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蘋果新財報打破iPhone X頹勢傳言,年內或達萬億美元市值,但亞馬遜仍有望搶先

蘋果新財報打破iPhone X頹勢傳言,年內或達萬億美元市值,但亞馬遜仍有望搶先

科技產業變化難測實屬常態,特別是最近中美的科技行業都出現大震蕩,國內煩惱著缺芯、造芯,太平洋另一端倒也沒好過著,生於數據的 Facebook,差點就死於數據了,亞馬遜則頻被特朗普怒懟,蘋果 iPhone X 銷售不給力,正忙於供應鏈調整庫存。不過,美國科技巨頭們倒還是很給力,包括 Facebook,Google、亞馬遜,全都交出了優異的上季財報。

特別是今日公布業績的蘋果,原先市場普遍預期受到 iPhone X 銷售動能欠佳,財報數字恐怕不太好看,沒想到給出了小驚喜,2018 年第二季營收 611 億美元,同比增長 16 %,凈利更年增了 25 %,來到 138 億美元,EPS 為 2.73 美元,優於市場預期,同時對於本季釋出了不差的展望,預估營收為 511?535 億美元,高於市場普遍預計的 514 億美元,可以先暫時止住先前一片分析師看衰的氣氛,再加上宣布 1000 億美元的資本返回計劃(capital return program),通過股票回購方式向股東返現。三大因素激勵下,帶動蘋果股價終場上漲 2.32%,以 169.1 美元作收。

而外界關心的 iPhone X,到底賣得好不好?2018 年第二季 iPhone 總出貨 5221.7 萬台,低於多數分析師的預估值,很多人認為這就是 iPhone X 賣不好的證據,而大家擔心此狀況對蘋果將造成衝擊。

圖 | iPhone X

然而,這件事你從不同角度看,就會有不同的觀點。舉例來說,2018 年第二季 iPhone 總出貨 5221.7 萬台,共創造了 380 億美元營收,分別同比增長 3% 以及 14%,成長的動力主要就是來自 iPhone X。

另外,賣的少,不見得賺的少。大家都知道,手機行業中能賺錢的只有高價機種,儘管蘋果從來沒有對外公布 iPhone X 的利潤,但調研機構 Counterpoint 先前出具了 2017 年第四季全球手機市場報告,指出蘋果 iPhone X 在當時僅有兩個月的銷售時間,但創造的利潤占整個手機行業總利潤的 35%,而且還比 600 多家 Android 廠商加起來的利潤高出 5 倍。而且蘋果本季凈利表現良好,除了服務營收推動之外,iPhone X 應該也幫蘋果賺了不少。

因此,平心而論,iPhone X 賣得很差嗎?並沒有,畢竟蘋果已經用財報跟未來展望的數字來對外界證明,但是,「買氣」也沒有很強,只能說「還行」。

儘管市場對於 iPhone X 或是蘋果的後市有不同看法,不過,大多數華爾街分析師仍就一件事情達成一致意見:在 2018 年,美國將出現有史以來第一家市值破 1 萬億(trillion)美元的公司,是蘋果、亞馬遜、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還是微軟?

布局不斷踩線的3A,加上一個隔山觀虎鬥的微軟

AAAM(Apple、Amazon、Alphabet、Microsoft)誰能最先搶下這個歷史定位,各自有支持者擁護,有股神封號的 Warren Buffett 在 2 月就表示,大手減持 IBM 轉入蘋果,也有多家券商表態看好蘋果。前陣子出了一本書研究美國四大科技巨頭——《The Four: The Hidden DNA of Amazon, Apple, Facebook, and Google》——的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教授Scott Galloway,倒是給出了一個很有趣的答案,「簡單的猜會是蘋果,因為市值最接近,但是,亞馬遜有較好的籌碼,如果你看下它的動能及與對手的競爭,它會贏。」Scott Galloway說得肯定。而日前摩根士丹利則力挺了微軟,點名微軟才會是那個市值突破萬億美元的。

其實,這一陣子美國股市波動甚大,這四家巨頭的股價自然也上上下下,蘋果持續保持著市值第一的位置,但後面2~4名倒是經常洗牌,位置輪流坐。以美國時間 5 月 1 日收盤價來看,蘋果市值大約是 8580 億美元,亞馬遜為 7677 億美元、微軟為 7299 億元、Alphabet 為 7208 億美元。

圖 | AAA三家巨頭

蘋果在 2007 年後發展成科技硬體的霸主,主要有三個優勢,一是硬體市佔率及獲利豐厚。前幾天小米創辦人雷軍說,以後綜合硬體的利潤率永遠不會超過5%,但卻被國內行業人士打臉:「中國硬體公司綜合硬體凈利潤能夠達到 5% 的公司可謂是鳳毛麟角」,先撇去小米究竟是不是在玩文字遊戲,蘋果在過去十年來,凈利潤率最低是 14.9%,最高時有 26.7%,目前大概是 21.1%,蘋果的獲利能力一直是在全球排名非常前面的公司。

另外就是數字媒體娛樂,以及供應鏈力量,蘋果掌握了全球大多數電子供應鏈的命脈,對於供應鏈的影響力甚至已經達到了他說東,你就不敢往西的程度,假設蘋果不再下單,有不少公司都會瞬間倒下,GT Advanced Technologies 、Imagination、台灣的勝華都是前例。

亞馬遜從位於西雅圖的互聯網書店開始,變成了一家無孔不入的公司,至少在六個領域擁有極強的影響力:零售、物流、雲計算、人工智慧、數字媒體娛樂、智能家居,近來又大舉進軍醫療保健,平心而論,亞馬遜現在對於消費者生活的滲透,不論是廣度或深度,甚至可以說是已經超越了蘋果。

Google身為全球最大的互聯網門戶,在網路服務(如搜索、地圖)、數字廣告、數字媒體娛樂(如YouTube)、自動駕駛、人工智慧、雲計算、量子電腦七個領域都是領先,與亞馬遜一樣,近年來不斷強化硬體研發能量,光靠Android和Chrome OS借硬體夥伴之力的模式已經滿足不了它,因此積極投資深圳、台灣,就是為了吸納硬體人才,強化自有品牌Pixel 產品。

圖 | Google旗下互聯網產品

微軟的強項毫無疑問是在企業端,目前在企業生產力方案、人工智慧、雲計算三大領域有非常強大的基礎,在那位被稱為「雲男子」的Satya Nadella 出任CEO ,就啟動微軟的轉型,以目前的成績來檢視,微軟的轉型可說是非常成功,現在微軟的最核心的營收來源早已經不是Windows,而是雲計算及雲服務的Azure平台,以及文書處理軟體Office,特別是雲端版的Office 365 成長快速。

這四家公司最初的定位不同,逐漸變成不斷踩線的競爭關係,不論在既有產品或是新業務布局都有高度重疊,亞馬遜進軍數字廣告,要跟Google 分杯羹,而且亞馬遜最新財報顯示線上廣告的業務,首度超過了20億美元,顯示線上廣告在亞馬遜內部已經可以升格為一項重要業務,而不只是試試水溫而已。

同時,企業雲服務市場,亞馬遜、 Google 、微軟更早已是拼得激烈,而且每一家都在加大硬體實力,想要分食蘋果的手機、平板、筆記本市場,但反觀蘋果能搶其他三家公司核心生意的地方並不多,無疑是蘋果的一項危機。

微軟很好但驚喜度少,Google恐有數據爭議未爆彈

目前外界點名了這四家是最有機會登上萬億美元身價的公司,但誰的機率比較大,DT君認為,微軟可以說是表現最平穩的公司,但也因為平穩,短期內很難讓外界看到有什麼大突破的驚喜,特別是微軟的轉型已經完成了一大半,日前宣布組織改組,把設備事業與 Office 部門整並為「體驗與設備(Experience & Devices)」部門,部份 Windows 平台則與 Azure 雲平台合併為「AI 與雲端(Cloud+ AI)」部門。

有人將此次改組解讀為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但倒不如說,一個時代早就已經結束,畢竟微軟已經花了 4 年的時間轉型,現在只是對外界「正名」微軟是雲公司,而非操作系統軟體公司。再加上,企業市場的步調本來就比較緩慢,一項新技術的導入往往需要花數月甚至是一年時間來評估,例如各項人工智慧服務,可以想像微軟在未來依舊會是很重要的科技巨頭,但是股價是對未來的預期,短期來看,微軟市值破萬億的機會可能不如3A高。

那麼,Google呢? Facebook 濫用用戶數據案爆發後,同樣掌握極大量用戶資料的 Google,極有可能就是下一個踩到數據保護地雷的人,原因沒有別的,因為 Google 一直就是個侵犯個人隱私的前科犯,Google 從 2013 年開始就不斷被美國、特別是歐洲國家的政府因違反數據保護法而被開出多張罰單。

圖 | Google曾被點名濫用數據/侵犯隱私一覽

另外,被 Google 收購的 DeepMind 也曾有類似麻煩,DeepMind 與 NHS Trust簽署一份 5 年期合作協議,允許 DeepMind 透過一款 APP 處理及使用 NHS 旗下 160 萬名病患的醫療資料,但也被舉報侵犯隱私,英國資訊委員會(The Information Commissioner"s Office,ICO)經過一年調查,判定該項協議已經違反數據保護法。

隨著歐盟史上最嚴格的個人資料保護法GDPR,即將在 5 月 25 日正式實施, 2018 年絕對是隱私保護議題回歸的關鍵一年,Google 強調已經花了 18 個月準備 GDPR,但是從它早就被歐盟國家盯上的歷史來看,隱約能夠感受到可能有一場風暴會撲向 Google。同時,最強勁的對手亞馬遜更獲得投資人的看好,不僅是亞馬遜 AWS 的市佔率遙遙領先 Google,還因為亞馬遜進軍線上廣告,直搗 Google 的核心業務。因此,這場市值爭霸戰可以說是亞馬遜及蘋果的寶座之爭。

中國BAT有沒有機會參與?

那麼,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有沒有機會參與這場萬億身價的競賽?其實在去年底一家公司 MKM Partners 的分析師就點名看好阿里巴巴的成長動能,若美股牛市持續,阿里將是最有機會成為市值破萬億美元的中國公司,不過預計在 2020 年會有機會。

嚴格說來,中國的 BAT 有機會,但應該不會比美國公司先達陣,因為目前差距還是挺遙遠,以美國時間 5 月 1 日的收盤價來看,阿里巴巴市值約 4612 億美元,騰訊為 4763 億美元,百度更是只有 877 億美元。先前當 Facebook 受到數據醜聞事件影響,股價多日重挫,騰訊的市值一度超越了 Facebook,成為全球第五大市值的公司,不過隨著 Facebook 交出亮眼財報,股價已有回升,目前 Facebook 的市值站回了 5000 億美元。

武器:人工智慧

亞馬遜前幾日公布上季財務成績,凈利率衝上 16 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翻倍,更被華爾街分析師喻為是「近乎完美」的財報,這一家「所有商業規則例外」的公司將會是蘋果最強勁的對手,特別是現在進入了人工智慧競賽的時代。

亞馬遜和 Google 在AI的投入不遺餘力,兩者透過在全球布下的雲計算基礎,將機器學習等 AI 工具放上雲端,讓企業、開發者可以快速取用 AI 服務(AI as a Service),這點是蘋果完全缺乏的,另一點,這兩家公司不僅在內部已經大量使用AI,以提升運作效率,例如亞馬遜電商業務用AI做庫存管理,Google 的資料中心以 AI 做能源管理,更將 AI 落實在許多對外的服務里,包括商品推薦、線上翻譯等,亞馬遜和 Google 儼然已是人工智慧的代名詞。

而且雲服務業者都將眼光瞄準了一個新的領域,人工智慧即服務(AI as a Sevice)將是非常重要一項服務,雲服務業者陸續提供從底層的算力如 GPU、FPGA、TPU、到深度學習平台框架、工具,再到上層的應用,例如已經訓練好的圖像識別、語音識別、機器翻譯等模型,把這些軟硬體放上雲端,有需求的企業只要向雲計算服務商購買,按照使用多少資源、多久時間來計價,而不必花時間建立自己的AI團隊或開發應用。這個模式不僅有助於實現AI普及化,也可以看出提供IT基礎設施以及AI模塊的雲業者的重要性,這就是亞馬遜非常強的利基。

儘管蘋果積極布局人工智慧,雖推出具備 AI 功能的 A11 Bionic 晶片,但在 AI 基礎理論研究上,直到 2016 年底才發出「第一篇」人工智慧相關的論文,AI相關專利也比亞馬遜及 Google 少得多,在人工智慧領域布局的深度和廣度還是落後兩大對手。而蘋果也見到自己在人工智慧的落後,挖來了前 Google 搜索和人工智慧主管John Giannandrea,負責執行蘋果「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戰略」,並成為直接向蘋果 CEO 庫克報告的 16 位高管之一,此舉被視為是蘋果希望在 AI 實力上能儘快趕上競爭對手。

下面的圖表是三A巨頭歷年來重要收購

奇襲部隊:Lab126瞄準智能硬體

蘋果在科技領域依舊有重要的領導性地位,iPhone X憑著人工智慧的光環降臨,但可惜的是,並未給予用戶太多特殊的體驗,反而換來 FaceID 面部解鎖應用不方便、Animoji 很無聊等評論,再加上價格昂貴等,都導致 iPhoneX 銷售欠佳。

其實,蘋果在硬體創新的能力大概在 iPad 自 2010 年發布以來就開始顯得有點老態龍鍾,近年最具創新性的硬體產品並不是 Apple Watch,也不是硬體規格提升的 iPhone,反而是亞馬遜的智能音箱 Echo 。

亞馬遜設在矽谷Sunnyvale的神秘研發實驗室Lab126,在2004年成立以來一直低調練兵多年,最初很多設計的產品是偏向實驗性質,從未走入市場,後來有了Kindle電子書、平板電腦,但真要讓這個神秘部隊大翻身的就是智能音箱Echo,不僅讓亞馬遜在智能家居一戰成名,更把想了很多年智能家居大計的蘋果甩到後頭。

亞馬遜對硬體的企圖心也越來越大,目前 Lab126 官網上就大舉徵才,釋出機器人、硬體穩定度工程師等職缺,盛傳亞馬遜也在開發智能眼鏡,此舉標誌著亞馬遜希望成為硬體的一股新勢力,與蘋果和 Google 等公司競爭。

圖|知名的研究機構CB Insights做了一個頗有趣的分析,他們拿Facebook、Apple、微軟、Google和亞馬遜(俗稱的FAMGA)2008~2017年財報電話會議記錄做分析,發現蘋果最愛談論其他對手,尤其愛點名Google,反觀亞馬遜似乎相當不在意競爭,極少提到這些巨頭,只談論客戶。 (資料來源:CB Insights)

主戰場:智能家居

過去蘋果採取硬體+軟體+生態系的優勢已經不再,因為三位一體已經成為業界創新的基本要求,另外,蘋果的優勢一直是靠著 iPhone 帶來豐厚的出貨量跟利潤,但近年也面對許多快速崛起的中國智能手機公司的挑戰,根據調研機構 Canalys 最新報告,蘋果在中國市場已掉出前四名,落後華為、OPPO、Vivo及小米,而且蘋果開始有意走低價路線,以繼續推動 iPhone 的銷售量,但亞馬遜的創新技術往往更讓人驚艷,除音箱之外,Amazon Go無人商店、無人機載貨等全都跟 AI 息息相關。

Future Today Institute 創始人、紐約大學教授 Amy Webb 指出,2018 年將是傳統智能手機終結的開始,智能助理正變得無處不在,預測到 2021 年,有一半以上的計算都將通過語音完成。

語音交互將會是下一個重要埠,就像當初的觸控一樣,而各大業者的戰場也轉到了智能家居,在每天的 24 小時里,除了辦公室、交通工具之外,家就是每個人花最多時間的場域,作為控制中樞的智能音箱,可喚醒各種居家的自動化服務。

亞馬遜的 Echo 搭配眾多開發者賦予 Alexa 更多應用技能,已走進不少家庭的中心,最近還收購了智能門鎖公司 Ring,連幫你打開或關閉家門都做。而 Google 的 Google Home 目前市佔位居第二,蘋果的 HomePod 雖已開賣,但時間已經比對手晚了 1~2 年,在今年的 CES 上就能明顯感受到蘋果在智能家庭的弱勢,欠缺家電、家用設備生態圈夥伴的串連,就很難給用戶一個完整的智能家庭體驗,蘋果的 HomePod 短期很難追上 Echo。

不過,基於蘋果的品牌魅力,不少消費者還是對蘋果有相當高的期待,但是,蘋果若在今年秋季發表會依舊無法端出讓人驚艷的產品,相信那時將是亞馬遜市值超越蘋果的最佳時機。

新戰線:醫療健康

除了在智能家庭正面交火之外,三大巨頭更不約而同都相中了醫療健康行業。 「21 世紀最大的革命,會是生技和科技的匯流,一個新時代正在開始。」已故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在 2011 年清楚表達了他的看法。蘋果的策略是以 Apple Watch 硬體搭配 HealthKit 及 CareKit,與生態系夥伴合作開發醫療感測相關軟硬體,並加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推出的 FDA Pre-cert 前導計劃(pilot program),以加速健康科技的創新與進入市場的時程。

圖 | 亞馬遜創始人Jeff Bezos

亞馬遜創辦人 Jeff Bezos 對醫療產業同樣情有獨鍾,他在 1999 年就曾購買線上藥局 Drugstore.com 四成股權,近年領投了專門研究細胞衰老、開發抗老藥品的公司 Unity Biotechnology、用血液檢測癌症的初創公司 Grail、癌症免疫治療公司 Juno Therapeutics、 線上挂號平台 ZocDoc 等。

在亞馬遜內部,就有一個代號「1492」的團隊,以哥倫布在 1492 年發現美洲大陸的歷史來命名,將醫療視為是亞馬遜應追尋的新大陸,專攻醫療器材研發,前陣子更出大招,與 JPMorgan、Berkshire Hathaway 聯手進軍醫療保險業,三方將合資成立一家不以營利為目的的醫療保險公司,初期僅服務三家公司旗下約 84 萬名員工,及眷屬,業界人士就分析,未來極有可能會與藥商、醫院直接協商,利用資料庫控管服務成本,對於醫療保險業者、藥品給付管理公司會是一大衝擊。

Google在醫療領域投入不少,利用 AI、ML 來協助醫院做醫療影像辨識,更值得注意的是,Alphabet 旗下神秘生醫公司 Verily 在進行許多相當創新的案子,像是 Verily 在加州的 Fresno 釋放一種透過機器培養、染有特殊細菌的公蚊(此細菌對人體無害),與野生母蚊交配後,母蚊產下不會孵化的死卵,進而達到滅蚊的目的,先前 Verily 也在研發可監控血糖的隱形眼鏡,以及自動對焦的遠視隱形眼鏡,都十分具有話題性。由於醫療領域涉及的難題較多,包括臨床實驗、醫療認證、監管等,還很難說3A誰會勝出,需持續關注後續策略和合作對象。

誰能率先成為「一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或許有人認為這只是股市正常波動,或是一場資本遊戲罷了,不過,實際代表了一個重要的商業意義—何者的戰略和夢想比較受到認同,可以做為評估一家公司發展性、成長性的指標。

亞馬遜從去年開始就是美股的飆股,今年2月中旬市值首次高於微軟,坐上美股第三大市值公司的寶座,隔了不到一個月,又一度幹掉Alphabet,成為市值第二高的美國上市公司,目前看來,跟馬斯克一樣玩火箭發射的Jeff Bezos,有著大膽進攻的個性,又讓人猜不透他的商業布局,他為亞馬遜擘劃的藍圖似乎比日漸平庸的蘋果更引人入勝,接下來,亞馬遜的市值會超越蘋果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DeepTech深科技 的精彩文章:

「聯覺人」的感官世界為何如此神奇?答案就在他們的神經元
「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榜專欄之AI金融風控先鋒:朱明傑

TAG:DeepTech深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