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白《月下獨酌》朗誦:衛東

李白《月下獨酌》朗誦:衛東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古詩詞特輯

(點擊下方音頻 即可收聽)

(第 14 期)

李白《月下獨酌》

古詩詞特輯主播: 朱衛東

今天也是五一假期的第二天,天越來越熱了,馬上我們就要迎來炎熱的夏季。希望在這個春天,我們有古詩詞相伴,能夠帶來一些愉快。

每周三和周日,節目更新的時候,我都會很期待看大家的留言。看到朋友們在留言中分享自己的心情,表達對詩人的喜愛,我覺得非常開心。我總是發現,喜歡李白的朋友可真不少。

提到中國的詩歌,誰都可以不講,但李白是一定繞不過去的。余光中說他「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這「半個盛唐」。

如果這世間有天才的話,我想那李白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位。他出生於盛唐時期的中亞碎葉,當時屬於唐朝的安西都護府。五歲時隨家遷居蜀中,即今天的四川省。值得一提的是,漢代大文豪司馬相如、揚雄,以及我們曾經講到過的宋代三蘇(蘇洵蘇軾蘇轍),都是來自蜀地。可見該地鍾靈毓秀,人才薈萃。不知道有沒有四川的朋友正在收聽我們的節目?

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碰到了賀知章,即我們前面講過的《詠柳》作者。賀當時已經名噪詩壇,但在讀了李白的詩文之後,竟驚呼他為「謫仙人」,也就是從天上貶謫下來的神仙。言外之意,李白的飄逸洒脫不是凡人所能為的。

李杜被分別稱為「詩仙」和「詩聖」。「仙」是接近天的,而「聖」則是接近地的。所以杜甫的詩歷歷關心著民眾的喜怒哀樂,而李白的詩篇里則始終充斥著一個強大不羈的自我,也時時透露出他作為一個天才的孤獨。

如同這首《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攜著一壺美酒,詩人在花叢間獨酌獨飲。劇烈的孤獨感襲來,借著醉意,舉杯邀月,一低頭便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雖無友伴,月、影、詩人,轉眼也湊成了三人。然而,月與影既不能陪詩人共醉,更不能解詩人心事。罷了,春光將逝,故且就著這月和影,及時行樂吧。詩人高歌起舞,月亮與影子也隨著詩人起舞徘徊。醒時一起交歡暢飲,醉後就各自分散吧。如此結下這毫無牽掛的交情,相約直至入道成仙。

儒家講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即根據時代環境,在仕與隱之間做一個選擇。但由於唐代國力強大,時代自信空前強大,唐人的追求也變成了仕與隱的兩全。所以,在功成名就之後瀟洒歸隱,成了唐代大多數讀書人的理想。李白也不例外。

這種理想在他浪漫情懷的滋潤下,比任何人都表現得強烈。李白渴望的仕途,不是做個小官那麼簡單,其目標是近乎宰相的職位。他理想中入仕的途徑也不是科舉考試之類,而是突然的聲名鵲起,然後被天子從山中請出,直接委以軍國重任。

所以,當唐玄宗召李白做翰林待詔時,他以為自己「大鵬一日同風起,搏搖直上九萬里」的機會來了。然而,事實上,他僅僅成了一個在皇帝歌舞遊樂時,寫些助興詩文的御用文人。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使他最終選擇了離開,史稱「賜金放還」。這首詩就寫於其理想受挫的人生中後期。

李白是一個對月有著特殊情感的作家,他筆下的月亮,姿態萬千,佔據了其現存詩作的三分之一。「少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這是天真孩童的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是思鄉遊子的月;「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這是理想主義者的月;「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這是思婦的月……

傳說中,李白的生命也結束在這「月」之上。那年,李白在秦淮河畔的酒樓飲酒賦詩。那天是十五,月色實在好,他便趁興到文德橋上賞月。醉眼朦朧之際,李白看到天上的月亮掉到了河裡,於是便張開雙臂去撈月,瞬間,水中月亮被剖成了兩半。著名詩人聞一多據此寫了一首長詩,叫《李白之死》,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去讀一讀。

《月下獨酌》組詩一共有四首,我們今天選取的是其中的第一首。月亮在這首詩里既成了詩人的知己,又更加襯託了詩人的孤寂。現實中的朋友會隨權勢貴賤離散,會因天涯路遠阻隔,會隨生死永別,然而月卻是隨時都在身邊的。可是,物終究不是人,它永遠不能與詩人對談,更不能理解詩人壯志難酬的痛苦,所以,這種交遊是「無情」的。

李白與大多數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他的痛苦與孤獨絕不會一沉到底,重到你無法承受。如同傳說中那唯美的死亡,他的悲傷也是飄逸向上的,因為他在孤獨的絕境處尚且懂得自我排遣,懂得及時行樂,懂得期待仙道的飄逸。利用眼下僅有的一切去尋覓生命的詩意與滿足。

如同這首《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飛鳥會散盡,煙雲會離去,但青山卻一直都在。哪怕千金散盡,哪怕英雄末路,哪怕世間孤獨寂寞到只剩他一個人,李白也依然是李白,那個「仰天大笑出門去」的李白。只要這山水風月存在一日,他的心就不會死。因為山月永恆,它們永遠不會厭棄你。

蘇軾說得好「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偉大的詩人告訴我們,自然的永恆賦予了我們世間最大的財富,在此之外,一切得失或許都是無關緊要的,那麼,這世間又有什挫折不能克服呢?

所以,當你悲傷難過時,當你孤獨無友時,不妨抬眼看看青山、看看頭頂那輪明月吧。

朱衛東

蝕骨的冷

—— 員曉敏,媒體人,熱愛朗讀與歌唱。《內在語》、《吟詩立卷》,我聲音的世界,無限的乾坤。

《吟詩立卷》

萬古長空 一朝風月

《內在語》

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

長按以上二維碼添加關注分享交流

關注置頂《內在語》、《吟詩立卷》微信公眾號,每一個詩意的夜晚視聽、閱讀與您不再擦肩而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內在語 的精彩文章:

李清照《點絳唇·蹴罷鞦韆》朗誦:衛東
《致一百年以後的你》朗誦:蝕骨的冷

TAG:內在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