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的主要特徵

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的主要特徵

關注一下,更多精彩等著你!

武漢會戰地圖

武漢會戰後,中國東北的全部、華北的大部分地區、西北、華東、華南的一部地區被日軍佔領,由於戰線過長,兵力不足,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破產。國民政府丟失東部沿海地區幾乎全部國土、中部地區大部分重要城市,被迫遷都重慶,但仍擁有西北、西南兩大後方,同時,中國軍隊主力未被日軍消滅。中日雙方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具有以下三個主要特徵:

汪精衛公開叛國投敵

(一)、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日本及時調整對華政策。

針對國民政府,日本改變全面抗戰爆發後,完全依靠武力迫使其投降的策略,改為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一方面,日本政府大肆宣揚「中日親善,共建大東亞共榮圈」,加緊與國民政府內部親日派的勾結,積極誘惑其投降,使其成為日本「以華制華」的政策工具,進一步削弱中國國內的抗日力量。另一方面,對於國民政府內部的抵抗派,則輔之以軍事打擊手段。武漢會戰後,日軍繼續沿南潯線、粵漢線南下,南昌會戰、三次長沙會戰相繼爆發。南昌、岳陽等城市相繼淪陷。同時,日軍積極沿長江西進,企圖突破中國軍隊巫山防線,奪取重慶,迫使國民政府投降。

對於發展迅速的中共敵後抗日武裝,日軍將主要兵力從正面戰場抽調進入敵後抗日根據地,加強對已佔領地區的控制。日軍在抗日根據地開展「大掃蕩、大清鄉」運動,打擊敵後抗日力量。日軍對根據地的封鎖和「三光政策」,給抗日根據地的發展帶來極大的困難,中共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等武裝力量人員增長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

日軍對抗日根據地實施「大掃蕩」

(二)、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國民黨內部發生分裂,國共合作面臨破裂。

全面抗戰爆發後,日軍進展迅速,華北、華東、華南沿海相繼淪陷。以汪精衛為代表的國民政府內部一部分人對中國抗日戰爭的前景悲觀失望,妄想「曲線救國」。在日本政府大肆誘降下,1938年12月18日,汪精衛等人公開叛國投敵,隨後建立汪偽政府,最終淪為日本「以華制華」的政策工具。國民黨內部發生分裂,同時也給抗戰局勢造成惡劣影響!

1939年1月21日至1月30日,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在重慶召開。國民黨做出重大政策調整,由抗日戰爭初期的國共合作抗日變為「溶共、限共、防共、反共」。國民黨內部頑固勢力抬頭,在全國各地大肆製造反共摩擦事件,其中尤以「皖南事變」為代表。此後,國民政府開始放棄對中共武裝的支持,並取締部分八路軍駐後方辦事處,國共關係空前緊張,國共合作抗日的局面面臨破裂。

日軍對抗日根據地的封鎖

(三)、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並提出了抗日戰爭「持久戰」的概念。

為消除汪精衛等人公開叛國投敵造成的惡劣影響,打破日軍對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封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武裝力量在華北地區發起「百團大戰」,沉重打擊侵華日軍的囂張氣焰,提振國人堅持抗戰的信心。同時,針對國民黨頑固派在全國各地大肆製造反共摩擦,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與其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及時披露事件真相,積極爭取國內民眾、國民黨左派以及國際社會的支持。在軍事上,則堅持抗戰,從而避免了國共合作抗日局面的破裂,有利地維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針對日本無法在短時間內完全滅亡中國,而中國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將日本趕出中國的現狀,並結合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擁有廣闊的戰略空間,還得到國際反法西斯國家的支援,能夠維持長期抗戰,而日本國土狹小、資源缺乏,難以維持長期戰爭消耗的國情,毛澤東同志在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就提出了抗日戰爭「持久戰」的概念,並指出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必將屬於中國!

皖南事變

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具有以上三個主要特徵是由中日兩國的國情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尤其是遠東地區反法西斯戰爭的形勢所決定。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的出現具有必然性,同時它也是抗日戰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前的準備階段。

百團大戰地圖

毛澤東《論持久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抗戰研究張波 的精彩文章:

陝西特殊的地形條件是日軍未能成功入侵的重要原因

TAG:抗戰研究張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