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致敬】樂清97歲抗戰軍醫辭世,曾參加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致敬】樂清97歲抗戰軍醫辭世,曾參加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原標題:【致敬】樂清97歲抗戰軍醫辭世,曾參加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姚康民


「傳奇抗戰軍醫」姚康民辭世,享年97歲,於4月29日出殯。姚康民是樂清虹橋人。


姚康民1922年出生在虹橋一個商賈名家,1939年,高中尚未畢業的姚康民立志從軍抗日。姚康民從軍後,加入國軍第五軍榮譽第一師工兵營,成為第105醫療隊的一名軍醫。曾參加崑崙關戰役,第二、第三次長沙會戰,參加了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戰役,第二次收復緬北滇西一系列重大反攻戰役,其中包括全殲南京大屠殺元兇、日寇王牌軍第十八師團的胡康河谷——孟拱河谷戰役以及最慘烈的松山戰役,還參加了硫磺島、沖繩島戰場救護。1947年回到家鄉的姚康民憑藉在部隊練就的一身精湛醫術辦起了康民醫院。


資料照片


姚康民94歲時,記者採訪他時曾這樣描述——


94歲的姚康民患有老年痴呆症。每見我開口問,他總會先說:「我們要團結起來,把日本鬼子趕出去。」然後,才慢慢費勁回答問題。他的女兒姚素英說:「他記得的,都是關於戰爭的事。」



姚康民(右二)遠征前,父親召集全家拍了張全家福。


追憶生平


姚康民:抗戰軍醫的傳奇人生


(作者 溫州日報王長明)


抗戰期間,以白求恩、柯棣華為代表的國際友人率多支醫療隊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以醫術助戰,直至奉獻生命的故事家喻戶曉。而在接受國際醫療援助的同時,也有一批中國醫生遠赴印緬戰場、太平洋戰場,搶救英美盟軍傷病員,為國際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大貢獻,這其中就有一位溫州籍的軍醫——姚康民。

近日,我有幸到樂清虹橋姚老先生家中拜訪。今年92歲的姚老身體還算硬朗,依稀讓人想起年輕時的魁梧帥氣,遺憾的是因聽力不濟而交流不便,我只能讓他邊看我的採訪提綱邊回答,加上其子女對他平日回憶的零星記錄,勾勒出了他人生圖景的大致輪廓。


從富家子弟到白衣戰士


民國時期,樂清虹橋店鋪鱗次櫛比,商市繁華。1922年,姚康民就出生在這座千年古鎮的一個商賈名家、書香門第。姚家的「姚春和」商號涉足布匹、典當等多個行業,生意遍及溫州、上海及福建等地。姚的父母均飽讀詩書,父親姚滌塵曾受聘出任虹橋鼎和醬園(現虹橋釀造廠前身)賬房先生,並有詩文存世;其母周思源為樂清文化名人周介庵之女,曾任虹橋女校教導主任。


自「七·七事變」之後,禦侮衛國成了當時熱血青年的共同行動。1939年,高中尚未畢業的姚康民即立定心志要從軍抗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終不還」,以家國興亡為念的父親手書王昌齡名句以示勉勵,同時也掩飾不住對戰地兇險的擔憂,於是拍下姚家兩代人的全家福,聊以慰藉對愛子的牽掛,同時也紓解姚康民未婚妻吳美珠的相思之情。臨別時,父親給了他70塊大洋做路費,母親怕不夠花,又塞給他10塊大洋。可以說,姚康民是富家子弟投身抗日的典型,更是溫州人民愛國救國的典型。


此時恰好有抗日名將鄭洞國所部——第五軍榮譽第一師的軍車從湖南衡陽來到溫州調運藥品,該部軍醫主任是樂清人黃岩水。於是,姚康民和朋友蔡傑(虹橋人)就坐他們的車去第五軍榮一師。姚屬於有文化的志願學生兵,被安排學習戰地醫療救護,之後進入中國紅十字會軍醫速成班集訓半年,成為一名白衣戰士(蔡傑被安排守衛芷江機場,此後不知所終)。


從崑崙關到野人山


親歷了那冰冷傷亡數字背後的慘烈


1939年末到1942年初,中國軍隊在崑崙關戰役,第二、第三次長沙會戰中連獲重大勝利,但亦付出慘重代價,參戰部隊傷亡率高達百分之四五十。作為親歷這幾場大勝仗的軍醫,姚康民深切體會到了那冰冷傷亡數字背後的慘烈,「我們死的人真多啊,腸子打出來,手打斷了還要死守陣地,」姚老說,「一次戰地救護遇到一名重傷戰士,睜著眼睛似乎在哀求我,當我接過他手中帶血的家信時他就閉眼死了。此後碰到這類情況,我們就先做緊急手術後收信件。」


1942年春,中國十萬精銳部隊遠征緬甸,姚康民隨第五軍進駐緬甸中部重鎮曼德勒。沿途受到緬甸民眾和華僑的夾道歡迎,「跟歡迎的人握手都握腫了。」


第一次遠征緬甸以戰績輝煌開端,以戰敗撤退告終。姚康民護送傷員平安回到國內,而大部分遠征軍官兵卻沒那麼幸運,他們要從緬甸北部原始森林繞道回國。那裡名叫野人山,其實野人山的野人——未開化的土著居民不多,倒是吃人的東西遠比人吃的東西多。遮天蔽日的樹木藤蔓,漫山遍野的虎叫狼嚎,持續數月的雨季山洪,還有那些吸人血、食人肉的螞蟥、螞蟻,能讓躺下來休息的傷病員一夜之間成為一副骨架,遠征軍的歸國之旅乃是白骨盈道、屍骸遍野的死亡之路。不少遠征軍老兵曾親見戰友被蟒蛇纏繞和吞噬的場景,「那裡的蟒蛇有水桶那麼粗」,姚老邊說邊用手比劃著。十萬遠征軍將士有約四萬人永遠長眠異國,其中絕大多數死於野人山的瘴氣、蟲獸侵襲與饑寒交迫。

從駝峰航線到中印緬公路


一邊打一邊施工一邊搶救傷病員


緬甸失守,中國唯一的陸路外援通道被切斷,中國之國際援助繫於駝峰一線。美軍飛機經駝峰航線從印度向中國空運戰略物資,返航時又將中國軍人運到印度。1943年,姚康民作為中國紅十字會第105醫療隊的一員,與他們一道飛越氣候惡劣、地形複雜,隨時可能墜機和撞山的喜馬拉雅山與橫斷山脈,親歷這一世界戰爭史上最危險、最艱苦的空運抵達印度,在那裡他們與從緬甸撤入的中國軍隊一起接受美式整訓,積極準備反攻緬甸。


到達印度藍母伽中國駐印軍總部,第一件事就是做防疫檢查,並從內到外換上美國提供的全新服裝,因為當時國內部隊衛生條件差,極易攜帶病毒,傳染疾病。接下來,姚康民接受了美軍組織的專業培訓與臨床實習。經過考核,姚康民與美國同事一道被派到中緬印公路築路工程隊醫療所。這時傷員救護已經沒有了戰地醫院與後方醫院的區別,「部隊往前打,我們就跟在旁邊,隨時要搶救傷員。」中緬印公路要經過野人山,除自然環境極其惡劣,還要一邊和日軍戰鬥一邊施工,先由中國工兵在叢林中開路,美軍緊跟其後拓寬道路和架設橋樑,其艱辛危險古今罕見。歷經近兩年的流血犧牲,這條中國抗日戰爭的生命線終於貫通。姚康民他們全程親歷了收復緬北滇西一系列重大反攻戰役,其中包括全殲南京大屠殺元兇、日寇王牌軍第十八師團的胡康河谷——孟拱河谷戰役以及最慘烈的松山戰役,積累了叢林作戰救護和防疫專業的寶貴經驗。姚老說:由於美國的支援,曾比黃金還珍貴的青黴素(時稱盤尼西林)在部隊大量使用,成為中國傷病員的救星。


從硫磺島到日本本土


手術室外面飛機轟鳴大炮怒吼


1945年上半年,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反攻進入最後也是最慘烈的階段,在前後歷時三個多月的硫磺島和沖繩島戰役中,美軍傷亡近十萬人。是年3月,姚康民根據國際紅十字會的安排奔赴硫磺島。這時美軍已攻佔硫磺島,該島成為美軍B-29「超級堡壘」轟炸日本本土的重要中繼基地,姚康民和同事們的任務就是搶救在轟炸日本本土中負傷的美軍空勤人員。


在隨後的沖繩島戰役中,窮途末路的日軍組織「神風敢死隊」,開展以飛機撞軍艦的自殺式攻擊,給美軍造成多艘航母機毀、人亡、艦沉的重創,而姚康民則加入流動救護組直接在沖繩海域美軍戰艦上為傷員做手術,手術室外面是飛機的轟鳴、大炮的怒吼和炸彈激起的衝天水柱,這就是戰時的「海上醫院」。


1945年9月2日,在東京灣的美軍「密蘇里」號戰艦上,日本向中、美、英、蘇等盟國簽字投降,姚康民與戰友們「打到東京去,在東京告別」的心愿實現了。1個月後,姚康民受命到東京、廣島、長崎給日本平民提供人道主義援助。經過二戰末期美軍飛機的轟炸,日本平民死傷60萬人,僅東京一地就炸死14萬人,上百萬人無家可歸,更不用說在廣島、長崎落下的那兩顆原子彈造成30餘萬人的死亡。


作為一名反抗日本侵略的中國人,去給昔日的敵國百姓治病,會不會有心理上的抵觸?姚老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說:「日本人民很歡迎我們去!他們也很厭惡戰爭,男人們都被拉去打仗,家裡只剩下婦孺老人,他們也很苦!」

康民醫院與改名姚康民


在日後的從醫生涯中,姚康民繼續恪守白衣天使的職業操守。1947年回到家鄉的姚康民憑藉在部隊練就的一身精湛醫術辦起了康民醫院。此時內戰正酣,但是山上共產黨游擊隊的傷員,他仍儘力醫治,而且憑他曾擔任美國准尉軍醫官的身份,還從國民黨聯防隊長翁碧如那裡救出幾名所謂「共黨疑犯」。


這裡有必要說明一下,姚老原名姚顯瑞,字文祥,因為他的康民醫院真正恪守了「健康於民」的宗旨而聲名遠播,人們都習慣稱他為康民醫師。於是,「康民」從醫院字型大小自然而然成了他的名字。解放後,因政治運動的衝擊,姚家的房屋財產被沒收,姚康民本人被判刑入獄,直到1982年才得以平反。


「比起那些犧牲的抗日將士,我是幸運的」,作為一名抗戰軍醫,姚康民至今懷念那些永遠無法走出野人山的將士,他期盼遠征軍的遺骸能歸葬故土。老人的這一夙願,不禁讓我想起那首著名的《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親歷了緬甸大撤退的詩人穆旦寫道:「你們的身體還掙扎著想要回返,而無名的野花已在頭上開滿……過去的是你們對死的抗爭,你們死去為了要活的人們的生存……沒有人知道歷史曾在此走過,留下了英靈化入樹榦而滋生。」


來源:浙江新聞、溫州日報


編輯:楊平


審核:張昶

你可能錯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溫州之聲949 的精彩文章:

TAG:溫州之聲949 |