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錢松喦:離開自然去死學古人,作品就會變成沒有感情的程式符號!

錢松喦:離開自然去死學古人,作品就會變成沒有感情的程式符號!

錢松岩(1899~1985年),江蘇宜興人,當代中國山水畫主要代表人之一。錢松嵒出生於秀才家庭,自幼學習傳統詩書畫,30歲時即為國文、山水畫教授,古代文學和傳統中國畫的功力極為深厚。錢松嵒畫風早年受石溪、石濤影響頗深。但他不拘限於形似,而強調骨法用筆,喜用雄渾古拙之「顫筆」,自詡為「渾厚沉著」。在運用色彩上更大膽突破、絢麗明艷、五彩斑斕、令人振奮,過目難以忘懷。

錢松嵒作畫雖把「師古人」為基根,但更注意培養對事物觀察和揣摩。其繪畫藝術,具有濃烈的民族風格和深情的韻味。無論在立意、構圖、筆墨、色彩、題句都匠心獨具,不落俗套。這與畫家的文學修養、書法功底有極大的淵源。 錢松嵒意重深長的教誨後人「人可老,畫不可老,要日日新」。

藝術的方法是根據如何反映現實生活而來的,但有時其間有矛盾。這矛盾在創作上是好事情,必須開動腦筋突破這個矛盾,才會有好作品,關鍵在如何運用藝術手法,才覺得更有心意,更有氣魄。

傳統山水畫皴法,都是現實中所有的石理石紋,古人創造這些皴法,有生活基礎。我在華山看到了真正「荷葉皴」覺得畫本上的「荷葉皴」,已經走了樣。但華山不完全是「荷葉皴」,有的壁立千仞,光光的沒有多少皴,好像刀劈一般,有的不全是石理石紋,而是岩石上的水漏痕和石紋交織在一起,看上去也近似「荷葉皴」。東峰的「荷葉皴」最為典型。西峰石紋近方解形,但有無數黑色的水漏痕屢屢下垂,線條拉長,山勢峭拔。這樣一座大山,岩石成分不可能一致,石理石紋不同,反映到畫上,皴法也不同。

意、神、生,都是指對象的精神和本質而言,是內在的。因此,我們表現時不能只停留在外形的描繪上,更重要的要畫出內在的思想感情。當然顯示主義需要從生活出發,這是基礎,但是這還不能成為畫,還須加進思想感情。畫山吧,要做到既像山,又像畫,這就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傳統的創作方法是掌握這一點的。

中國有句成語叫「得魚忘筌」,是批評捕了魚忘了漁具。這是一句貶語,但對臨摹來說,卻是個格言。假如是得筌忘魚,把臨摹得來的筆墨。來變現現實,這怎麼能脫離古人的窠臼呢!

臨摹只是掌握傳統技法,在表現新事物時,反映時代精神就不能處處墨守成規,而是要在原有技法的基礎上,去創造發展。

傳統是指民族風格、氣派,這是不能變動的;傳則指發展。每一個時期又各有發展,唐宋元明清不是各有面目嗎?就像接力賽跑,不停頓地向前,又不斷換上生力軍。這生力軍是根據新的條件,在前人的所積累的基礎上,把競走的技巧再作新的發展。

有個傑出的畫家應該提一筆的,那就是石濤。我的畫受石濤的影響很深,這到不是他瀟洒豪放的用筆用墨,而是他師自然的精神。我曾經看到他的一幅畫,畫里的江村茅屋前擺有一隻醬缸,這是在明代的畫家中沒有誰這樣表現的。又如他畫的一座古廟,廟前站著的人竟比廟高了一半。按照石濤以自然為師的繪畫法則來說,似乎不真實,但了解石濤曾在江淮一帶生活多年,那裡田野間常有矮小的土地廟,不是平台崇樓的大寺院,就符合當時生活實際了。在構圖布局上,我又受宋人影響、董源、李成、范寬等作品,作風嚴謹,重山疊嶺,視野寬廣。

還有部分老國畫家,老在山水畫中點綴著新的建設、新的人物,覺得生硬不調和,由於他們保守了老一套不肯放手,他們在看到真山真水時,先已認為不能用古法套用,覺得「英雄無用武之地」不感興趣。到描寫時,急急把什麼「南宗」、北宗、「斧劈」、「披麻」發揮出來,還是畫他自己的「胸中丘壑」,實際上還是畫本上的丘壑。江南多土山,少露骨,解放後,都在進行綠化,滿山遍野,草木華滋。古人,尤其是四王派,畫山上叢樹,先勾出山的輪廓,還加皴法,再層層點出小樹,這樣的畫法,和今天看到山林,並不完全符合,可是至今還有人一成不變地這樣畫。

至於皴法的形成,原來是古人從生活中體驗得來,這次我在太湖邊,所見黃石,很像倪雲林的折帶皴。石灰石質的玲瓏湖石,石紋如行雲流水,唐六如的皴法有時如此,他們二人都是太湖流域人,足見他們的畫法,是現實的,是有來歷的。某一山有某一山的特點,石質組織不是完全相同,我們不能把古人已經成功的皴法到處搬用,古人本來以造化為師,我們「師古人」就應該師古人的「師造化」,深入生活,反映現實生活,這就是民族繪畫的優良傳統。

「古為今用」的口號無疑是正確的,但這不是為了復古,而是在批判地繼承傳統基礎上的創新。一方面傳統是幾千年來優秀的文化積累,本身就具有深厚的人民性。所以對傳統還應多加重視。國畫中的傳統理論和傳統技法,應視作國畫工作者的基本功。另一方面是創新,即不拘泥於傳統,其次要條件應是植根於現實生活,來源於現實生活,而不是憑創作人員冥思苦想的標新立異。

中國這個封建堡壘,要敲開它,確實是個嵌筋核桃。拿歐洲文藝復興來說,個性解放,把人們膜拜的神,也弄的一絲不掛;把本來認為不可褻瀆的神,表現成純潔的富有人性的神。我沒有看到我國美術史上,記載過這樣的作品。這大概是2000年來的封建禮教,看重衣冠端正,反映在藝術上,與西方就有判然不同的風格。

藝術上的互相觀摩,互相砥礪,這是必要的,但這部是效仿,「好曲子不唱三遍」。出現一首好曲子,引起一窩蜂的學習,固然說明這曲子唱得很好,學習是自然的,也是應該的。但要鑽得進,也要跳得出。石濤說「繪畫似某家,亦某家殘羹耳」,人云亦云,會阻礙自己的發展。

祖國的壯麗山川,使我領悟到唐宋時代畫家所遵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到了元代,文人畫家逐漸主宰畫壇,後學以尊重「寫胸中逸氣」,不求形似,使晚明以來,發展成閉門因襲之風,離開真山真水,越來越遠。這使我解開了多年來心底子謎;山水畫後來為什麼會變成某些程式符號,變成沒有感情的畫,原因就在於離開自然去死學古人的畫本。一句話,缺乏生活。

錢松岩更多作品欣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藝在線 的精彩文章: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楷書習字帖
被譽為「神品」的書法,分享給大家︱高清欣賞

TAG:名藝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