洛爾迦守護和追求的並不是中世紀的價值觀,而是純粹的美。容不得權力體制和工業文明對純粹之美的破壞,因而在他後來的那些膾炙人口的詩作中,西班牙憲警和紐約的摩天大樓都成了邪惡兇險的形象。


在《印象與風景》中,我們也能看到,洛爾迦的目光是不乏道義關懷的,正是這樣的目光,在他後來的詩作中照亮了那些遊離在西班牙社會邊緣的苦命吉卜賽人和紐約貧民窟里的孩童。在遊記中,提及一間濟貧院的大門時,他不無詼諧地寫道:「也許有一天,它對這些飢餓難耐的孩子和嚴重的社會不公產生憐憫,使出全力倒塌在某個市立慈善委員頭上——那個地方多的是身穿大禮服的強盜——壓扁他們,把那些導致西班牙有如此多缺失的人做成一張美麗的土豆雞蛋餅……」年輕人目睹社會不公,多會發出激憤之聲,然而大多數人會在遠離青春時代的同時逐漸變得麻木、世故。洛爾迦卻保持了對弱小者的愛和對惡勢力的恨,這種誠摯關懷加上他詩篇的魔性魅力,使他成為真正的「人民詩人」。從一定程度上說,洛爾迦在西班牙內戰初的慘遭槍殺,在熱愛他的西班牙民眾當中具有了基督蒙難的意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天地 的精彩文章:

古人的造假與打假
【文史知識】蘇軾開發「綠色食品」

TAG:文史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